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断根处理对草莓子苗质量及开花结果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培育优质草莓子苗,促进草莓增产,本研究对供试草莓品种"爱莎"进行不同时间的断根处理,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8月5日(T1)、8月15日(T2)、8月25日(T3)和9月5日(T4),不断根处理为对照(CK),研究断根处理后草莓植株C、N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断根处理对草莓子苗质量及开花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植株C、N含量分别在断根处理的第7天和第14天最低,随后上升;C/N比值在断根后第14天最高,随后下降;C、N含量和C/N比值均在断根后28 d恢复到断根之前的水平.T 1处理的茎粗最大,其次为T2和T3处理.CK的株高最大,其次为T1和T2,T3处理的株高最小.T3处理的叶面积最大,其次为T4处理.T3处理的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及根冠比最大,其次为T4处理.T3草莓的物候期均较其他处理和CK提前,其次为T4,而T1和T2与CK物候期较接近.8月25日(T3)和9月5日(T4)进行断根处理的"爱莎"草莓苗,花序较整齐,产量显著提高,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等品质性状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 断根;子苗质量;开花结果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农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自主创新驱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农机使用与维修 》 2021
摘要:创新驱动就是让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黑龙江省为例,展开自主创新能力驱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性的阐述和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瓶颈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该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进而推动黑龙江省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响应大豆孢囊线虫胁迫的潜在功能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产区病虫害防治策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控也一直是线虫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大豆孢囊线虫侵染不仅会造成大豆地下部分损伤,也使得地上部分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因此需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机制进行分析以达到防控的目的。大豆孢囊线虫成功寄生宿主植物需对其细胞壁进行降解融合,形成为其生长发育提供唯一营养来源的合胞体。而阻碍大豆孢囊线虫移动和合胞体建立的细胞壁抗性是大豆抵御大豆孢囊线虫的关键,其中木质素是细胞壁发挥抗性的重要成分。木质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莽草酸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木质素合成的特异途径,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enzyme A ligase,4CL)作为连接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木质素特异合成途径的重要转折酶,决定了木质素的合成,其很可能是响应大豆孢囊线虫胁迫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从线虫入侵需要细胞壁降解融合建立合胞体出发,围绕木质素导致的细胞壁抗性展开讨论,分析了4CL在细胞壁抗性中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大豆孢囊线虫胁迫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合胞体 木质素 细胞壁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现代农村科技 》 202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玉米耕作技术要领,阐述了玉米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玉米种植带来优育丰产的生产模式,增强玉米种植效果,发挥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价值。


种植密度和方式对油莎豆块茎生长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