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养殖中华绒螯蟹体内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膳食风险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安徽典型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砷(As)污染水平和膳食风险,该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PLC-ICP-MS)分别检测了安徽8个主要养殖区共计27份中华绒螯蟹样本体内总砷及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6种砷形态水平.结果表明,总砷和6种砷形态总和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73~1.433 mg·kg-1和0.039~0.543 mg·kg-1,且在无为、芜湖、当涂、滁州和蚌埠研究区6种砷形态总和均达到总砷质量分数的60%以上.AsB为砷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所有研究地区AsB占6种砷形态总和的55%~91%;除安庆、巢湖、宣城和滁州外,AsB占总砷比例均高于50%,且6种砷形态质量分数比较为AsB>AsC>AsⅢ>DMA>MMA>AsⅤ.以无机砷(AsⅢ和AsⅤ)总质量分数和靶标危害系数(THQ)值评价中华绒螯蟹的膳食风险,8个地区27份样本中中华绒螯蟹体内无机砷质量分数为0.004~0.040 mg·kg-1,计算THQ值介于0.006~0.065,远低于标准1,说明该批中华绒螯蟹不存在膳食风险.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砷形态 HPLC-ICP-MS 膳食风险评估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胁迫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40 d养殖实验,研究了4个养殖密度G0(250尾/m~3)、G1(500尾/m~3)、G2(1000尾/m~3)、G3(2000尾/m~3)对体重为0.08 g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生长、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密度胁迫20d时,G1、G2生长和成活率与G0差异不显著(P>0.05),G3显著低于G0(P<0.05);胁迫40d时,G1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G0(P<0.05),G2生长显著低于G0(P<0.05),G2成活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G3生长和成活率均与G0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检测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中抗氧化系统指标发现,中国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 d时,4种酶的活性在G1和G2中显著高于G0(P<0.05);40 d时,则显著降低(P<0.05)。中国对虾中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G3的MD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G0(P<0.05);G1、G2的MDA含量仅在40 d肝胰腺中显著高于G0(P<0.05),其他组织内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pH、DO、NO_2-N、NO_3-N、NH_3-N和COD无显著影响(P>0.05),均在中国对虾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本研究表明,密度胁迫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养殖20 d时的适宜密度为1000尾/m~3,40 d时的适宜密度为250尾/m~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区沉积物及有机质变化
《水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航道整治水下工程区不同恢复阶段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特征与变化规律,2017年3月、6月、9月分别对长江中游6个恢复时间分别为2、3、4、5、10、15年的航道整治工程区进行了沉积物采集,室内利用Master 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并采用MM_(Fr)矩值法公式计算粒度特征,灼烧法测量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析沉积物粒度和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粒度特征参数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护岸水下工程区沉积物组成主要以砂为主,粘土、粉砂和砂的平均含量分别是(7.34±4.58)%、(24.26±1.00)%和(68.39±14.06)%。表层沉积物的粒径2.43~6.79φ,平均值是3.95φ,中值粒径2.41~6.05φ,平均值为3.65φ,整体上粒径偏小。工程恢复越久,小颗粒组分占比越高,平均粒径越大;有机质含量随工程恢复时间的增长而增高,河流的涨枯期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层沉积物中粘土和粉砂总含量、平均粒径、中值粒径与有机质含量关系极显著。本研究结果既符合河流纵向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也反映了时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度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中华纹胸鮡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长江上游9个中华纹胸鮡群体(巴南、江津、 合江、 泸州、 南溪、 犍为、 巧家、 宁南和攀枝花)的Cyt b基因和COI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41条Cyt b序列共检测出80个变异位点,6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45和0.007.109条COI序列共检测出31个变异位点,23个单倍型,Hd指数和Pi指数分别为0.774和0.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FST>0.5,说明中华纹胸鮡采样点群体间出现明显分化.构建的NJ树和单倍型网络结构图显示单倍型聚类形成三个高支持率的分支.
关键词: 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 Cytb COI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集成学习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利用2008—2015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渔业数据,结合11个环境指标(海表温度、叶绿素a(Chl-a)浓度、海表温度距平、叶绿素距平、海表温度梯度、叶绿素梯度、海平面异常以及渔区格网对应的前后各1个月海表温度和叶绿素值)和3个时空指标(月、经度和纬度),并基于6种集成学习模型,以月为时间分辨率、0.5°×0.5°为空间分辨率,开展了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模型构建和预报研究.模型通过10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思想确定最佳参数,采用的随机森林、Bagging决策树、C5.0决策树、梯度提升决策树、AdaBoost、Stacking集成模型分别取得了75.52%、73.87%、72.99%、71.14%、71.33%、75.84% 的分类准确率.经对比,Stacking集成模型准确率最高.利用2015年环境数据进行预报精度检验,预报总体准确率为63.86%~82.14%,平均70.99%;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渔区预报准确率为62.71%~97.85%,平均78.76%.结果表明Stacking集成模型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效果及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下游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
《湖泊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细菌群落对河流变化具有高度响应性,并可能影响河流生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了解浮游细菌群落的时空特征,阐明其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于2016年6月和12月对珠江下游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抗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组成.其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主要包括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季节上,丰水期Shannon-Wiener和Chao 1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其中芽孢杆菌纲(Bacilli)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差异显著;空间上,珠江下游可分为西江沿线、珠三角河网中部和广州市周边3个区域.采用RDA分析表明水温(WT)、溶解氧(DO)、磷酸盐(PO_4~(3-)-P)、硅酸盐(SiO_4--Si)、总磷(TP)和透明度(SD)是驱动细菌群落变化最显著的环境因子,可影响细菌的增殖代谢.其中WT和SD是影响季节差异的重要因素将丰水期和枯水期区分开;而DO、化学需氧量(COD)和营养盐(PO_4~(3-)-P、SiO_4~(2-)-Si、TP)是影响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将西江沿线、珠三角河网中部和广州市周边区分开.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转运体(Transporters)、ABC转运体(ABC transporters)、DNA修复和重组蛋白(DNA repair and recombination proteins)等是珠江下游浮游细菌群落所表达的主要功能其中转运体和ABC转运体功能丰水期明显高于枯水期.研究结果可为珠江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浮游细菌 珠江下游 高通量测序 时空分布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蛄可食组织中镉和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虾蛄可食组织中镉和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分别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虾蛄可食组织(肌肉和性腺)中镉和砷的总量及其形态.结果显示,虾蛄对镉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实验采集的样品可食组织中总镉超标率达100%且总镉含量与雌雄性别无相关性,其中性腺组织中总镉含量约为肌肉组织的10倍,形态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中毒性最高的无机离子态镉占总镉百分比低于20%,且各组织中的无机离子态镉与总镉呈显著正相关.虾蛄可食组织中总砷含量较高且与雌雄性别无相关性,性腺组织中的总砷含量普遍高于肌肉组织.实验采集的所有虾蛄样品可食组织中均检出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部分样品和组织中检出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其中肌肉组织中无机砷含量最高为0.46 mg/kg,未超出国家标准限量值,无机砷占总砷百分比范围为1.71%~6.14%,可食组织中无机砷含量与总砷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砷甜菜碱是虾蛄可食组织中的主要砷形态.因此针对虾蛄高富集镉和砷的特性,亟需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镉和砷的生物利用率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标准限量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乳链球菌分选酶A的表达、纯化与活性检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提取的无乳链球菌ATCC51487菌株全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srtAΔN 82基因,经Eco RⅠ和XhoⅠ 双酶切、抗性筛选等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测定不同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及诱导时间对表达产物的影响,利用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并使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测定蛋白活性.结果显示,试验构建的pGEX-6p-1-srtAΔN 82载体转化至BL21(DE3)后,在37℃条件下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6 h后可得到大量的可溶性蛋白,且纯度大于85%.纯化后的SrtAΔN 82与底物作用后,可显著提高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表明得到的SrtAΔN 82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分选酶A 催化活性 靶标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活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宁河中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宁河中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2015年7-8月(丰水期)和2016年1-2月(枯水期)对安宁河干、支流浮游植物开展调查,并于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安宁河支流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安宁河中游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3属95种,其中硅藻门居多(64种);丰水期干、支流生物量差别不大,枯水期干流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支流;安宁河支流全年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Achnanthes sp.)、偏肿桥弯藻(Cymbella ventricosa)、桥弯藻属未定种(Cymbella sp.)和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等;安宁河支流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都以3月最高,1月最低;丰水期安宁河浮游植物的分布与pH和海拔密切相关,枯水期主要与河宽相关,pH也有一定影响;安宁河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主要与pH、电导和水温相关;溶氧与浮游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不大.该研究可为高海拔地区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