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补体C3d抗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补体因子C3d在家禽健康诊断中的意义,将鸡补体因子C3d全长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3d,然后将pET28a-C3d转化到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采用氯化钾染色切胶法进行纯化,获得分子质量约35ku的C3d目的蛋白。将所得蛋白与弗氏佐剂制备疫苗免疫小鼠,制备抗鸡补体因子C3d血清。用制备的血清与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C3d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血清的特异性。进一步应用该血清对不同健康状态的鸡血清进行C3d相关补体成份相对含量的检测。结果鸡补体因子C3d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纯化的C3d蛋白免疫小鼠后制备的抗血清经ELISA检测抗体效价达1∶256 000。Western blot和IFA结果显示,该血清能与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C3d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临床应用试验表明,该血清不仅能用于检测不同健康状态鸡血浆中C3d的表达状况,还能用于ELISA检测不同鸡血清中C3d相关补体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研究还证实鸡血浆中C3d相关补体成分的表达因机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结果为了解C3d与鸡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不同温度下碳源对AOA-SBR工艺PAO与GAO竞争释磷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研究采用AOA-SBR工艺进行了长期连续除磷实验,考察不同温度下碳源(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对PAO与GAO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由10℃升高至25℃时,利用丙酸钠作为碳源时,污泥含磷量与含糖量分别从7.2%和5.1%升高至7.9%和6.3%,PHA转化量升高了23.1 mg/L,厌氧释磷量从105.9 mg/L升高至149.9 mg/L,VSS/MLSS由71%降低至65%;利用乙酸钠作为碳源时,污泥含磷量与含糖量分别从6.9%和5.3%升高至7.6%和6.7%,PHA转化量升高了23.9 mg/L,厌氧释磷量从73.8 mg/L升高至108.8mg/L,VSS/MLSS由73%降低至71%;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时,污泥含磷量与含糖量分别从5.8%和6.3%升高至6.6%和8.8%,PHA转化量升高了33.2 mg/L,厌氧释磷量从37.4 mg/L升高至43.2 mg/L,VSS/MLSS由80%升高至88%。当温度升高至30℃时,3个反应器均出现厌氧末期PHA浓度下降和糖原浓度升高,厌氧释磷量减少,污泥含磷量均下降,污泥含糖量上升,VSS/MLSS均很高。与葡萄糖相比,采用乙酸钠和丙酸钠作为碳源,有利于PAO生长繁殖,PAO为优势菌种,抑制GAO增殖。同时,低温更有利于PAO的生长繁殖。


基于ARM的育苗架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农机化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育苗过程中环境参数控制不便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嵌入式ARM平台的育苗架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搭载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采用Pt100温度传感器和NWSF-1AT湿度传感器,以及加热、加湿装置,可以对育苗架内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系统采用Modbus通信协议和RS-485数据接口,利用Qt开发用户界面,同时包含数据库功能,能够自动记录历史数据,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大量实验表明,本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育苗架内温湿度变化,当设定期望温度为25℃、湿度为40%RH时,能够有效地将育苗架内的温湿度环境稳定在设定值,能够为催芽育苗工作提供所良好的内部环境。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传感器网络动态采样模型研究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能耗控制对于农业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预测和阈值分析建立了一种土壤温度传感器网络动态采样模型,实现了基于土壤温度周期变化特征的采样频率实时调整方法,达到减少网络冗余数据,降低网络功耗的目的;以环境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为BP神经网络实测输入,土壤温度为预测输出,通过判断输出是否进入阈值区间动态调整采样周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具有周期性特点的土壤温度,BP网络模型对其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及绝对误差AE分别为0.83℃和0.54℃;相比于连续采样,阈值分析动态采样次数减少30%。


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瓜蚜的最终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吡虫啉和噻虫嗪在西瓜上瓜蚜防治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验证它们在西瓜果实的最终残留量、分析膳食风险性。[方法]采用乙腈、甲醇超声提取,二氯甲烷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方法检测2种农药在西瓜中的最终残留量,利用风险商法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该方法在西瓜中的吡虫啉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23%~91.28%,变异系数为2.65%~9.01%,最低检测质量分数为0.03 mg/kg;噻虫嗪的添加回收率为93.56%~95.27%,变异系数为3.72%~6.54%,最低检测质量分数为0.02 mg/kg。吡虫啉和噻虫嗪在西瓜果实中最终残留的风险商值小于1。[结论]建立的残留检测方法准确度高,可行性好。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这2种农药对人类的膳食风险小。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最迫切、难度最大、集成性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该文对农业物联网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领域关键应用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以及对策措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安全监管与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农业物联网对策措施: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规范研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产品设备检测,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该研究为中国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序相关的作物育种评价性状特征选择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育种家对作物性状表现的综合评价融入作物育种评价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序相关的作物育种评价性状特征选择方法。首先,从育种数据中筛选训练样本集及候选性状特征集合,计算候选性状特征集合中各性状与育种材料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和作物在性状特征间表现的相似性,然后,利用计算的相关系数同时综合考虑性状表现的相似性系数,以期望选择的性状特征的相关性最大、相似性最小为目标,建立基于序相关的作物育种评价性状特征选择模型。该模型可为不同育种目标提供重点关注的性状特征集合,为数据化育种提供支持及依据。利用该方法对2013年大豆品系鉴定试验中早熟、中熟、毛豆3类育种材料进行了性状特征选择试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作为育种评价方法的前置步骤,与现有的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结合作为性状特征权重的确定手段,提高权重确定的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