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沙棘插条育苗试验
《青海农林科技 》 1994
摘要: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的硬枝扦插后,多产生侧芽和腋芽,发根主要以腋生根和皮部不定根为主;1-3年生插穗,其成活率与插穗年龄呈正比关系;插穗的长度不宜太长,以16cm的为最佳;插穗水浸24小时处理后,选作露地扦插成活率最高,用50mgkg ̄(-1)吲哚丁酸处理者效果也不错;各处理在塑料大棚内的成活率比露地的要低30%左右。但当年生长量要明显高于露地。
关键词: 成活率,腋生根,皮部不定根


青海春小麦品质现状及其改良目标途径初探
《青海农林科技 》 1994
摘要:小麦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面粉品质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我省春小麦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地方品种,而且面筋质量差。小麦籽粒的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当前我省小麦改良工作:一是选育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质量好,能制作高级面包和优质粉的春小麦品种;二是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弱,质量低,适合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春小麦品种。不同专用品种品质有具体指标。改良途径:筛选现有适合不同用途的优良品系,加速繁殖;开展品质育种,建立优质品种生产基地;制定优质优价政策等。
关键词: 春小麦,品质现状,改良目标,途径


记新种霍山透翅蛾(鳞翅目:透翅蛾科)
《西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透翅娥科Paranthreninae亚科的Cissuvora属以前仅知1种,即产自北美的C.ampelapsis Engelhardt(1946)。目前发现了1新种Cissuvora huoshanensis Xu,这是该属在我国的首次记载。这一新种与C.ampelopsis Engelhardt近似,但新种的鄂状突端部呈指突状,不是三角形;前后表皮突的长度不小于第Ⅶ腹节长的2倍;抱器背上除蘑菇状刺毛外,边缘还有平伏的掌状毛。正模:♂,安徽(霍山),上海昆虫所标本号:3138881。配模:♀,浙江(泰顺),1963-Ⅶ-8,600~800m,上海昆虫所标本号:31138873。


青海东部干旱农区农牧结合耕作制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从1988~1991年在青海最干旱的乐都县白崖坪村60户农户中进行了农牧结合耕作制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年减少11.8%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总产和亩产逐步上升,平均亩产比前4年的76.4kg增产91.9%,总产比前4年提高69.2%,人均产粮增加81.82%,人均收益增加72.5%。农业收益比重降低10.6%,牧业收益比重提高16.1%,农牧收益之比从原来的1:0.18提高到1:0.84。自然降水转化效率比对照处理提高30.4%。


丹巴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为害调查
《林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丹巴腮扁叶蜂(Cephalcia danbaica Xiao),自1987年由肖刚柔教授根据采自四川丹巴(桑地)的标本,定为新蜂种以来,迄今未见有关其生物学和为害的报道。近年来,该虫在青海部分林区为害相当严重,现将其发生情况记述如下。一、生物学特性 (一)寄主主要为害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亦加害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二)分布国内发生于四川(丹巴)、甘肃(武威),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大通县东峡林区是丹巴腮扁叶蜂的严重发生地,境内多青海云杉的片状纯林,海拔为2600-2800m。 (三)生活周期和主要习性 1.成虫发生期观察方法是在奇数年份,选择受害的云杉树,在其下用尼龙纱围绕基干扎成裙网,共计5个。在成虫出现前,每日检查一次,捉净网中当日羽化的成虫。这样直至羽化结束。据1989年定位观察,共查得成虫747头,其中雄蜂226头,雌蜂521头;


青海高原果树年轮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青海高原果树年轮前期增长迅速,进入结果期后逐年下降,盛果末期缓慢增长,直到更新期仍有所增长。果树年轮增长在树种、品种、株间都存在差异。


谷透翅蛾亚科四新种及二新记录(鳞翅目:透翅蛾科)
《西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谷透翅蛾亚科Tinthiinae Le Cerf.1917,世界已知14属67种;我国记载7属16种。本文增记2个新记录:树莓透翅蛾Pennisetia hylaeiformis(Laspeyres)赤胫透翅蛾P.fixseni (Leech);4个新种:红胸透翅蛾Zenodoxus rubripectus、梅岭透翅蛾Z.meilinensis、拟褐珍透翅蛾Z.simifuscus、天平透翅蛾Z.tianpingensis。文中附有这些种的外生殖器解剖图。
关键词: 谷透翅蛾亚科 羽角透翅蛾属 新记录 珍透翅蛾属 新种


农田野燕麦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野燕麦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化学防除配套技术,包括土壤处理与苗期施药两项技术。麦田以燕麦畏与野燕枯,禾草灵、骠马配套使用,并与防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结合使用;油菜、豆田等采用氟乐灵与稳杀得、禾草克、盖草能配套使用,充分发挥化学除草效果。(2)以深耕-浅耕-浅耕或深耕-浅耕相结合的耕作法,使耕层土壤中野燕麦种子60%-80%分布。0-10cm的浅层,配合除草剂使用,便于集中防除,收到了最佳除草效果。(3)实行小麦(青稞)-油菜(豆类)-小麦(青稞)轮作,配合使用除草剂,控制野燕麦效果达95%以上。(4)在野燕麦严重危害地区,实行化学除草与合理的耕作、轮作、人工除草等综合治理技术。三年即可控制野燕麦危害,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跳类越冬成虫对奥罗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鞘翅目 叶岬科)(英文)
《西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用田间试验数据做了6步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跳(虫甲)类越冬成虫,主要为黄曲条跳岬(Phyllotreta vittata(Fabr.))和黄宽条跳(虫甲)(P.humilis Weise)的危害减慢奥罗油菜(Brassica napus L.)幼苗的指数生长,并且推迟其花期和其它生育期;秋季油菜籽产量与5叶期幼苗鲜重值呈密切正相关关系.r=0.8138~0.8290;5叶期幼苗鲜重值与截止6月2日的跳(虫甲)类越冬成虫对油菜苗数比值累积值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9120~0.9554;油菜籽损失率(Y)与跳(虫甲)类全体越冬成虫虫苗比累积值(X)呈密切正相关关系,R=0.9640,Y=1.8040+1.1796X+0.3381X~2;在当地农业和油菜害虫防治条件下,跳(虫甲)类越冬成虫的经济阈值为4.6头/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