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在生产条件下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研究了黄淮麦区晋南片石灰性褐土上 ,钾、锌、锰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特殊干旱的条件下 ,三种肥料适宜配施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茎叶还原糖含量 ,从而使冬小麦的抗寒性增强 ,保证冬前分蘖数 ;明显降低了旗叶水分饱和亏 ,增强了其抗旱性 ,大大提高了冬小麦产量 ,并改善了籽粒品质。将产量大于 4 5 0 0 .0 0 kg/ hm2 、蛋白质含量大于 13.0 %、湿面筋大于4 5 .0 %作为寻优指标 ,进行频数分析 ,得到最优配比方案为 :KCl4 6 7.10~ 5 76 .75 kg/ hm2 ,Zn SO4 .7H2 O90 .4 5~10 8.4 5 kg/ hm2 ,Mn SO4 .H2 O72 .30~ 10 3.80 kg/ hm2。


建国以来中国高粱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山西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高粱以其高产、抗旱、耐瘠、耐涝、耐盐碱的特性及秆、穗的多种用途 ,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人民赖以生活的重要作物 ,已有 5 0 0 0年的栽培历史。 2 0世纪初至今 ,中国高粱生产大体经过了自然品种利用、杂种优势利用及栽培目的转型三个阶段。中国的高粱品种改良始于 2 0世纪初叶 ,当时仅有少数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进行高粱品种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 5 0年代以后 ,全国各科研单位在系统选育新品种的基础上普遍开展杂交育种工作 ,育成不少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 80年代是中国高粱育种全面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高粱生产的转型期 ,育种目标逐步向专用型调整 ,酿造、饲用等专用高粱品种相继问世和推广 ,对酿造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谷子(粟)生育过程中POX同工酶的分析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小黑谷和晋汾 34两个品种 ,分析了谷子不同器官和不同生育阶段 POX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证明 ,谷子不同器官共有酶带 14条 ,按 Rf值由负极到正极可分为 4个酶区。根、茎、叶、鞘和穗 ,以穗的酶带最多 ,酶活性最强 ,以茎的酶带最少 ,叶鞘的酶活性最弱。不同生育阶段酶活性的变化 ,以幼苗阶段最低 ,拔节以后特别是从孕穗开始猛增 ,到抽穗时期达到高峰。其中 ,主要是 Px1 酶区的酶带由弱变强。抽穗过后酶活性又逐渐降低 ,主要表现为 Px4 酶区的酶带由强变弱


麦后夏播棉促早避霜集成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麦后夏播棉的促早避霜技术。麦后夏播棉有效开花结铃期短而集中 ,总结铃数的73 3%~ 88 9%集中在 7月 31日~ 8月 14日之间。山西南部适宜种植的密度为 12万~ 15万株 /hm2 。筛选出运 379(3)h、晋棉 17号等早熟品种。喷施避霜剂 (壮早丰 ) ,可以降低株高 ,塑造理想株型 ,促进早熟 ,皮棉增产 9 74 %。麦后夏播棉避霜技术应采用早熟品种、早播种、早施肥、早灌水、高密度、早打顶、喷施壮早丰和乙烯利 ,及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体系


GPIT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那氏 778诱导剂是GPIT技术的第一代主要产品。就那氏 778诱导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经那氏 778诱导剂处理后 ,根深叶茂 ,有效穗数、单穗粒重、千粒重明显增加。在干旱的情况下 ,可增产 16 .1%。


秸秆覆盖对梨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测定了 3种梨园———不灌覆盖园、不灌无覆盖园和灌溉园不同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后 ,梨园表土层 (0~ 2 0cm)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所提高 ,而下层 (2 0~ 4 0cm)土壤中的含量却有所降低。不同土层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增高 ,尤其是速效磷 ,表土层中的含量增加了 3倍以上 ,平均增加约 1倍半。表土层中的速效氮有所降低 ,但下层土壤中的含量却有较明显的提高


高粱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粱 18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多数性状都与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千粒重与旗叶宽相关极显著 ,穗粒数与穗径、穗柄径、茎粗、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和旗叶宽都极显著相关。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的方向趋势一致 ,前者一般大于后者。 18个性状分别载荷在 4个主因子上 ,第一主因子为穗部因子 ,包括 8个与穗部结构有关的性状 ;第二因子为生长因子 ,包括生育期、茎粗及有关的 6个性状 ;第三因子为旗叶因子 ,包括旗叶的 3个性状 ;第四因子为穗长因子 ,只有穗长一个性状。聚类分析把 18个数量性状分成三大类 ,第三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类 ,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完全一致。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