科研产出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夏玉米高产栽培可借鉴的高效生产管理方法和显著提高其产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明确了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高产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间群体结构、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模式比农户生产模式产量提高了21.4%,原因在于高产模式下82 000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数和近350 g的千粒质量,但高产模式的单穗粒数不占优势。高产模式下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穗高系数,倒伏风险也随之加大。高产模式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在6.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300万(m~2·d)/hm~2以上,且花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5%以上,吐丝后光合势较农户栽培模式提高了38.4%。高产模式下茎叶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显著高于农户生产模式,而农户生产模式因籽粒的灌浆活跃期较短而出现干物质在茎叶中的积累现象。收获时高产模式下群体干物质达到24 296 kg/hm~2,收获指数为54.43%。每生产100 kg籽粒对氮磷钾的需求量高产模式下分别为1.93,1.19,1.85 kg,与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模式对钾素和磷素的相对需求比例增高,氮素需求量则有所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谷子种植户持续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通过对3个省(自治区)、5个市,268户谷子种植户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t模型,使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谷子种植户持续种植谷子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户主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农业生产情况、谷子生产情况等4个方面共选择13项调查内容作为解释变量,以第2年是否持续种植谷子作为被解释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种植户家庭耕地面积、谷子种植补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与谷子持续种植呈显著负相关,比重越高持续种植意愿越低。谷子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户从减小风险的角度出发,收入对种植业越依赖谷子的种植意愿越弱。家庭耕地面积与谷子持续种植呈显著正相关,家庭耕地面积越大,谷子被选择种植的机会也就越大,规模效应越明显,持续种植意愿越强。补贴对持续种植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种植补贴意味着更多的收益,积极性就越高。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要进一步提升对种植谷子的重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要加大谷子种植补贴的力度、范围及内容,在良种、农膜、资金等方面对种植户给予支持与补贴,调动农户谷子种植的积极性;推进土地流转,在农户种植规模扩大过程中提高土地规模效益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AL1、PAL2、CAD、POD、4CL)在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中的表达特性,并为研究梨褐色果皮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按照RNA试剂盒法提取果皮、花、叶片、果肉、枝条韧皮部中总RNA;利用DNAMAN和Primer 5.0软件设计特异引物;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PAL1、PAL2、CAD、POD、4CL的最高相对表达量均出现在果皮中;果皮和果肉中PO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花、叶片和枝条韧皮部中CA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综上所述,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木质素合成相关的5个酶基因在果皮、果肉、叶片、花和枝条韧皮部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这些基因可能与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的形成关系密切。
关键词: 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 木质素合成关键酶 基因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组织特异性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棉958在冀中南棉区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探索冀棉958在冀中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种植密度,在棉花行宽0.8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计3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型趋于紧凑,其中,6.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始节高度和第1果枝节位均最高,果枝与主茎夹角最小,适宜机械化收获;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棉花各部位的单铃重和衣分均逐渐降低,但仅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逐渐提高,其中,6.75万株/hm~2与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3.75万株/hm~2密度处理。在冀中南地区,冀棉95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研究综述
《山西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深入研究我国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调动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解决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化的矛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汇总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我国农户农地流转的倾向与目的、流转的方式与偏好以及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养分调控对冀中南冬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和养分浓度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在冀中南中低产农田,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农民习惯养分管理为对照(CK),对农田养分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控(OPT,氮素追施时间后移至拔节期),通过田间养分试验,分析了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的群体数量、籽粒产量以及植株氮磷钾养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氮素适当后移至拔节期的养分优化管理模式,最终成穗率达到了生育期最高总茎数的33.0%,明显高于农民习惯养分管理的成穗率(26.9%),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优化处理的植株氮浓度、氮素吸收量分别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处理;植株磷浓度在全生育期均低于农民习惯处理,但磷吸收量则从孕穗期开始高于农民习惯处理;植株钾浓度在全生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民习惯处理的植株钾浓度均显著高于优化处理。总体来看,优化处理在拔节期植株氮素浓度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处理,这可能是促进优化处理群体成穗数提高的关键;而磷钾浓度则无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本收益视角下蔬菜种植户肥料施用结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入研究蔬菜种植户施肥结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机理,以成本收益的视角为出发点,从农户特征、农户对当期收益、长远收益、精神收益的认知以及销售环境和施肥环境6方面,提出蔬菜种植户施肥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假说,运用针对河北省蔬菜种植户施肥结构问题获得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线性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量估计,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种植户是否饲养牲畜、对农家肥价格的感知、对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的重视程度、耕地保护意识、对化肥负面作用的认识和是否参加科学施肥培训对提高其农家肥施用比例有显著正影响,种植户对化肥价格的感知对提高其农家费施用比例有显著负影响。在对以上7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咨询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应用ISM模型,对7个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植户施肥结构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种植户施肥结构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是一个具有5级的多阶梯结构模型,最直接影响蔬菜种植户施肥结构的因素是对不同肥料的价格感知,种植户对不同肥料的价格感知来自于其对肥料的效果认识及其可利用的资源,种植户的耕地保护意识和对耕地退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会导致其对化肥负面作用的认识也就越深刻,科学施肥培训可以提高种植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施肥观和科学的生产观。
关键词: 施肥结构 影响因素 影响机理 成本收益 蔬菜种植户 科学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菊花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香菊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菊花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按不同株行距设置处理,分5个不同的密度处理,株行距分别为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60 cm×60 cm、70 cm×70 cm。测定香菊花的产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处理花中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的含量。[结果]在株行距40 cm×40 cm~50 cm×50 cm时,香菊花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趋于稳定。[结论]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因素,在进行香菊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40 cm×40 cm的栽培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