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新疆野苹果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交吾托海野果林原生境内的新疆野苹果花芽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芽形态分化始于6月下旬,整个花芽分化过程约持续70 d,经历了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蕊原基分化期6个时期,花芽分化各时期有重叠现象。6月22日之前基本处于未分化期;分化初期集中在7月初;萼片分化期开始于6月下旬,集中在7月中旬;花瓣分化始于7月初,集中在7月下旬;雄蕊分化期也始于7月初,集中在8月中旬;雌蕊原基分化期始于7月下旬,集中在8月中上旬;至9月初花芽全部进入雌蕊分化期。

关键词: 伊犁 新疆野苹果 石蜡切片 花芽 形态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加工番茄生产转换期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加工番茄生产转换期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0~20cm土壤,有机肥加轮作能够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以基施75 t/hm~2的有机肥,春麦+毛苕子与加工番茄轮作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多,分别增加了33.2%和37.5%;以基施45 t/hm~2的有机肥,黄豆+春箭舌豌豆与加工番茄轮作增加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多,分别增加了45.5%和64.2%。20~40cm土壤,有机肥加轮作能够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基施75 t/hm~2的有机肥,春麦+毛苕子与加工番茄轮作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多,分别增加了41.9%、46.2%、76.9%、200.8%和162.2%。

关键词: 转换期 有机加工番茄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玉米选择导入系进行营养生长期抗旱性基因组区段定位

玉米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我国优异骨干自交系黄早四与掖478的回交群体(BC2S1和BC3S1)的抗旱性选择导入系群体,通过SSR标记检测群体中等位基因的导入频率,利用卡方检验对等位基因导入频率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表型-基因型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对抗旱群体进行抗旱性相关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卡方测验检测到31个供体等位基因导入,利用方差分析检测到98个位点导入,其中有17个位点是重合的,这些导入位点可能是抗旱相关的重要的候选基因组区段。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导入系 营养生长期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扁桃树下东西两侧第一行的棉花、垂直最大冠幅处的棉花、垂直最大冠幅外2 m处的棉花)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②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株数单位面积、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了籽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籽棉平均667 m~2产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

关键词: 扁桃棉花间作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山北坡甜菜内生菌分离鉴定及其动态变化

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新疆昌吉和石河子两地种植的甜菜内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内生菌多属于细菌,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芽孢菌类(Bacillus sp.)的分离频率分别在33.2%~59.2%和12.7%~28.1%,是甜菜植株中的优势内生菌群。16S rDNA和ITS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中内生菌的多样性高于茎、叶,昌吉地区种植的甜菜中分离出的内生菌种类较多。从感病品种及生长不良甜菜植株中分离出的内生菌种类比较丰富。通过回接分离及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发现,内生菌能够定殖于甜菜块根。

关键词: 甜菜 内生菌 分离 鉴定 动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真菌对甜菜主要农艺性状及氮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内生真菌F11液浸种、喷叶及灌根处理方法,调查其对甜菜栽培品种KWS2409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即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合酶(SS)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真菌F11菌株对甜菜的含糖量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其中以灌根处理效果最好,其叶鲜重、叶绿素含量、单根重、含糖率和产糖量的平均值分别提高了66.67%、47.42%、6.96%、17.46%和25.63%。在整个生育期,内生真菌F11显著提高了氮糖代谢酶活性,其中NR和GS活力分别呈"M"型双峰曲线和抛物线型变化,而SS和GS活力呈单峰曲线变化,后期根部SS合成活力明显高于分解方向活力,生育前期SPS活力高于后期。叶丛形成期达到最高峰,说明NR、GS、SS和SPS活性的增强是甜菜含糖量升高的主要生理原因。

关键词: 甜菜 内生真菌F11 氮、糖代谢关键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地衣芽孢杆菌TS-Ⅱ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地衣芽孢杆菌规模化发展。【方法】采用碳、氮源及微量元素的筛选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确定地衣芽孢杆菌TS-Ⅱ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分为(g/L):蔗糖60、蛋白胨30、NaCl 30、K2HPO42、MgSO41、FeSO40.02、MnSO40.01。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发酵的最适初始pH值为5.5,最适培养温度为35℃,最适装液量为10 mL(250 mL三角瓶)。【结论】通过优化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后,菌株TS-Ⅱ活菌数达到了6.58×1010CFU/mL,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发酵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农户调查 技术扩散 影响因子

不同长绒棉品种种子萌发阶段抗盐性的比较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棉花种子耐盐能力,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盐浓度对4个长绒棉品种新海16号、新海17号、新海20号、新海21号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盐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不同长绒棉品种的种子吸水量逐渐减少,发芽势和发芽率逐渐降低。4个长绒棉品种种子电解质相对渗漏率存在较大差别,其中新海20号和新海21号在高盐条件下的相对渗漏率较高,反映出它们的细胞质膜的稳定性存在差别。新海17号种皮中的Na+含量远远高于其它3个品种,随着盐浓度的增加,Na+含量增加,在同一盐浓度下新海17号种子中Na+含量最高。新海16号在200 mmol/L NaCl水平下的相对发芽势和萌发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新海17号在300 mmol/L NaCl水平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通过上述结果可以认为新海17号、新海16号种子萌发阶段的耐盐性较强,而新海21号、新海20号较差。

关键词: NaCl 长绒棉 海岛棉 相对发芽势 相对发芽率 细胞质膜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源于新疆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和3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VD8和V15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棉花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棉花品种上,22个新疆菌株中都有与T9、VD8或V15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说明新疆存在较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菌系。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8个随机引物中6个可以从25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25处可将25个菌株分为4个RAPD群(命名为RG1、RG2、RG3和RG4),RG1包括2个菌株,即B、BL-19菌株;RG2包括5个菌株,即BL-17、BL-13、N-5、H、N-16;RG3为最大一个亚群,包括T9、SL等16个菌株;RG4包括2个菌株,即VD8和V151。综合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强弱和菌株的采集地等遗传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各主产棉区的频繁引种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 新疆 棉花黄萎病菌 致病力分化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