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基于Flexsim的小麦粉生产过程仿真与优化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小麦粉生产设备的整体利用率和小麦粉加工效率,在对某小麦粉企业单条生产线生产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生产相关数据,结合应用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选用Flexsim仿真软件建立了小麦粉单生产线加工流程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结果发现:在小麦粉加工过程中,小麦清理和研磨设备的利用率较低,设备阻塞率达24.1%和26.9%,是生产过程的瓶颈;经仿真数据分析和多次仿真提出改善方案,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后小麦清理和研磨设备阻塞率下降至13.5%和15.6%;另外,单包小麦粉生产数量由10 645个上升至21 290个,设备的整体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研究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此类小麦粉加工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小麦粉加工 系统仿真 Flexsim 仿真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大树绿枝高接换优技术

果农之友 2018

摘要:葡萄绿枝嫁接具有操作简便、嫁接速度快、嫁接成活率高等特点,常常用于葡萄老园改造和新品种引进扩繁。本文总结了葡萄大树改接品种技术,包括接穗和砧木准备、绿枝嫁接及接后管理,重点针对葡萄大树的强旺生长势,强调了绿枝嫁接过程的注意事项及改接后管理事宜。1嫁接准备1.1接穗准备接穗有两种选择,一种为上年度留存、成熟良好的葡萄硬枝,冬春季节可在正常的越冬沙藏坑内贮存,春季气温回升后,需将其用湿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性渐变分光近红外光谱仪的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损检测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8

摘要:为了探讨线性渐变分光近红外光谱仪在水果内部品质无损快速检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光谱学机理,本文以基于线性渐变分光近红外光谱仪所采集的苹果光谱数据为自变量,以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结合全交互验证算法,分别对全谱、一倍频、二倍频、三倍频、一二倍频、一三倍频、二三倍频共7个谱区建立校正模型并根据模型准确度选择优化谱区。对优化谱区采用平滑、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进行光谱数据预处理优化。最后采用外部验证集对优化预处理的模型进行预测准确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一二倍频区的校正模型准确度较其他谱区最高,其校正测定系数、校正均方根误差、交互验证测定系数、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53 9、 0.93、 0.745 9、0.95;在此基础上,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后所建模型准确度更高,模型校正测定系数、校正均方根误差、交互验证测定系数、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55 9、 0.92、 0.748 2、 0.94;外部验证集模型预测测定系数、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83 4、 1.01。上述3个模型均通过F检验证明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基于一二倍频区数据所建模型基本可以满足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快速无损检测的需求,并可为基于线性渐变分光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线性渐变分光近红外光谱仪 可溶性固形物 无损检测 苹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水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时空变化 密云水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行为实践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涉及众多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各主体的自身发展、行为实践及相互协作程度,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和力度。本文基于陕西、甘肃、河北等8省调研,采取案例研究和对比方法,总结归纳我国农技推广各主体的行为实践和经验,为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供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得到全面履行,引导和规范了社会化服务、建设了类型多样试验示范基地、探索了效率优先的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对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我国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主体探索了延伸式服务、合作式服务、引导式服务、农技综合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示范带动服务和托管式技术服务7种模式,教学科研机构创新了科技小院、试验示范站、四体融合、三位一体和技术总承包等5种模式。然而,不同主体农技推广过程中,存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主体活力不足、经营性服务组织能力不强、教学科研主体创新不够、多元化主体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扶持经营性主体发展壮大、推进农科教推一体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推广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 农技推广 公益性主体 经营性主体 教学科研主体 行为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郊快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鉴定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京郊快菜软腐病的病原,对取自北京不同区县的发病快菜植株进行组织病原菌分离、培养和回接试验,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病原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纯化得到的29株菌株中,17株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其余12株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同时也识别到9株非典型Pcc菌株,表现为不能分解柠檬酸盐或不具备在37℃和7%Na Cl条件下生长的能力,可微弱利用D-阿拉伯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和D-麦芽糖。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仅2株Pcb菌株和1株Pcc菌株表现为中等致病力,其余菌株均表现为高等致病力。明确了引发北京地区快菜软腐病致病菌的种类为Pcb和Pcc,且致病力普遍较强,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快菜 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鉴定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支持种肥监测的变量施肥系统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国内变量施肥控制系统与排肥监测系统集成化程度低,电动机驱动变量施肥系统动态响应研究不够深入。为此设计了基于电动机驱动、支持多路播种施肥监测的变量施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触摸屏、中央控制器和数据采集器。控制器以MCU为核心,读取GPS测速模块获取的机具行进速度,监测排肥电动机实时转速,与数据采集器通讯获取多路排种或施肥状态,与触摸屏通讯设置作业参数和监测作业状态。搭建试验平台,测得排肥轴转速范围为12.5~125 r/min、监测灵敏度为3 s时,系统监测可靠性为100%。进行了系统排肥量变化响应时间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0~11 500 g/min的排肥量变化范围内,系统响应时间最大为0.75 s。系统整机试验中,75~450 kg/hm~2的施肥量变化区间,公差以75 kg/hm~2递增,行进速度平均为3.79 km/h时,系统响应时间平均为1.08 s;在设定施肥量450、600、750 kg/hm~2下,改变不同行进速度的过程中,排肥量准确率平均值分别为95.92%、95.24%和98.26%,方差分别为3.01%、1.39%和1.36%。田间试验表明,施肥量分别为450、600、750 kg/hm~2时,系统排肥量准确率平均值为94.69%,方差为2.23%,多路排种、排肥监测故障报警准确率为100%。

关键词: 变量施肥 播种施肥机 播种监测 可视化 多路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一百零六 蔬菜温室小型旋耕机的设计及试验

农业工程技术 2018

摘要:引言土壤的质地对蔬菜的产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土壤的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1-2]。蔬菜栽培过程的耕整地是劳动强度较大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方式是依靠人工精耕细作,存在劳动效率低,短时间内需要劳动力较多的问题。随着温室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进步和耕作机具的发展,微耕机作业作为一种工具化的作业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微耕机在大棚里的优势是快速灵活的操作,逐渐替代人工成为蔬菜耕整地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推广,目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发明专利的重金属钝化技术的文献计量分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摘要:降低环境基质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使重金属从活性较高的形态向活性较低的形态转化,是当前中国农牧业生产及资源利用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专利文献是技术信息最有效的载体,本文以国家专利局公开的95项重金属钝化专利为依据,对钝化技术发明专利开展了文献计量分析。重金属钝化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并于2014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该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土壤、城市污泥和畜禽粪便3种,多数研究属于盆栽试验或批次堆肥实验。无机钝化材料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和调节土壤中的pH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浓度;有机钝化技术通过与重金属经化学作用形成不溶性金属-有机复合物,来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降低重金属的水溶态及可交换态组分,进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而微生物的钝化修复作用还与氧化还原环境有关。不同钝化剂对不同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不同,且不同钝化剂优化组合对重金属形态也具有很大影响,在实践中大面积应用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借助于材料科学,对高效吸附剂的筛选和分离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 钝化效果 重金属有效性 钝化剂组合 发明专利 文献计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的技术模式

世界环境 2018

摘要:2016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达28.3%,全国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达6475.3万吨,禽蛋产量3094.9万吨,牛奶产量3712.1万吨。畜禽养殖业为满足中国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和尿液的排放产生了大量污染物。2011年6月,中国首次将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纳入污染减排工作考核体系,控制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