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光周期和温度对苹果蠹蛾滞育诱导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光周期和温度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滞育诱导的影响,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对其滞育的光周期、温度诱导条件及滞育的敏感光照虫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时,光照时间短于12 h,苹果蠹蛾的滞育率可达到100%;25℃时,光周期为L 8∶D 16时滞育率最高,为98.3%;30℃时,光照时间少于10 h,苹果蠹蛾的滞育率可达85%以上。在20、25和30℃条件下,幼虫滞育的临界日长分别为14.21、13.68和13.73 h。苹果蠹蛾对光照反应有2个最敏感时期,即幼虫初孵化阶段和预蛹期阶段,卵期对光照反应不敏感。表明苹果蠹蛾是一种典型的短日照滞育型种类,光周期、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其滞育诱导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光周期占主导作用,温度随着光周期起作用,低温对滞育诱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苹果蠹蛾 滞育 光周期 温度 敏感虫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抗病冬小麦新品种一陇紫麦1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紫麦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针对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于2001年以漯珍1号为母本、陇鉴127为父本配制组合,用陇鉴127为父本连续回交两代后,通过系谱法和异地抗病性鉴定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4012).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抗病性鉴定 品种抗旱性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陇鉴127 农业研究所 冬小麦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中部与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甘肃、陕南、青海及新疆等7个地区共369份小麦条锈病菌标样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9、Shannon信息指数为0.57,各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7个条锈菌群体中以天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2、Shannon信息指数为0.61。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24%,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7.76%。表明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甘肃中部、陇南及陕南3地的小麦条锈菌种群遗传相似度较高,菌源交流密切。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小麦条锈病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类对南方根结线虫迁移能力和侵入能力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无机盐和有机盐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方式,在室内利用沙柱法和染色法测定了二者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迁移能力及侵入番茄根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盐处理浓度的增加,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迁移能力和侵入能力显著降低。在4μg/m L KSCN、C6H8O7、KCl、KH2PO4、KHCO3和Mn SO4·H2O沙柱中,15 d后2龄幼虫的平均迁移距离最小,分别为0、0.33、0.52、0.53、0.55和0.58 cm,而对照为0.94 cm。2龄幼虫在Ba NO3、K2HPO4、KHCO3、Cs Cl和KSCN各浓度沙柱中的平均迁移距离均小于0.94 cm。2μg/m L NH4NO3、KH2PO4、(NH4)2CO3、Cs Cl、(NH4)2SO4、Na SCN和NH4SCN处理15 d后,2龄幼虫对番茄根部的侵入率最低,分别为1%、2.33%、1.33%、2%、2%、1%和1.67%。表明对2龄幼虫侵入番茄根部抑制效果最明显的盐为NH4NO3、KH2PO4、(NH4)2CO3、Cs Cl、(NH4)2SO4、Na SCN和NH4SCN。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无机盐 有机盐 迁移能力 侵入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田封闭除草剂撒施效果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土壤封闭除草剂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垄沟底和全地面的撒施效果,开展了玉米田除草剂撒施方式比较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剂常规量全地面撒施,玉米株高、株高整齐度、成穗株率最高,分别达到189.38 cm、33.34%、92.42%,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其他药剂撒施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大剂量垄沟底撒施对杂草株防效、鲜质量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7.37%、95.59%。常规量全垄面撒施和常规量全地面撒施对玉米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分别增产12.61%、9.92%。常规量全垄面撒施取得的经济效益最高,较对照增加14.64%,同时对环境的污染轻。建议在生产中用全地面撒施进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防除。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玉米田 杂草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施用量对高产型小麦品种“云麦53”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高产型小麦品种"云麦53"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2年在云南省易门、隆阳、弥勒3个试验点进行氮素单因子肥效试验,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分别用N0,N75,N150,N225,N300表示)对该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隆阳试验点的小麦产量持续增加,但N225与N300之间差异不显著;易门和弥勒试验点的小麦产量在N150处理下最高,随后开始下降,N300下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增加,易门和弥勒试验点在N225处理下达到最高;千粒重在弥勒试验点以N0最高,易门和隆阳试验点以N75最高,随后增施氮肥千粒重降低;株高和穗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综合来看,"云麦53"在施氮量150~225 kg/hm2条件下,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提高穗粒数,从而获得较理想的籽粒产量。

关键词: 高产小麦 云麦53 施氮量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填充物与用种量对机械化条播油菜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摘要:以青杂5号为供试油菜品种,研究机械条播条件下填充物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物对油菜出苗率、成苗数、生育期、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的油菜出苗率最低,为23.96%,相应的油菜群体密度28.50万株/hm2,生育期127.40 d,产量3 008.15 kg/hm2;炒熟的油籽225 kg/hm2作填充物的油菜出苗率最高,为43.00%,相应的油菜群体密度48.08万株/hm2,生育期122.47 d,产量2 676.13 kg/hm2。油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单株产量和全株有效角果数随着播量增加呈减小态势,株高也随播量增大降低,生育期随着播量增大而缩短,相反,分枝部位增高。产量最高的处理是播量4.5 kg/hm2,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基本保苗数28.79万株/hm2,产量为3 920.20 kg/hm2;产量次之的处理是播量6 kg/hm2,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基本保苗数38.78万株/hm2,产量为3 853.53 kg/hm2。提出针对北方寒旱区油菜机械化播种适宜推广的播量为4.5~6.0 kg/hm2,选择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为最佳。

关键词: 油菜 机械化 播量 填充物 质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河西棉花全生育期不同灌溉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旱性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陇棉1号、陇棉2号、陇棉3号、酒棉11号、酒棉15号、酒棉17号、新陆早39、新陆早48、硕丰2号、耕野6号、金垦108号等11个适宜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种植的棉花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全生育期4 800(I1)、3 600(I2)、2 400(I3)、1 200 m3·hm-2(I4)不同灌溉水平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棉花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并用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法及抗旱指数法对参试棉花品种(系)进行了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棉花品种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绒长、单株干重及籽棉产量在轻度的水分胁迫下增加,但在重度的水分胁迫下显著降低;所有棉花品种在I3灌溉水平下其灌溉水生产力最高,硕丰2号、新陆早48、酒棉11号、陇棉1号、陇棉3号、陇棉2号的最佳灌溉条件为I3,其产量与灌溉水生产力均达到最高,酒棉15号、新陆早39最佳灌溉条件为I2,耕野6号、金垦108号、酒棉17号在充足灌水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但灌溉水生产力低;酒棉17号、陇棉3号为高抗旱品种,硕丰2号、耕野6号为中抗旱品种,新陆早48、陇棉1号、陇棉2号、金垦108号为弱抗旱品种,新陆早39、酒棉11、酒棉15号对干旱较为敏感。

关键词: 棉花 灌溉 生长发育 灌溉水生产力 抗旱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庆市冬闲田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

南方农业 2015

摘要:从重庆市冬闲田现状、成因和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出台鼓励政策,调动农户积极性;加强政府考核,落实主体责任;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改造基础设施,强化技术支撑"等重庆市冬闲田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 冬闲田 开发利用 现状 对策 重庆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顶羽菊提取物对鳞翅目幼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顶羽菊提取物对鳞翅目幼虫的杀虫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虫体浸渍法和夹毒叶碟法测定了顶羽菊提取物对粘虫的作用方式以及对小菜蛾、菜粉蝶等鳞翅目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顶羽菊盛花期全株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为80%;此粗提物之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为86.88%,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2.5719+2.9107X,致死中浓度LC50值为6.83 g浸膏/L。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的作用方式表现为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为86.88%)、一定的胃毒作用(在96.4 g浸膏/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21.28%)、较强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处理后2、3和4 d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60.61%、51.94%和43.53%)、较强的麻醉作用(1 h内的麻醉率为53%,麻醉作用的回归方程为Y=4.2337+1.6839X,苏醒中时RT50=2.85 h)、无拒食和内吸以及熏蒸作用、无杀卵和杀蛹作用。石油醚萃取物对小菜蛾、菜粉蝶、大菜粉蝶和云斑粉蝶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小菜蛾4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100%、93.33%和100%;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为62.5%。

关键词: 顶羽菊 提取物 鳞翅目幼虫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