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估算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是重要的农学参数之一,对冬小麦长势分析、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使用2008/2009年在中国北京市通州区和顺义区获取的整个生育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对应的光谱数据,将相关系数(|r|)-赤池信息量准则(AIC)、灰色关联分析(GRA)-AIC、变量投影重要性(VIP)-AIC、VIP-预测残差平方和(PRESS)系数分别与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整合,提出利用AIC择优构建冬小麦LAI估算模型,并与传统PRESS方法构建的冬小麦LAI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PLS-AIC、GRA-PLS-AIC、VIP-PLS-AIC、VIP-PLS-PRESS建模的R2分别为0.72、0.67、0.73和0.70,VIP-PLS-AIC比|r|-PLS-AIC、GRA-PLS-AIC和VIP-PLS-PRESS有更好的冬小麦LAI预测能力。考虑到冬小麦LAI的时域特性,将2009/2010年相关数据引入模型中,评价模型对不同年际的冬小麦估测能力。研究表明VIP-PLS-AIC(RMSE为0.81)较|r|-PLS-AIC(RMSE为0.87)、GRA-PLS-AIC(RMSE为0.96)和VIPPLS-PRESS(RMSE为0.83)有更高的精度。将AIC作为冬小麦LAI最优估测模型筛选条件不仅能获得同年LAI的最优估算模型,而且适用于不同年际的冬小麦LAI探测研究。


黄瓜无苦味种质资源的SSR标记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定无苦味种质,选育无苦味品种是控制黄瓜苦味、改善品质的有效方法。利用黄瓜营养器官苦味基因的标记SSR02309和果实苦味基因的标记SSR10795,对78份种质资源进行苦味基因型分析,表明黄瓜种质间和种质内苦味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78份种质苦味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初步鉴定出7份无苦味种质。在田间逆境胁迫条件下,利用感官品尝方法对标记鉴定的7份无苦味种质的苦味性状进行了感官品尝鉴定,结果与标记鉴定的一致。为无苦味黄瓜品种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


基于冠层温湿度模型的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预警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温室环境参数构建室内微环境模拟模型,并结合温室病害模型进行预警,便于开展病害生态防治,以减少农药使用,从而保护温室生态环境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利用温室内能量守恒原理和水分平衡原理,构建了日光温室冠层叶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模拟模型.叶片温度模拟模型考虑了温室内植物与墙体、土壤、覆盖物之间的辐射热交换,以及室内净辐射、叶片蒸腾作用引起的能量变化;相对湿度模拟模型综合了温室内叶片蒸腾、土壤蒸发、覆盖物与叶面的水汽凝结引起的水分变化.将温湿度估计模型输出值作为参数,输入黄瓜霜霉病初侵染和潜育期预警模型中,估计黄瓜霜霉病发病日期,并与田间观测的实际发病日期比较.试验选取2014年9月和10月的温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冠层叶片温度实际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偏差(RMSD)分别为0.016和0.024℃,空气相对湿度实际值与模拟值的RMSD分别为0.15%和0.13%.结合温湿度估计模型结果表明,黄瓜病害预警系统预测黄瓜霜霉病发病日期与田间调查发病日期相吻合.本研究可为黄瓜日光温室病害预警模型及系统构建提供微环境数据支持.


蜜粉源植物对天敌昆虫的作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成虫普遍存在通过取食蜜粉源植物补充营养的行为,这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天敌昆虫性成熟、延长其寿命、提高其生殖力或寄生率,以及搜寻寄主效率和子代雌性比率,从而显著提高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能力和效果。蜜粉源植物花的结构及植物对天敌昆虫产生的嗅觉、视觉信号和花蜜花粉对天敌昆虫产生的味觉信号又显著影响天敌昆虫选择蜜粉源植物的行为和结果。但是,蜜粉源植物也可成为害虫的补充营养植物,从而提高害虫的为害能力。因此,需深入研究不同蜜粉源植物对天敌昆虫及害虫的作用,趋利避害,才可能应用蜜粉源植物成功调控天敌与害虫的益害比,实现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距离对冠层温度传感器的影响及误差修正
《农机化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作物冠层温度是其内部代谢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冠层温度的准确测量对于调节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而红外测温是对冠层温度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此,从红外测温原理入手,得出探测距离是影响测温精度的因素之一。在室内环境温度一定的条件下,设计了距离对红外测温系统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探测距离的增加,测量误差逐渐增大至1.3℃,并基于此提出了距离补偿模型。经田间实验验证,测量误差减小到0.2℃以内,该修正模型有效地减弱了测量距离的影响。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农业信息化相关数据为依据,建立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实际发展情况基本符合,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构建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的方法客观有效。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好,西部省份则发展相对落后,但重庆、陕西、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农业信息化也已经初具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