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糜子育成品种成株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CSCD

摘要:在年降雨量不足40mm的甘肃省敦煌市,采用大田干旱胁迫法对我国不同地区育成的56份糜子品种成株期抗旱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成株期干旱胁迫对糜子主茎节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草重、主穗长、千粒重、比叶重影响不显著,而对株高、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小区产量、旗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干旱胁迫处理后株高降低了14.08cm,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和小区产量分别下降2.65g、2.19g和86.18g,旗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减少9.36cm2和1.21,生育期延长了11.68d;以抗旱指数和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的聚类结果为依据,筛选出成株期1级抗旱品种2份:陇糜2号、陇...

关键词: 糜子 成株期 抗旱性 综合评价

甘肃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中国水土保持 2015

摘要: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目前灌区生产潜力已发挥到较高水平,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但北方旱作农业区单产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措施,增产的潜力巨大。甘肃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解决了水资源总量和有效降水不足、雨热不同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难题,粮食生产可控性和稳定性增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启示是:要充分认识旱作农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关键词: 旱作农业 粮食安全 全膜双垄沟播 全膜覆土穴播 种植结构调整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李广杏’幼胚的离体培养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李广杏’幼胚(盛花后30~40d)为试验材料,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激素及其不同浓度组合对幼胚萌发和胚培苗继代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萌发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 mg/L+IAA0.2mg/L,在培养20d时萌发率达到100%,子叶生长健壮,叶片浓绿伸展;胚培苗继代增殖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mg/L+IAA 0.05mg/L,增殖系数达3.42.

关键词: ‘李广杏’ 6-BA IAA 幼胚离体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黄土丘陵沟壑区(庄浪)发展现代农业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庄浪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背景、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庄浪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种模式,包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实施"企业+基地+农户"带动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组织实施科技园区示范带动模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模式;加快畜牧业发展,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推动"由粮转经"模式。同时探讨了庄浪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现代农业 发展模式 庄浪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小麦品种苗期抗白粉病性分析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危害甘肃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病原菌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指导白粉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对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91个供试菌系中,对Pm1、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5a、Pm6、Pm7、Pm8、Pm19、Pm33、Pm5+Pm6、Pm4+Pm8、Pm4b+Pm5b和PmEra的毒力频率达到70%以上,已无利用价值;对Pm13、Pm16、Pm21和Pm24的毒性频率在15%以下,尚可利用。选用甘肃省不同毒性谱的单孢堆菌系,对35个甘肃省及国内生产品种(系)进行苗期致病性测定,发现仅有‘绵麦37’具有优异抗病性。供试白粉菌系对‘定西40号’等22个品种(系)的毒性频率达到60%以上,甘肃省及中国生产品种中,苗期抗病品种(系)匮乏。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毒性频率 品种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在甘肃的研发现状及前景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通过对藜麦在甘肃省研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了选育优良品种;完善和优化栽培技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加快深加工技术的运用及产品开发;积极建立培育加工企业等发展建议,并对甘肃省藜麦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藜麦 研发现状 发展建议 发展前景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锈易位系中梁27的鉴定及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中4杂交,获得小麦品种中梁27。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中梁27具有新的抗病基因。为进一步明确中梁27抗病新基因的来源,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进行分子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中梁27在A基因组有两个易位片段,分别为A/E基因组易位和A/St基因组易位,推测中梁27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这两个易位片段。

关键词: 小麦 八倍体小偃麦 条锈病 易位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新品种陇糜11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糜子新品种陇糜11号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766-11-2-4-4-3作母体、内糜2号作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11—2012年甘肃省糜子品种多点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3 714.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5号增产11.50%。籽粒含粗蛋白131.80 g/kg、粗脂肪36.10 g/kg、粗淀粉751.30 g/kg、赖氨酸2.39 g/kg。抗黑穗病、黄萎病。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庆阳、平凉市,中部地区的白银、定西市及河西地区的武威市等及其相似生态区种植。在甘肃省海拔1 650~1 850 m的地区适宜春播种植,在海拔1 200~1 400 m的地区适宜夏播复种。

关键词: 糜子 新品种 陇糜11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药剂对胡麻白粉病的防效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对比试验了5种药剂对榆中县胡麻白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5种药剂均有显著的防效,10%苯醚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最优,防效达到79.6%,20%硫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差,防效为70.9%;增产率为13.37%~23.20%。

关键词: 杀菌剂 胡麻白粉病 防效 保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油用亚麻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油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于2012—2013年以灌溉量为主处理(W1:2 700 m3·hm-2;W2:3 300 m3·hm-2),施氮量为副处理[纯氮量分别为N0:0 kg·hm-2(CK);N1:37.5 kg·hm-2(低氮);N2:112.5 kg·hm-2(中氮);N3:225 kg·hm-2(高氮)],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与油用亚麻抗倒性能相关的形态学特性、茎秆强度、抗倒伏指数及茎秆化学组分含量、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下降,株高增加,重心上移,茎粗、茎壁厚度降低,地上部干重增加,根干重减少,根冠比下降,同时茎秆中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下降;随施氮量的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先升高后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茎粗、茎壁厚度、根干重和根冠比先增后减,地上部干重增加,茎秆中各化学组分含量及产量也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强度、茎粗、茎壁厚度、根干重、根冠比、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株高、重心高度、地上部干重呈负相关关系。低灌水处理(W1)的茎秆强度、抗倒伏指数和产量分别比高灌水处理(W2)高30.55%、41.06%和0.53%,过多灌水不利于油用亚麻茎秆抗倒伏性能和产量的提高;中氮处理(N2)的茎秆强度分别比不施氮(CK)和高氮(N3)处理高36.8%和3.95%,产量分别高15.9%和0.8%,可见油用亚麻的栽培中施氮量不能过高或过低。因此,生产上采用适宜的灌溉量和施氮量是防止油用亚麻倒伏、获得高产、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本试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灌溉量2 700 m3·hm-2和纯施氮量112.5 kg·hm-2为宜。

关键词: 油用亚麻 灌溉量 施氮量 抗倒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