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6952条记录
喷雾干燥入口温度对草莓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喷雾干燥入口温度对草莓粉品质的影响。当喷雾干燥入口温度由160℃升高到180℃时,草莓粉在水中溶解时间延长,草莓粉的晶型转变温度由41.8℃提高至47.3℃,水分活度由0.108下降到0.0887,花青素含量下降20.3%;草莓粉的粒径分布峰值由9.21μm下降到8.00μm,粒径分布宽度由11.39μm下降到10.85μm;同时,草莓粉的包埋率下降、颜色变浅、表面形态发生变化。在喷雾干燥入口温度为170℃时,草莓粉的包埋率最高达94.1%,粒径分布最均匀,稳定性较高。

关键词: 喷雾干燥 草莓粉 入口温度 包埋率 水分活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合作捕食指示性的姿势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从幼儿开始就可以通过一些指示性姿势有意地引起同伴的注意,从而进行交流。婴幼儿通过一些姿势,例如指示环境中一些实体的动作引起他的交流伙伴的注意,这些指示性的信号可以用于分享兴趣、或者可以达到一个更明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内分泌学:揭示微生物与激素相互作用对感染的影响机制

微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内分泌学是一门将微生物学、神经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交叉学科。本文以儿茶酚胺类激素作用于细菌为例,介绍了此类激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特别是促进细菌生长以及增强细菌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侵染能力的机制,而且对激素与细菌作用的受体及与细菌群居效应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要介绍。该学科的提出不但有助于深入认识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而且对畜牧生产中的健康养殖和动物性食品安全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微生物内分泌学 儿茶酚胺类激素 促生长 毒力 群居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地块现场测量方法与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 2013 CSCD

摘要:在农户尺度下,精确的地块空间信息是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调查和流转的基础与关键。为了解决目前农村土地问题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地块边界测量问题,首先详细阐述了农户尺度下各种土地承包经营地块现场测量方法,指出了常规测绘仪器测量、GPS-RTK测量、移动GIS测量和遥感勾绘测量等方法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大庙峪村的示范研究,具体分析了地块测量方法的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地块测量中需要注意的目的和用途、精度与成本、数据库建设与更新以及应用推广等方面的问题。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农村土地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方法,也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3S 土地制度 农户尺度 地块信息 测量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霜霉病田间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CSCD

摘要:葡萄霜霉病是中国葡萄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该病害的防治,2012年笔者调查了北京地区30个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的田间发生情况,并对病情指数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30个葡萄品种被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甲斐乙女'、87-1、'京早晶'、'黑奥林'、'红富士'、'奥迪亚无核'和'红伊豆',田间发病程度最重,病情指数为61.63~49.96;第2类包括'茉莉'、'贵妃玫瑰'、'秋黑'、'亚都蜜'、'龙宝'、'美人指'和'红宝石无核',发病程度较重,病情指数为44.91~28.56;第3类包括'红双味''、玫瑰香''、里扎马特''、无核早红''、世纪无核''、亚历山大'和'黄意大利',发病程度中等,病情指数为23.86~12.64;第4类包括'葡萄园皇后'、'巨峰'、'香妃'、'魏可'、'醉金香'、'藤捻'、'红脸无核'、'夏黑'和'黎明无核',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0.47~3.78.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对霜霉病的抗性,为抗病品种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试验还在田间进行了6种农药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的比较,结果发现它们对葡萄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和百菌清效果最好,可达87.23%~76.48%,它们可作为田间防治霜霉病的推荐药剂.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 品种 病情指数 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PA/DHA对西伯利亚鲟亲鱼繁殖性能及子代生长发育的营养研究

2013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两种不同EPA/DHA比例饲料对鲟鱼亲鱼繁殖性能及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设计两种等氮等脂膨化沉性饲料,EPA/DHA分别为1:2和2:1,分别命名为HE组和HD组。分别饲喂西伯利亚鲟雌性亲本(68尾)和雄性亲本(30尾)为期6个月,养殖密度均为12kg/m2。进入繁殖期后,分别从两组雌性西伯利亚鲟母本中挑选完全卵泡成熟的鱼与史氏鲟父本进行杂交后记录繁殖性能指标并分别取仔鱼6000尾进行培育阶段的试验。结果显示:HD实验组雌鱼的怀卵率、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分别比HE组提高27.3%,40.8%和34.4%;而且该组雌性亲鱼血浆中雌二醇和促黄体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

关键词: EPA/DHA 西伯利亚鲟 亲鱼 仔鱼 繁殖 发育

苜蓿根瘤菌17560细胞膜膜脂组成分析及DGTS合成基因克隆与表达

微生物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一株分离自黑龙江省的苜蓿根瘤菌在低磷胁迫及正常磷含量条件下细胞膜脂的组成,并从该菌中克隆和鉴定细胞膜无磷脂二酰基甘油三甲基高丝氨酸(DGTS)合成基因.[方法]分别在不同磷含量的Sherwood基本培养基中进行根瘤菌培养,采用Bligh-Dyer方法提取细胞膜脂,以文献报道Sinorhizobium meliloti(苜蓿中华根瘤菌)菌株1021的脂类图谱和磷脂PE、PG、PC标准品作为参照,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分析不同磷含量条件下培养菌株的细胞膜脂组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DGTS合成基因btaA和btaB序列设计引物,以产DGTS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btaA和btaB同源基因,并在E.coil BL21(DE3)表达.同时检测表达菌株是否合成细胞膜无磷脂DGTS以验证基因功能.对菌株17560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分离自黑龙江省的苜蓿根瘤菌17560与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8%,但其细胞膜脂组成明显不同于参比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的膜脂组成.在低磷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的细胞膜脂主要由OL和DGTS等无磷脂组成,但OL的组成明显不同,该菌株含有3种不同类型的鸟氨酸脂(OLs),而参比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只含有一种类型的鸟氨酸脂(OL).在正常磷含量条件下,该菌株的细胞膜脂主要由PE和一种未知的含氨基磷脂组成,PG与PC的含量均较少,而参比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的细胞膜脂主要由PE、PG与PC组成.通过PCR扩增从产DGTS菌株17560中获得1 913 bpDNA片段,经序列分析发现其中有两个ORF与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的btaA和btaB基因序列相似性均为99%.将该DNA片段克隆于pET-30a(+)得到重组质粒pLH01,转化宿主菌获得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pLH01,经IPTG诱导后产生相对分子量约为45 kD和25 kD的蛋白.薄层层析验证重组菌细胞膜脂组成,结果表明,表达菌株E.coliBL21(DE3).pLH01可以在IPTG诱导后合成无磷脂DGTS,而转入空载体pET-30a(+)的阴性对照菌株E.coli BL21(DE3).pET-30a(+)则不能合成.[结论]系统发育地位相同的苜蓿根瘤菌株的细胞膜脂组成明显不同;苜蓿根瘤菌的细胞膜组成随培养基中的磷含量不同而变化,低磷胁迫条件下其细胞膜脂主要由OL和DGTS等无磷脂组成;在Sinorhizobium膜脂中首次发现一种未知的氨基磷脂及3种不同类型的鸟氨酸脂(OLs);从菌株17560中克隆获得2个DGTS合成基因btaA和btaB,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证实了所表达基因的功能.

关键词: 苜蓿根瘤菌 细胞膜无磷脂 DGTS 薄层层析 btaA和btaB基因克隆与表达

基于同位素与液流的沙地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

灌溉排水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和热扩散式探针于生长季分别测定杨树茎木质部、各来源水δD、δ18 O稳定性同位素和树干液流,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各环境和气象因子,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杨树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土层深度与土壤水δD和δ18 O同位素间呈二次多项式关系,R2分别为0.854 3和0.816 6;杨树东侧耗水速率开始增加及降低时间分别早于西侧30、10min,昼夜间耗水无明显停止界限,杨树单木日耗水量与树干胸径和边材面积呈极显著相关(Sig=0.01);沙地杨树林平均单木水分消耗量约为6.26kg/d;杨树西侧根主要吸收40~120cm土层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来补给水分消耗,东侧根除了吸收40~120cm土层的土壤水和地下水补给外,亦少量利用0~40cm浅层土壤水。

关键词: 同位素 热扩散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H6矮化中间砧富士苹果幼树至结果初期树冠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高纺锤形SH6矮化中间砧富士苹果幼树至结果初期树体结构和产量的形成动态,为苹果矮砧树整形修剪和早果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方法]以2005年春季栽植的矮化中间砧富士(宫藤富士/SH6/八棱海棠)苹果为试材,2006-2011年连续6年调查树体生长、枝类组成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变化.[结果]4年生前,树体高度和干周粗度增加迅速,第4年树高和覆盖率分别为3.05 m和33.64%;第2-7年间总枝量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加,4年和6年生平均枝条总量分别为26.54*104条/hm2和45.74*104条/hm2;优质短枝以种植后第3和4年间增加最多,随着树龄的增长和结果,不同类型枝条的数量发生变化,30 cm以上的长枝数量逐渐减少;优质短枝比例第2-4年间随树龄增长而增加,第4年后其比例稳定在30%以上,而30-60 cm长枝的比例降至10%以下;种植后第3年结果,第4-6年的产量分别为10.8、22.9和39.6 t.hm-2;第7年时树冠果实平均单果质量为299.79 g,着色面积达97.5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60%.[结论]4年生前树冠总枝量少、覆盖率低是导致早期产量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增加栽植密度和改进修剪方法(多留枝)等使第4年的树体高度达到3 m以上、覆盖率60%、总枝量50*104-80*104条/hm2、优质短枝比例稳定在30%-35%,大于30 cm的长枝比例为5%-10%是高纺锤形矮砧富士苹果早果优质丰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关键词: SH6矮化中间砧 富士苹果 树冠结构 产量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和常规苹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差异研究

果树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有机苹果园和常规苹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差异,为苹果园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京市昌平区连续5 a应用有机栽培方法的10个苹果园和4个常规管理苹果园的土壤为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多态性(PLFA)技术和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两种管理方式下果园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有机园和常规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常规果园土壤微生物总PLFA为114.99 nmol·g-1,是有机果园(43.44 nmol·g-1)的2.6倍,但有机果园PLFA丰富度高19%,生物多样性高。有机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为1.50,常规苹果园为0.30;有机苹果园真菌生物量占2.84%,常规果园为6.55%,差异显著。二类果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有机苹果园和常规苹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常规苹果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有机苹果园 常规管理果园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