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疫苗自动注射技术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疫苗注射是鱼类防病的有效手段.目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疫苗注射完全依靠人工,针对人工注射效率低,且注射位置凭经验和手感,导致注射精准度差的问题,提出以机械自动化注射代替人工注射的方案.研制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草鱼疫苗注射机,采用物体形态学对草鱼特征进行分析,实现鱼头、鱼尾调头的功能;运用光栅测量传感器计算草鱼的长度;采用色度传感器实现对鱼腹、鱼鳍判别的功能;采用光电传感器分选不同通道,实现草鱼疫苗多通道注射;采用步进电机实现精准拨鱼,以及对不同体长鱼苗的打针部位自动调节;采用西门子PLC控制注射机的判别装置与动力执行单元相互协调动作,实现精准化注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皮带传输速度为2 m/s时,可将100~120 mm的鱼苗自动分选,连续快速注射,注射效率约为900条/h,对于不满足条件的鱼苗送回鱼池.试验的鱼苗在自动注射生理盐水后,暂养3周,存活率98.8%.研究表明,该注射系统可靠、高效,为国产鱼用疫苗注射的研究应用打下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条件下大菱鲆肾脏转录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的分子机制,筛选耐高温相关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HiSeq-2500)分别对5个不同高温处理组的大菱鲆肾脏组织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基因功能注释)、SSR(简单重复序列)分析等。结果显示,通过组装得到Unigenes总数目为68525,长度范围为201~23456 bp,平均长度为1124 bp,N50长度为2316 bp。将Unigenes分别在Nr、Swissprot、KEGG、KOG、GO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共注释25498条,其中,Nr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s最多;按GO功能分类,共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3类,包括56个功能组,其中,大量Unigenes与细胞进程、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生物调节、应激反应相关。将Unigenes进行pathway注释,归属于218条代谢通路,分为5类KEGG途径:代谢途径、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和生物系统。进行转录因子分析,共检测到65类转录因子,其中,C2H2锌指蛋白家族的基因数目最多。通过对不同温度胁迫下基因表达谱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温度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不同温度胁迫组中,20℃组与28℃组存在差异最大,差异基因达到4734个,其中,上调基因3386个,下调基因1348个。本研究建立了大菱鲆热应激肾脏转录组数据库,为大菱鲆高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池塘4种生态沟渠净化效果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淡水养殖池塘的养殖废水排放沟渠,通过运用2种生物操纵(水生植物和鲢鱼、鳙鱼)技术,以及生物浮床技术、生物填料技术等4种技术模式,以沟渠自净能力作为参照对比,研究出一种修复效果全面的池塘排水沟渠生态构建模式,为解决池塘排放水污染和调控池塘养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池塘排水沟渠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35 d内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11.85%、17.98%、12.95%、4.52%、43.35%;(2)生物浮床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最理想,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1%、58.97%、75.92%、42.83%、32.73%、85.62%;(3)生物填料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较理想,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64%、14.89%、58.59%、75.66%、47.92%、67.36%;(4)水生植物操纵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一般,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81%、23.40%、66.61%、33.07%、34.18%、41.21%;(5)鲢鱼、鳙鱼生物操纵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相对较弱,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4.19%、23.71%、32.75%、43.15%、21.70%、68.7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氟辛酸在紫贻贝体内的富集、分布与消除
《中国环境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贻贝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暴露的方式,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在紫贻贝体内的富集特征、器官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紫贻贝可快速富集PFOA,整贝在不同浓度PFOA暴露下,于4~6d达到平衡态,半衰期为0.34~0.44d(约8~10h),生物富集系数(BCFs)为5.10~9.55mL/g.PFOA在紫贻贝鳃和内脏团中的富集作用大于外套膜、性腺和闭壳肌.紫贻贝中PFOA的含量在净化6~9d后趋于空白组水平,主要代谢途径可能为鳃的作用.紫贻贝对PFOA的富集作用与暴露浓度相关,浓度越低,吸收系数和生物富集系数越大.
关键词: 全氟辛酸(PFOA) 紫贻贝 生物富集 组织分布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胁迫对三种罗非鱼atic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atic基因在罗非鱼碱胁迫下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莫荷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及其亲本的atic基因的CDS编码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qPCR)分析了该基因在罗非鱼杂交子代与亲本各个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碱(4 g/L)胁迫条件下在鳃、肠、肝、肾和肌肉中的表达特征.组织表达分布结果表明,atic基因在各组织都有表达,其中在肝、肾、肌肉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碱胁迫结果显示,atic基因在3种罗非鱼的鳃、肠、肝、肾、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在碱胁迫下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并在碱胁迫24 h时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低值.本研究结果表明atic基因在罗非鱼碱胁迫下的渗透压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鱼类渗透压调节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溶血弧菌养殖对虾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从养殖患病对虾中分离的36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16种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法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qnrVC,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optrA、floR和cfr,四环霉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和tetM,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A、strB、aadA和aacA,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arr,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 CARB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的携带状况,分析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6株副溶血弧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88.9%),其次为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噁唑(66.7%),硫酸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呈现100%敏感。多重耐药副溶血弧菌比例高达61.1%(22/36),其中1株对6类抗菌药耐药。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检出率最高达72.2%(26/36);其次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rtB,检出率58.3%(21/36);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检出率与耐药表型没有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提示副溶血弧菌耐药的复杂性。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耐药性 琼脂稀释法 多重耐药 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趋化因子基因CXCL9的克隆、鉴定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化学趋化功能的小分子分泌性蛋白,能够引导白细胞到损伤或者感染的部位,参与免疫调节和病理反应。为丰富鲆鲽鱼类趋化因子的相关基础研究,本研究克隆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趋化因子基因CXCL9,其全长为910 bp,开放阅读框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该基因具有趋化因子超家族的典型特征,在35、37、60和77个氨基酸位置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两个二硫键。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CXCL9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78.5%和71.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CXCL9在正常牙鲆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非常高,在皮肤和鳃等组织中表达量次之,说明CXCL9特异性地在免疫相关组织中表达。经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后,牙鲆肝脏中CXCL9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 h即出现高峰值,而头肾和脾脏中的高峰值出现较晚。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后6 h,牙鲆肝脏中CXCL9 mRNA的表达量升高近8倍,头肾中的表达高峰值出现在感染后24 h,而脾脏中CXCL9 mRNA的表达量在感染后6 h迅速升高10倍,逐渐降低后48 h又出现高峰,为正常水平的20倍。上述研究结果说明CXCL9基因在病原菌感染过程中有快速响应,可能参与了免疫防御过程,将有可能发展为一种牙鲆细菌性疾病的生物标记。本研究为牙鲆趋化因子超家族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20总吨远洋双甲板拖网渔船船型优化设计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升级,逐步实现远洋渔船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依托渔船数字化研发平台,利用船型主尺度和主参数论证、渔船船型优化方法和综合性能分析、中小型渔船球艏球艉节能措施应用、渔船船机桨参数优化匹配研究、拖网渔船标准化配套高效捕捞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研究等指导方法,系统开展了320总吨远洋双甲板拖网渔船船型优化设计.通过船型示范推广,证明了该船具有设计合理、配套设备技术先进、舱室布局合理,适航性、快速性、操纵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相比同类船型优点明显,节能20%以上,经济效益可观;解决了远洋中小型拖网渔船总吨位受限下的船型优化及降阻节能和双甲板安全性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相关技术成果的应用对推进我国远洋拖网渔船更新改造工作将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