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Ecopath评估蟹-稻复合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
《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蟹-稻综合种养模式为我国水产养殖以及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复合经营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了促进蟹-稻共作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应用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对该系统进行了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蟹-稻共作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3.140)高于稻田单作系统的最高营养级(2.67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两条途径,即以沉水植物和其他维管束植物为起点的牧食链及以碎屑为起点的腐质链;蟹-稻共作农田生态系统在6月和10月的Finn′s循环指数(Finn′s cycling index,FCI,0.55和1)和Finn′s循环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inn′s cycling mean path length,FCL,2.066和2.077),稻田单作农田生态系统在6月和10月的FCI(1.14和0.81)和FCL(2.089和2.137),说明蟹-稻共作模式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华绒螯蟹的加入可以促进该完整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且随着螃蟹的成长,系统成熟度有所提高,只是较单作系统的成熟度低,共作系统有更大的成熟空间;蟹-稻共作农田生态系统在6月和10月的连接指数(Connectance index,CI)分别为0.135和0.135,稻田单作系统在6月和10月的CI为0.188和0.161,共作系统的各功能组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单作系统弱,稳定程度相对较低,蟹-稻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单作农田生态系统,且蟹-稻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发育良好.
关键词: 生态通道模型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 营养结构 能量流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状况,分析其是否受河口工程建设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6月对该水域展开底拖网数据调查,通过分析其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来了解群落结构现状.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共出现游泳动物68种,种类组成主要以节肢动物和鱼类为主.优势种分别为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为小型、低营养层次和短生命周期的物种.调查水域游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群落结构总体不稳定,受环境扰动较大.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调查水域站位大致可分为两组,并且两组组间物种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R=0.825, P<0.01),主要是受到盐度和水温的影响.总体上看,近年来长江口深水航道和滩涂围垦等工程的建设可能对横沙浅滩及邻近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鱼适养品种及其种质特性
《科学养鱼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鲟鱼是鲟形目鱼类的俗称,在自然界中现存2科(鲟科和匙吻鲟科)、6属、27种,但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况,有的濒临灭绝,例如分布于中国长江的白鲟(Psephurus gladius)自2003年以来就没有被发现过.鲟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鱼肉脂肪少,无刺,脊椎骨是软骨,特别是由其卵加工成的鱼子酱更是国际高端食品.依鲟鱼种类不同,目前每千克鱼子酱售价300~1500美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发育及生长比较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开展以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为母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为父本的杂交育种试验。借助人工授精技术,同时以驼背鲈作为对照,利用显微镜(Nikon E200)以及解剖镜(Olympus)对杂交子代以及驼背鲈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观察、测量与比较。结果显示,在水温27℃、盐度30、pH 8.1,微流水、微充气的条件下,杂交子代受精卵经历24 h 50 min完成胚胎发育,驼背鲈为25 h 8 min。胚后发育经历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40日龄)、稚鱼期(41~60日龄)和幼鱼期(61日龄以后) 4个时期完成变态发育。至330日龄时杂交子代与驼背鲈全长分别为(23.57±0.94) cm、(18.35±0.72) cm,体质量分别为(220.5±25.3) g、(142.6±0.58) g,杂交子代生长速度快,全长与体质量分别是驼背鲈的1.28与1.55倍;与驼背鲈在外部形态上相比,杂交子代体型细长,头部较大,体表有无序分布的黑色圆斑纹,各部分鳍小。通过对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发现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远缘杂交组合是可行的,而且杂交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的杂交优势,为石斑鱼远缘杂交和石斑鱼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易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构建及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低换水量的对虾养殖生产方式,该研究构建了一种简易式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试验组利用自行研发的蛋白分离器和新型集污盘去除系统总悬浮颗粒物和老化微藻,对照组不设置蛋白分离器和集污盘,进行对虾养殖和水质调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总氨氮浓度、平均亚硝氮浓度、平均TSS(Total Suspended Solids)浓度、平均副溶血弧菌数量分别为(0.4±0.16)、(0.53±0.23)、(68.33±39.72)mg/L和(140±113.83)cfu/mL,显著低于对照组(0.96±0.62)、(1.17±0.59)、(147.14±94.18)mg/L和(661.34±473.96)cfu/mL(P<0.05);试验组成活率及单位产量分别为82.62%±5.64%和(3.44±0.85)kg/m~3,显著高于对照组18.29%±4.63%和(1.09±0.23)kg/m~3(P<0.05).该研究构建的简易式循环水工厂化系统,设置蛋白分离器流量10 m~3/h且不间断运行,养殖前45 d不换水、后55 d利用集污盘进行强排污保持日换水量5%的情况下能够有效调控对虾养殖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罗非鱼产业安全预警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2002年以来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迅速,但近年来产业进入低迷期.构建罗非鱼产业预警系统,利用罗非鱼成鱼产量、国内市场价格、出口量、国际市场价格等评价指标进行预警,以GM(1,1)模型、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单项指标进行预测,并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同比增长率进行评判.结果表明,中国罗非鱼产业养殖产量、出口量、国内市场价格和出口价格均呈下降趋势,国内市场价格和出口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警情,产业发展遭遇到瓶颈期.最后,在国内市场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和品牌构建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罗非鱼 预测产量 产业安全预警 国内市场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 出口量 GM(1,1)模型 专家打分 同比增长率 贸易摩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苯基锡和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暴露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有机污染物三苯基锡对胭脂鱼(Myxocryprinus asiaticus)幼鱼的毒性效应,阐明聚苯乙烯微球是否能够调节三苯基锡对胭脂鱼的短期毒性,以体质量(0.325±0.065)g的胭脂鱼幼鱼为对象,在水温(24.0±1.5)℃、溶氧条件充足下,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三苯基锡对其的急性毒性效应及三苯基锡(0.126 mg/L,0.032 mg/L)单独暴露或与聚苯乙烯微球(0.1、1、10 mg/L)联合暴露对胭脂鱼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苯基锡24 h半致死浓度为0.112 mg/L;48 h半致死浓度为0.053 mg/L;72 h半致死浓度为0.026 mg/L;96 h半致死浓度为0.017 mg/L;其安全浓度为0.003 mg/L.与聚苯乙烯微球联合暴露,100%死亡率时间均有延迟,表明聚苯乙烯对三苯基锡的毒性效应具有延缓作用.
关键词: 胭脂鱼(Myxocryprinus asiaticus) 三苯基锡 微塑料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肝脏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研究手段。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优良的海水养殖鱼类,在水产养殖产业中备受青睐。本研究通过组织块法,以斑石鲷肝脏组织为材料,建立了斑石鲷肝脏细胞系(O. punctatus liver cell line, OPL)。培养细胞系所用的培养基是在L-15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链霉素混合液、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和β-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 2-ME)所配成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出的OPL细胞主要由成纤维样细胞构成,生长分裂旺盛,成功传至30多代。比较不同培养基:L-15 (Leibovitz-15)、DMEM/F12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Ham's F-12)、DMEM和MEM对OPL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L-15培养基最适用OPL的培养。此外,检测了温度、FBS浓度、bFGF浓度对OPL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OPL细胞在18~30℃能正常生长,24℃是最适生长温度;OPL细胞在0%~20%FBS浓度范围内,其生长速度随血清浓度的升高而增快;在培养基中添加bFGF可以提高细胞生长速度。核型分析显示,第20代OPL细胞显示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2sm+46t),但其比例仅为68%。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3质粒转入OPL细胞中,可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用斑石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 COⅠ)基因进行检测,确定该OPL细胞系来源于斑石鲷。OPL细胞系的建立将为斑石鲷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机制、细胞及基因的功能分析等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洞庭湖通江水道鱼类资源周年动态及其洄游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洞庭湖通江水道鱼类资源的周年动态及其洄游特征,2017年5月~2018年6月,对洞庭湖通江水道的仔鱼和幼鱼、成鱼进行了逐月调查.(1)共采集仔鱼19种,数量以■(Hemiculter leucisculus)最多(占总数的76. 6%),其次为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占8. 8%)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占4. 3%);仔鱼主要出现在4~9月,密度以6月最高(848. 8 Ind./1 000 m~3).(2)采集幼鱼、成鱼42种,数量以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占总数的30. 3%)最多,其次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15. 3%)和■(占12. 2%);幼鱼、成鱼丰度以8月最高(为729尾/船/日).(3) 4~7月,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 1~0. 7之间,呈现入湖趋势; 9~次年3月,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 4~-0. 1之间,呈现出湖趋势;径流量是幼鱼、成鱼出、入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