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胁迫条件下冬小麦各部位的全硅含量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冬小麦‘邯4589’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水胁迫条件下15个部位全硅含量。结果表明:茎秆的全硅含量,无论以百分含量计、以单位地上物干重计,均表现出较其他暴露部位更加明显的随水胁迫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茎干中全硅含量为0.4%~1.5%,变幅较麦糠(2.9%~3.3%)大,随水胁迫变化的稳定性较各级叶片(1.3%~3.8%)和叶鞘(1.5%~2.4%)好,可作为研究全生育期水胁迫等的重点取材对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品种间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淮海北部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为玉米籽粒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衡早8号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华美1号和郑单958为对照品种,研究灌浆过程中不同品种籽粒体积、水分含量、籽粒干质量以及灌浆特性的变化,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授粉后20 d是3个玉米品种籽粒体积快速增速期,在授粉后45 d左右3个玉米品种籽粒体积达到最大,衡早8号籽粒体积最大,郑单958最小。授粉15 d内3个玉米品种籽粒干质量增长较为缓慢,授粉15~55 d是籽粒干质量增长快速期,衡早8号籽粒干质量增长速度最快,郑单958最慢,授粉55 d后籽粒干质量增长速度开始放缓。3个玉米品种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灌浆峰值衡早8号最高,郑单958最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体积与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灌浆速率与含水量呈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籽粒含水率在57%左右时3个玉米品种达到各自灌浆最高峰值。运用Logistic模拟方程拟合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质量增加过程,衡早8号最大灌浆速率(G_(max))、平均灌浆速率(G_(mean))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衡早8号活跃灌浆期、籽粒质量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均低于其他2个品种。3个玉米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千粒质量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衡早8号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活跃灌浆期则短于其他2个品种,有利于早熟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玉米品种衡早10号灌浆速率特性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熟期玉米的籽粒灌浆特性,选用熟期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衡早10号(早熟型品种)和郑单958(晚熟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同的栽培条件,在其吐丝授粉后第7 d开始取籽粒样品,每7 d取1次,直至种子成熟,分析了玉米籽粒干重、含水量、含水率、体积和灌浆速率的变化,以及籽粒体积与水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衡早10号具有干重积累速度快、籽粒体积大、前期灌浆速率快且强度大等特点,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且产量明显高于郑单958,增产率为8.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靶标对6种果园常用药剂的安全性评价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巴氏新小绥螨是目前我国果园中常用的捕食螨天敌之一,在果园中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果品质量。筛选高效低毒、对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是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重要措施。采用改进的叶片浸渍法,以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靶标,对6种果园常用农药的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安全系数指标,对参试药剂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螺螨酯、腈菌唑、戊唑醇、甲维盐和噻螨酮的安全系数均>5,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具有与巴氏新小绥螨协同使用的潜力;三唑锡的安全系数为3.68,对巴氏新小绥螨有一定的杀伤力,表现出中等风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由纺锤形苹果树体结构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为明确自由纺锤形整形修剪模式下苹果树体结构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于河北省行唐县苹果标准示范园内分别调查了自由纺锤形短枝"富士"、自由纺锤形长枝"富士"、自由纺锤形"华冠"共3个树形结构的主枝轴生长数据,通过SPSS分析,比较尖削度与主枝轴各生长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自由纺锤形短枝"富士"的尖削度与主枝轴各因素均为负相关,但与主枝轴各因素之间负相关的差异性不显著;自由纺锤形长枝"富士"的尖削度与主枝轴各因素之间均表现为正相关,但与其各因素的相关性表现为不显著水平;而自由纺锤形"华冠"苹果的尖削度与主枝轴各因素均为负相关,并且尖削度与其主枝轴总长度之间负相关的差异性均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指导矮砧密植苹果树整形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的特性及其发展建议
《河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藜麦(Cheuopodium quinoa)是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uopodium)1 a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有5 000 a以上的种植历史。近年来藜麦因自身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藜麦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利用途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我国藜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