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芽春化和绿体春化对大白菜现蕾及开花时间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100个大白菜品种的高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芽春化和绿体春化两种春化方式对大白菜现蕾时间、开花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芽春化处理的100个大白菜品种的平均现蕾时间、开花时间比绿体春化处理分别提前了15.0d和11.5d。其中春泉大种芽春化不能使其现蕾和开花,而绿体春化则可以使其现蕾,这可能是因为参与两种春化方式调控的分子机制不同。不同冬性的大白菜品种在两种春化处理方式下,其现蕾时间、开花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两种春化方式对大白菜不同品种的影响具有通用性和一致性。


2009-2015年北京市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DNA指纹分析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2009-2015年参加北京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指纹分析,旨在为小麦品种管理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在130个参试品系中,共检测出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差的品系30个、疑似品系28个、两年度间更换样品的品系2个,其中2013-2015年检测出的有问题品系相对较少。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品系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骨干亲本的高频率使用降低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年度间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在今后小麦育种工作中,应尝试在育种资源、育种模式以及育种方向上进行改变,提高北京市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拓宽品种的遗传基础。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_2O_5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_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kg/hm~2和39×104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穴/hm~2的密度组合。
作物推荐施肥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当前农业生产存在施肥不科学,肥料效率低下,单产水平低等问题,导致肥料资源浪费、环境风险增大、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后果。研究作物高效施肥理论与方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作物施肥以及肥料利用率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不科学施肥对土壤、水体、大气、农产品品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综述了基于土壤养分测试和地上部作物反应的两类推荐施肥策略,着重介绍了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叶绿素仪、叶色卡、硝酸盐反射仪、冠层反射仪、植株症状诊断以及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并建议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推荐施肥方法,以达到协调作物产量、环境保护和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共赢。
布鲁菌脂多糖的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布鲁菌(Brucella)为革兰氏阴性胞内寄生菌,根据宿主偏爱性分为10个种~[1],除经典的羊种、牛种、猪种、犬种、绵羊附睾种与沙林鼠种外,还包括新发现的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到的鳍种和鲸种布鲁菌,以及从红狐狸和土壤中分离到的田鼠型布鲁菌和从乳房移植物中分离到的湖浪布鲁菌~[2]。布鲁菌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引起布鲁菌病,对畜牧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严重。在感染细胞或机体内增殖能力和持续生存时间是


北京常见绿化树种叶表面形态与PM_(2.5)吸滞能力关系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_(2.5)吸滞量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著高于阔叶、灌木树种,其中桧柏、油松PM_(2.5)吸滞量较大,银杏、杨树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显著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组织等,有利于叶片吸滞PM_(2.5)等细颗粒物;叶表面光滑,无明显起伏,存在较宽沟壑,不利于叶片吸滞细颗粒物。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绿化植被的环保效益。


杨树转基因研究进展及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杨树是重要的栽培树种,也是研究林木基因工程的重要模式植物。杨树转基因研究可以打破种属限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是对杨树进行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的进行该方面的工作,本文介绍了杨树转基因涉及到的抗虫、抗除草剂、木材材性改良、抗逆、抗病、激素调控、开花调控和植物修复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了影响杨树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杨树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后期从事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依据。


天津典型绿化树种提供空气负离子研究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对天津市4个不同地点(昆仑桥、水上公园、杨柳青庄园和市区空旷地)林木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进行测定,并分析了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基本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其最大值多出现在中午左右,不同地点略有不同;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为夏季>春季>秋季,最大值出现在7月;不同地点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趋势与温湿度变化趋势一致,呈正相关关系;水上公园的空气质量最清洁,市区空旷地质量最差。林木可以提供空气负离子,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有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城市建设中应加强植被绿化。


春玉米区玉米制种预防高温危害的方法与措施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春玉米制种区遭遇了高温危害,致使玉米制种授粉结实不良,造成减产,对国内玉米种子市场供给也造成巨大影响。高温危害,一是发生在7月20日即"入伏"前后10d左右,气温超过39℃将会影响玉米花粉的活力,会使玉米制种母本结实率降低,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二是发生在入秋后的10d左右时段的"秋老虎",这时的高温不会影响玉米制种授粉,一般也不会造成玉米制种田绝收。预防高温危害措施和方法,一是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躲避或降低高温危害,如适时早播躲避高温,培育壮苗抗高温,调节好花期提高母本结实几率等管理手段;二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自交系的耐高温能力;三是运用综合措施,防患未然,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