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濒危中华鲟人工群体的繁殖生物学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98―2008年孵出的子一代(F1)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年龄10~20龄的492尾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体重为30~169 kg,体长为140~258 cm,肥满度为0.77~1.26,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式为W=1×10~(–5)L~(2.9658) (R~2=0.9076,n=492)。74尾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成熟比例为15.04%,成熟个体中雄鱼体重[(60.73±14.53)kg]和体长[(172.27±13.46)cm]均小于雌鱼体重[(88.39±29.14)kg]和体长[(193.37±18.90) cm];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0龄,平均为(14.96±1.93)龄,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12龄,平均为(17.84±1.80)龄。雄鱼催产成功率为76.36%,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49.11±13.38) s,精子寿命为(220.75±56.47)s;雌鱼催产成功率为57.89%,产卵量为(13.43±6.79)万粒,卵径(3.97±0.15)mm,卵重(0.046±0.013)g,受精率为(42.72±27.82)%,孵化率为(51.61±32.41)%,出苗量为(4.44±5.67)万尾。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个体体格、繁殖力和繁殖效果均有下降趋势,人工保种面临挑战。

关键词: 中华鲟 子一代 人工养殖 繁殖生物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净水与抗菌效果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TN、TP去除为标准,选择薄荷、虎杖、水龙、夏枯草、鱼腥草作为候选中草药,文章采用大薸作为阳性对照,对中草药的净水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测量TN、NH3-N、NO2--N、NO3--N、TP、PO43--P等水质指标,对种植后细菌总数进行统计,提取鱼腥草挥发油,鱼腥草和虎杖乙醇提取物对水产常见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鱼腥草、虎杖、水龙、夏枯草、薄荷具有降低TN、TP效果,绝大部分中草药对水体细菌总数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1∶1鱼腥草挥发油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抑菌效果,鱼腥草乙醇提取物能抑制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生长,虎杖提取物能抑制无乳链球菌生长.

关键词: 中草药 净水 池塘养殖 吉富罗非鱼 水产病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养殖池塘中新敌害生物澳洲异尾涡虫的鉴定及其危害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导致辽宁大连、山东东营的2家养殖场池塘养殖刺参大量化皮死亡的新的敌害生物进行鉴定并确定其对养殖刺参的危害.本实验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涡虫的分类地位,通过生态学方法确定了其生态适应条件,通过切割后培养的方法观测了其再生能力,通过与刺参苗种的共培养实验测试了该物种对刺参的危害及其危害方式.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涡虫体长0.96~3.26 mm,体宽0.49~1.93 mm,外观黄色或黄褐色,头部钝圆,具一对暗红色棒状眼点,尾部具两条并列的尾垂;显微镜镜检发现其表皮下分布密集的虫黄藻,体表周生纤毛,雌雄同体,口后具有两个生殖孔;对该物种COⅠ及18S r DNA基因片段扩增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构建基于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生物与澳洲异尾涡虫序列同源性达99.64%,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生物鉴定为澳洲异尾涡虫;进一步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生物具有避光性,其适宜温度为18~24°C,适宜pH为5.5~8.0,适宜盐度为20~40;再生实验表明,该物种具有很强的前后轴极性再生能力;该生物与刺参的共培养实验表明,澳洲异尾涡虫对刺参体表表现出很强的趋向性,可以吸附在刺参体表导致刺参苗种溃疡、化皮甚至死亡,但刺参的体腔、肠道、呼吸树内均未发现虫体寄生.研究表明,澳洲异尾涡虫是营自由生活的池塘养殖刺参的一种新的敌害生物,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并防范该敌害生物.

关键词: 刺参 澳洲异尾涡虫 敌害生物 形态学 再生 组织病理 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采用配合饲料养殖青虾"太湖2号"试验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流域刀鲚(Coilia nasus)生态表型的划分

湖泊科学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刀鲚(Coilia nasus)分布的重要水域传统意义上认为,刀鲚存在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表现型,其上颌骨的长或短是区分刀鲚溯河洄游、淡水陆封(湖鲚)和淡水定居3种生态型的关键外形指标然而这种主观分型经验尚需要野外调查数据验证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所获溯河洄游和淡水栖息刀鲚不同的耳石微化学图谱技术,首先对采集自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的刀鲚群体共566尾个体有无溯河洄游"履历"进行了分析确认;再对其上颌骨长、头长、全长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长颌鲚、短颌鲚在早期发育阶段,长、短颌特征分化并不明显当发育至幼鱼阶段时,前者上颌骨长会长于头长;而后者全生活史过程中上颌骨长均短于头长发育至幼鱼阶段可能是刀鲚长、短颌鲚分型的临界生活史阶段此外,长颌鲚中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两种生态型个体,其上颌骨长/头长比值(S/H)分别为1.170±0.075和1.165±0.064,两者S/H比值与形态上同为长颌的湖鲚比值(1.178±0.087)无显著性差异短颌鲚亦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两种生态型个体,两者的S/H比值分别为0.922和0.918±0.062,与上述3类长颌鲚的S/H比值均差异极显著因此,建议把长江干流及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内3种传统生态型的刀鲚细分为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长颌鲚,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鲚以及陆封型湖鲚5种生态表型.

关键词: 刀鲚 短颌鲚 湖鲚 上颌骨 长江流域 生态表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老化贝类养殖沉积物的生物修复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连续多年进行底栖贝类高密度养殖的滩涂海域,沉积物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养殖沉积环境的修复是改善养殖环境的重要途径,而沙蚕是一种优良的潜在生物修复物种。为了探索老化养殖沉积环境的最优生物修复方式。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老化养殖滩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投放不同密度(高密度:0.30 kg·m~(-2),中密度:0.20 kg·m~(-2),低密度:0.10 kg·m~(-2))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通过6个月的现场修复试验,检测分析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Eh)、温度(t)、pH、硫化物、总氮(TN)、总磷(TP)及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双齿围沙蚕对沉积物的生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4-9月各试验组沉积物的Eh、pH、T整体上升,平均值分别为(-291.70±75.23) mV、(7.56±0.17)、(15.70±3.75)℃,9月各试验组沉积物中Eh、pH、t值最高分别为-116.43m V,7.91,20.36℃,但试验区域沉积物性质依然属于还原、弱碱性环境;4-9月各试验组沉积物的硫化物、TOC、TN整体下降,平均值分别为(400±66)mg·kg~(-1)、(1.10%±0.19%)、(0.17%±0.05%),9月中密度试验组沉积物中硫化物、TOC、TN最低,分别为269 mg·kg~(-1)、0.83%、0.07%,TP呈前期略微下降,后期上下波动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老化养殖沉积物的还原环境,降低老化养殖沉积物中过高的硫化物、TOC、TN、TP含量,其修复作用与投放沙蚕的密度有关,在该试验条件下,0.20 kg·m~(-2)的投放密度较为适宜。该研究为大规模的沿海老化滩涂底质环境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贝类养殖区 老化沉积物 生物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压水去鱼鳞设备的研制及其对罗非鱼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有的去鱼鳞设备会对鱼体造成较大的机械损伤问题,本文研制了新型高压水去鱼鳞设备.以罗非鱼为原材料进行试验,通过去鳞率的测定、鱼体损伤的评判、质构指标的测定以及微观结构(肌纤维)的观测,优化了工艺参数,确定了去鱼鳞设备传输带轮频率的最优值,并分析了其对罗非鱼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传输带轮频率为15 Hz时去鳞效果最佳,总体去鳞率可达到98%;感官评分为4.1分,与手工去鳞组无显著性差异;背部肌肉品质保持完好,硬度(4.0 N)和咀嚼性(0.74 mm)均与手工去鳞组无显著性差异,弹性(0.77 mm)显著高于手工去鳞组;相比10(肌纤维有断裂)和20 Hz(肌纤维有褶皱),肌纤维无明显断裂且无褶皱.

关键词: 去鱼鳞设备 高压水 罗非鱼 去鳞率 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图像识别的5个不同产地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形态差异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江西、湖北、上海、河南5个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形态差异和获取快速、有效的形态鉴别方法,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地标点法来分析各产地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6%、67.21%,传统形态测量法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6.77%、82.70%,两种方法均表明其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胸甲及腹部部位;(2)聚类分析将克氏原螯虾5群体聚为两支,上海、河南、江西、湖北群体聚为一支,江苏群体单独聚为一支.(3)地标点法雌雄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94%,传统形态测量法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5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克氏原螯虾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且地标点法区分不同产地克氏原螯虾群体差异性效果显著,这将有利于克氏原螯虾生产和选育过程中群体的鉴别及外形特征的快速获取.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地标点法 传统形态测量法 形态差异性 产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calcineurin 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竞争行为中作用的初探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明对虾在养殖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行为,对其生长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N)是高度保守的Ca~(2+)/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由催化亚基(CNA)和调节亚基(CN-B)组成,是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多功能蛋白质。CNB在Ca~(2+)/CaM的介导下主要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前期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与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中包括CNB基因。为了进一步明确CNB在中国明对虾竞争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明对虾CNB基因(FcCN-B)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其在高竞争能力组(HCG)和低竞争能力组(LCG)组间不同组织(神经节、心脏、胃、肝胰腺和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cCN-B的cDNA全长序列为2 867 bp,包括95 bp的5′非编码区(UTR),54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 232 bp的3′UTR,其中ORF中具有4个保守的EF-hand Ca~(2+)结合结构域。蛋白质同源性分析显示,FcCN-B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8%~93.8%),其中最高的是中华绒螯蟹(93.8%)和黑腹果蝇(90.5%);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别独立为一支,且中国明对虾与中华绒螯蟹单独聚为一支,之后与黑腹果蝇聚类关系最近,提示FcCN-B在中国明对虾中可能具有与其在中华绒螯蟹和果蝇中相类似的功能。Real-time PCR定量结果显示,FcCN-B在HCG组的神经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LCG组,而其在HCG组的心脏中的表达极显著低于LCG组。研究结果表明,calcineurin B基因在中国明对虾的竞争行为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将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竞争行为 钙调神经磷酸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块化自动升降式深海网箱设计与仿真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深海养殖网箱抵抗强风暴袭击的能力,同时解决在海区缺少大型工程安装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大型深海网箱的高效组装及后期部件便捷更换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模块化自动升降式智能化深海网箱.以1.5×104 m3型网箱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论证、实体建模和仿真计算,系统研究了深海网箱在风暴海况时的升降状态、主要组件的受力及升降过程中平衡技术的实现.仿真分析表明,在遭遇风暴不升降时,网箱最大应力为2.58×108 N/m2,超出了钢材的屈服强度,在网箱降至海面以下10m时,应力仅为在海面时的13%,大幅降低了网箱的受力变形;通过多层多节智能控制能够实现网箱的平衡升降.该网箱克服了传统网箱普遍存在的抗风浪能力差、制造运输不方便、网箱容积受限、使用稳定性不足以及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制造成本、运输、组装、维修和使用等方面满足深海规模化养殖的需求,为复杂海况、深海大型网箱的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为实现规模化深海养殖工程提供了合理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深海网箱 养殖设备 数值模拟 模块化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