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芝麻枯萎病菌毒素主成分结构与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芝麻枯萎病是芝麻主要病害之一,由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侵染引起。为探明芝麻枯萎病菌产毒类型,试验采用高效乙酸乙酯萃取法,对尖孢镰刀菌株HSFO07021菌液进行了粗毒素提取;采用中压制备色谱仪,首次成功分离了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3种主要毒素。结构鉴定显示,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的3种毒素分别为镰刀菌酸、9,10-脱氢镰刀菌酸和10-羟基镰刀菌酸。种子处理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产生的镰刀菌酸和9,10-脱氢镰刀菌酸均能抑制芝麻幼苗的茎叶生长和根部伸长,对幼苗产生毒害;镰刀菌酸的毒性强于9,10-脱氢镰刀菌酸。
关键词: 芝麻 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 镰刀菌酸 9,10-脱氢镰刀菌酸 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用量与灌溉方式互作对土壤-烤烟系统钾素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究钾用量与灌溉方式互作对土壤-烤烟系统钾素变化及烟叶质量的影响问题。采用大田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与钾用量互作对土壤-烤烟系统钾素及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钾素含量,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施钾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烟叶钾含量,但常规施钾与高量施钾处理间烟叶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钾量下,3种灌溉方式相比,以交替对1/2区域灌水处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最低,烟叶钾含量以固定对1/2区域灌水处理最高,但与交替对1/2区域灌溉处理差异不显著。烟叶采收结束时,9个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至60~100 cm土层趋于稳定。灌水方式和钾用量互作对烟叶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以常规施钾与固定1/2区域灌水处理组合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最佳。在常规施钾量下,固定1/2区域灌水处理不仅改变了钾素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而且提高了烟叶钾含量,且减少了灌溉用水,建议可在黄淮烟区进行示范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品种‘福祺皇剑’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福祺皇剑’的母本‘10C41’是以韩国引进并经多代自交提纯选择的黄皮羊角椒自交系,父本‘11C53’是以河南地方辣椒品种经低能离子束诱变获得的优良纯系。‘福祺皇剑’全生育期166 d左右,中早熟。植株生长势强,抗逆性强。果实羊角形,青熟期黄绿色;果面光滑,果实纵径19.1 cm,果实横径3.9 cm,果肉厚度0.31 cm,果形指数4.90,果实心室数2.7个;100 g果实维生素C含量139 mg,水分含量90.0%,粗纤维含量1.28%;平均单果质量53.0 g,平均单株结果数24.2个,667 m~2产量3 296.34 kg。丰产性和商品性好,对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等病害有较强的抗性,适合在河南省各地早春露地及设施栽培。201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mDREB1基因小麦新品系G19-349的抗旱特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转GmDREB1基因小麦G19-349的抗旱特性,以分子检测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和受体对照济麦19为材料,利用小区试验测定和分析了浇二水和浇四水条件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等光合参数,SOD、POD和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和籽粒产量,同时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在浇三水条件下小麦水分消耗特征参数和籽粒产量。对供试材料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已正确转录。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浇二水条件下,G19-349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气体交换参数P_n、G_s、T_r和C_i,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Φ_(PSⅡ),以及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浇四水条件下,G19-349的各项指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浇三水条件下,G19-349较对照济麦19耗水量显著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显著增加。说明转GmDREB1基因小麦G19-349在缺水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和光合能力,这是其在有限灌水条件下较受体济麦19具有较好水分利用特性的生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硫辛酸对慢性氨应激下肉鸡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在氨气应激条件下硫辛酸对肉鸡的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作用效果,试验将120只健康的22日龄爱拔益加(AA)雄性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氨气应激组(70μL/L氨浓度),硫辛酸组(70μL/L氨浓度,300mg/kg硫辛酸),试验期为21d。结果表明:在氨气应激下,硫辛酸的添加使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胸肌肉色b*值、L*值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pH显著升高(P<0.05);显著降低胸肌中丙二醛的水平(P<0.05);并且显著增加了胸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羟脯氨酸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硫辛酸可以提高氨气应激下肉鸡的生产性能,并且对肉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eJA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茉莉酸甲酯(MeJA)调节玉米幼苗生长、提高幼苗抗旱性的机制,采用PEG-6000处理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MeJA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浓度MeJA浸种则能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干旱胁迫使玉米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比清水对照分别降低48.1%和54.6%,0.25μmo L/L MeJ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则比干旱胁迫分别增加66.3%和93.2%;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主根长、株高、鲜质量分别比清水对照降低22.4%、28.1%、47.2%,0.25μmo L/L MeJA处理比干旱胁迫分别增加62.9%、18.5%、28.0%;根系活力在0.25、2.5μmo L/L MeJA浸种处理较高,分别是干旱胁迫的3.1倍和3.3倍;干旱胁迫较清水对照显著降低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但显著提高糖和脯氨酸含量,0.25μmo L/L MeJA浸种处理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比干旱胁迫分别增加30.5%和17.9%,0.025μmo L/L处理糖含量比干旱胁迫降低6.5%;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比清水对照均显著增加,0.25μmo L/L MeJA浸种处理比干旱胁迫分别降低14.7%和48.4%;干旱胁迫下SOD和POD活性比清水对照分别增加12.6%和77.4%,CAT活性则显著下降,仅为清水对照的42.0%,0.25μmo L/L MeJA浸种处理SOD、POD、CAT活性比干旱胁迫分别增加25.6%、27.1%、65.7%。因此,外源MeJA浸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的伤害,有效提高抗旱性,但在实践中应严格控制浸种浓度,以低浓度(0.25μmo L/L)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力水平下‘郑麦7698’对磷素的吸收、分配与运移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了给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优质高产的合理施肥技术提供指导,利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20年形成的不同肥力水平小区,研究了‘郑麦7698’在中高肥力水平下对土壤磷素吸收、分配与运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和高肥力水平下,小麦地上部磷素积累总量差异显著,分别吸收43.3、49.4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分别需要吸收磷素量分别为0.55 kg和0.63 kg。‘郑麦7698’有2个吸磷高峰,第1个吸收高峰在返青—拔节期,该时期吸磷量占总量的26.3%和27.4%,吸收强度分别是0.53、0.62 kg/(hm~2·d);第2个吸收高峰在灌浆期,40天内吸收量分别占总量的52.8%和49.5%,最高吸收强度在灌浆初期,分别为1.14、1.76 kg/(hm~2·d)。‘郑麦7698’叶片吸收磷素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其中85.0%在收获期转移到其他器官;茎秆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其中74.7%在收获期转移到其他器官。籽粒在蜡熟期达到最大吸磷量,中等肥力下吸收38.3 kg/hm~2,其中94.2%(26.48 kg/hm~2)磷素是从叶片、茎秆和叶鞘中转入。成熟期总磷素累积量的74.3%储存在籽粒里,其余25.7%在茎叶和颖壳中。
关键词: ‘郑麦7698’ 磷素吸收 积累 分配 运移 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轮耕模式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农田土壤改良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旋耕作业存在的弊端,研究由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还田旋耕和秸秆还田深耕组成的不同轮耕模式对黄淮海两熟区农田的土壤改良效应。【方法】连续6年定位实施5种轮耕模式:连年旋耕(CRT,CK)、连年深松(CST)、连年深耕(CDT)、深耕/旋耕(DT/RT)和深耕/旋耕/旋耕(DT/RT/RT),研究各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三相比R值、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速率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轮耕模式、耕层深度、年份对土壤三相比R值、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连年旋耕相比,连年深松模式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积累,而连年深耕、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轮耕模式有利于增加1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氮储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促进土壤营养均匀分布。随着轮耕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层的R值呈整体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全氮储量呈整体增加趋势,其中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轮耕模式表现更为明显。与试验开展前相比,秸秆全量还田下的连年旋耕、连年深松、连年深耕、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在0—40 cm土层的R值分别降低20.8%、33.1%、29.5%、29.7%和30.7%,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6.4%、14.5%、16.0%、20.6%和23.8%,全氮储量分别增加3.1%、11.1%、11.6%、13.3%和15.7%。轮耕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影响,与连年旋耕相比,连年深松、连年深耕、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提高20.7%、19.3%、13.7%和9.2%,夏玉米季分别提高19.1%、18.1%、15.2%和10.4%。但与连年深耕相比,深耕/旋耕和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显著降低5.9%和9.6%,夏玉米季分别降低3.3%和7.3%。其中,深耕/旋耕/旋耕模式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比深耕/旋耕降低4.1%,夏玉米季降低4.3%。轮耕模式、年份及其交互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存在极显著影响。对5种轮耕模式6年的作物周年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以深耕/旋耕模式最高,但与深耕/旋耕/旋耕模式的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均不显著。深耕/旋耕/旋耕、深耕/旋耕、连年深耕和连年深松的周年产量比连年旋耕分别增加18.9%、21.4%、12.9%和15.7%,其经济效益比连年旋耕分别增加31.9%、36.2%、20.3%和25.4%。【结论】深耕/旋耕/旋耕轮耕模式能够改善耕层结构,增加土壤耕层碳氮储量和根区酶活性,且显著降低农田碳排放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适宜的轮耕模式,其次是深耕/旋耕轮耕模式。
关键词: 三相比R值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储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呼吸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肥对玉米季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筛选适宜的菌渣肥配方和施用量,减轻农业副产物对环境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不施菌渣肥为对照(CK-JZ0),研究了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牛粪配比的菌渣肥(JZA(纯菌渣)、JZB(菌渣∶牛粪=1∶2)、JZC(菌渣∶牛粪=1∶1)、JZD(菌渣∶牛粪=2∶1))在3 000(JZ1),6 000(JZ2),9 000(JZ3)kg/hm~23个施用量水平上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JZ0相比,只有在小麦季菌渣肥施用量为9 000 kg/hm~2的条件下,施用JZA-JZ3,JZB-JZ3,JZC-JZ3菌渣肥处理的下茬玉米具有较高的增产效果,2 a的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1 071.5,1 443.5,707.5 kg/hm~2,不同配比菌渣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大小为JZB>JZA>JZC;同时,JZA-JZ3,JZB-JZ3菌渣肥处理的玉米株高、穗位高较高,而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穗行粒数、单株籽粒质量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JZC-JZ3菌渣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