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晚实核桃优良新品种‘冀丰’

园艺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丰’为晚实核桃新品种 ,光滑 ,仁饱满 ,单果质量 11.19g,种壳厚 1.14cm ,出仁率5 8.5 % ,粗脂肪含量 6 8.5 3% ;丰产优质 ,抗逆性强 ,适宜华北核桃产区及与之土壤气候条件相近地区栽培。

关键词: 核桃 晚实 品种 冀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卷叶病毒分离株外壳蛋白基因和17k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典型的马铃薯卷叶病毒病株中直接提取出植物总RNA ,根据PLR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寡核苷酸引物 ,经RT -PCR法扩增出全长的c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质粒pGEM - 3Zf (+)上 ,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克隆的cDNA片段由 6 2 7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 2 0 8个氨基酸组成的理论分子量为2 3k的蛋白 ,与PLRV外壳蛋白的大小一致 ;此外克隆片段还含有一个不同于外壳蛋白基因的阅读框架 ,该框架由 46 5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 15 5个氨基酸组成的理论分子量为 17k的蛋白 ,与PLRV的 17k蛋白大小一致。与国外报道的几个株系相比 ,PLR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及 17k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同源率分别高达97 5 %~ 99 7%和 96 5 %~ 99 6 % ,由此推测的氨基酸同源率高达 97 6 %~ 99 5 %和 96 1%~ 99 4% ,说明所克隆的PLRV外壳蛋白基因和 17k蛋白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本研究克隆了PLRV分离物外壳蛋白和17k蛋白基因的序列 ,为进一步进行抗PLRV基因工程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卷叶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差异与杂交组合配制

华北农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 2 16个不同基因型F1进行花药培养 ,研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的花药培养力反应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的花药培养力差异很大 ,高培养力及低培养力基因型各占 1/ 4左右 ,而中培养力基因型占 1/ 2左右。还对花培育种中的桥梁亲本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 ,筛选出具有高培养力和高产、优质基因的花培桥梁亲本。

关键词: 冬小麦 花药培养力 基因型 杂交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田柚幼果套袋技术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02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腥大豆种质创高产和品种选育

大豆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叶连翘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新品种‘冀蜜’

园艺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蜜’是‘雪花梨’和‘黄花’的杂交后代 ,果实椭圆形 ,果面绿黄色 ,具光泽 ;平均单果质量 2 5 8g ,最大 6 0 0g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3.5 % ;味甜 ,品质上等 ;8月下旬成熟 ,抗黑星病 ,丰产。

关键词: 品种 中熟 抗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紫粒小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其品质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了蓝粒、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子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 ,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与白粒小麦相比 ,蓝粒小麦和紫粒小麦的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 ;其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种类丰富 ;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不仅含量多 ,而且评分及指数均较高 ,组成比较平衡 ,营养价值高 ,子粒品质好。其中以蓝粒小麦乌麦 5 2 6品质最好。

关键词: 蓝紫粒小麦 蛋白质含量 氨基酸组成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成熟过程中NAD激酶、NADP磷酸酶活性

园艺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春星’草莓果实成熟时NAD激酶、NADP磷酸酶活性及NAD激酶部分特性。结果表明 ,NAD激酶和NADP磷酸酶活性在果实绿色期到乳白期升高 ,粉红期下降 ,全红期又再次升高。NAD激酶可被Ca2 + 强烈抑制 ,被EGTA (Ca2 + 专一性螯合剂 )激活。随着成熟进程 ,NAD激酶对ATP的依赖性增加。

关键词: 草莓 果实 发育 NAD激酶 NADP磷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关键词: 夏大豆 栽培因子 群体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