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锦鲤墨蝶呤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定位分析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SPR在锦鲤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实验利用RACE技术获得spr 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时空表达模式,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PR蛋白在皮肤、鳍条和鳞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pr cDNA全长879 bp,包含132 bp和134 bp的5′和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510 bp,编码170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锦鲤SPR具有保守的adh_short_C2结构域,与金鱼相似性高达97.7%。spr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皮肤的表达量最高。spr在锦鲤个体发育的4个阶段表现为先降后升。纯红、纯白及红白3种体色锦鲤皮肤、鳞片和鳍条中sp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在纯红锦鲤皮肤中表达量最高,红白锦鲤白色皮肤、鳞片和鳍条的表达量最低。SPR组织定位分析显示,红色锦鲤和白色锦鲤皮肤中均检测到阳性信号,其中红色皮肤阳性信号强度高于白色皮肤。研究表明,spr可能与锦鲤红/黄色素细胞的分化和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参与了锦鲤体色的形成。

关键词: 锦鲤 spr 基因克隆 蝶啶代谢 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鲤新品系肌肉脂肪酸组分与形体指标的关联分析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鲤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形体指标的关系,从黄河鲤新品系G3代中随机挑选18尾,测定其各项形体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分,分析PUFA与各项形体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随机选择12尾鱼进行线性相关验证.结果表明:除吻长与体重相关显著外,其他形体指标与体重相关极显著; PUFA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4:0、C18:0、C18:1、C20:3、C20:4、C22:4相关显著, PUFA与C16:0、C20:2、C22:6相关极显著;更为重要的是, PUFA与体长/体高呈负相关,与眼间距呈正相关.这一研究提示可通过鲤外形指标对黄河鲤新品系肌肉PUFA含量指标进行选择,从而为黄河鲤新品系的选育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黄河鲤 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形体指标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现状与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思考(上)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海水鱼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养殖区域遍布我国沿海各省市,目前已开发的养殖种类达近100种,年养殖产量超过140万吨.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沿海渔民就业机会和繁荣"三农"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部全新世以来海山深潜区有孔虫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反映的气候变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孔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捕获或黏附周围海水中的钙质或硅质形成自己的壳体,因此有孔虫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记录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环境信息。以2017年蛟龙号第136潜次在南海珍贝海山底部约2 500 m水深位置精准采集的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G.ruber以及G.sacculifer两类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自12.6 ka以来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变化范围为24.4~29.3℃,平均温度为26.2℃,并能够识别出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时间范围上与新仙女木事件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突变事件大致吻合。这些突变事件可能受控于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位置的纬向移动,并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具有遥相关。此外,发现全新世期间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和G.ruber的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_(G.sacculifer-G.ruber)与SST变化有关,SST降低时,Δ~(13)C_(G.sacculifer-G.ruber)呈负偏;而在SST升高时,Δ~(13)C_(G.sacculifer-G.ruber)呈正偏。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Mg/Ca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分馏 黄岩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环境中异化铁还原菌所致金属材料腐蚀的研究进展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铁还原菌(IRB)对海洋中钢铁等材料腐蚀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IRB种类和代谢方式的多样性,介绍了其在代谢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方式;总结了海水环境中IRB所致金属腐蚀机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介绍了研究IRB腐蚀影响常用的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海水腐蚀 微生物腐蚀 铁还原菌 异化铁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珊瑚礁对热液流体的地球化学记录——来自南海西沙永兴岛珊瑚礁稀土元素的证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酸盐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配分模式及元素异常记录了周围沉积水体的特征,能够很好地指示古海洋及沉积环境。珊瑚具有的高分辨率和稀土元素的高稳定性的特点,能够忠实地记录周围海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以南海西沙宣德环礁永兴岛142~84 ka发育的珊瑚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含量,尤其是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图解,判断珊瑚礁形成时周围水体的特征。结果表明自142 ka以来,永兴岛大部分珊瑚礁具有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的稀土配分特征,表现为LREE亏损,Ce负异常及高的Y/Ho比值,表明周围水体属于开阔的浅海,但是位于23 m处(年龄为114 ka)的滨珊瑚骨骼格架除了有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这表明其形成时有热液流体的加入。经过模型计算,认为在滨珊瑚骨骼格架的生长阶段,至少有0.1%的热液加入周围的海水中。通过资料查询和年龄对比,认为这些热液可能与高尖石岛或海南岛火山活动有关。

关键词: 珊瑚 稀土元素 Eu异常 热液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下声学浮标南中国海海洋环境噪声实测分析

应用声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环境噪声是多种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的复杂组合,其谱级大小和频率组成是影响声呐系统探测性能的重要参数,鉴于海洋环境噪声时空域特性非常复杂,需要对海洋环境噪声进行长时间和大范围的观测才足以分析其特性。该文通过在多剖面水下浮标平台基础上集成声学测量系统,研制了一种具有海洋环境噪声监测能力的水下声学浮标平台,该浮标平台可多次上浮、下潜,具备原位坐底和定深漂流两种工作模式,能连续观测海洋环境噪声时长多达数月。利用2019年8月在南中国海海区组织的多台水下声学浮标试验某一天的数据,给出了20 Hz、63 Hz、100 Hz、200 Hz、400 Hz、800 Hz、1.6 kHz和3.15 kHz 8个频点中心处海洋环境噪声谱级随时间变化,讨论了附近航船噪声对其的干扰影响。试验表明,水下声学浮标可作为一种潜在的优势水下漂流移动平台,用于监测关注海域海洋环境噪声特性。

关键词: 海洋环境噪声 声学浮标 南中国海海区 噪声谱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湾晚第四纪层序地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5以来的地层层序。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SU_5、SU_4、SU_3、SU_2、SU_1~2、SU_1~1)与钻孔岩芯划分的6个沉积地层单元(DU_5、DU_4、DU_3、DU_2、DU_1~2、DU_1~1)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分别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辽东湾识别出的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其中SQ3仅识别出上部的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沉积(DU_5);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_4))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_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MIS2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_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_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DU_1~1))。研究区的海侵体系域厚度较薄且变化较小,分布广泛,而低水位体系域厚度与横向分布均变化较大。

关键词: 声学地层 地层层序 晚第四纪 辽东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中南部海域油气目标地球化学探测:海底油气渗漏与双环状地球化学异常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中南部163站位油气地球化学样品采集、烃类气体和芳烃类指标的分析测试,以及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揭示了烃类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分布特征,分析了海底油气渗漏和表面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吸附甲烷、吸附重烃气体、顶空甲烷、顶空重烃气体、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和稠环芳烃总量(320 nm)的地球化学异常均围绕高石3构造呈环状分布,并且烃类气体指标异常较芳烃类指标异常更靠近这一圈闭构造的外侧。地球化学异常的平面分布和沿主要地震剖面的垂向分布特征显示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可能与高石3构造及深部油气藏的分布和垂向渗漏有关,并据此建立了围绕高石3构造的双环状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内环主要芳烃类指标异常,可能由高石3构造上部残留油藏渗漏形成,外环主要为烃类气体异常,可能由高石3构造深部原生气藏渗漏形成。表面地球化学异常与高石3构造边缘断裂构造的关系显示,无论是内环异常,还是外环异常均与高石3构造边缘断裂构造在空间上密切相关,预示着这些断裂构造可能是深部油气垂向渗漏运移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意味着高石3构造是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海洋油气钻探的首选构造。

关键词: 目标地球化学探测 油气渗漏 双环状地球化学异常 南黄海盆地 崂山隆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强度对菌藻共生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3种不同光照强度对菌藻共生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设计在淡水养殖池塘水质条件下,开展3种不同光照强度水平(CK组0,T1组4 750 lx,T2组7 580 lx)对菌藻共生生物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菌藻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发育对不同的微生态环境有不同的响应,T1处理和T2处理的Alpha多样性指数,包括获得的OTUs数量(Numberof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498.5±7.16、517.2±10.36)、Chao1指数(Chao1index)(648.7±35.64、672.8±30.69)和Shannon指数(Shannon index)(4.68±0.01、4.85±0.03)显著高于CK处理(406.6±8.18,521.5±18.62,3.53±0.02),CK组菌藻生物膜的细菌群落在总体数量上处于弱势,显著低于T1和T2处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菌藻生物膜的优势细菌类群所占百分比的次序发生了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3个处理中均为优势菌种,但丰度有显著差异。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在CK组和T1处理的属水平相对丰度为2.72%±0.93%和2.57%±0.46%,显著高于T2组;红杆菌属(Rhodobacter)相对丰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T1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平均值显著高于CK组及T2组,菌藻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发育对不同的光照强度有不同的响应,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菌藻生物膜的优势细菌类群所占百分比的次序发生改变;T1组拥有较高的硝化和反硝化能力,CK组在降解多种有机物的能力方面较强。

关键词: 光照 菌藻共生生物膜 水污染控制 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