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分布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海珍品(16种)>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 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关键词: 全氟烷基物质 分布特征 含量 风险评价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益生菌对多病原阳性的凡纳滨对虾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KL-32010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KL-C2 2014作为益生菌,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投喂实验,研究上述菌株对带毒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假交替单胞菌KL-32010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_(AHPND) 20130629002S01)有拮抗作用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微小杆菌KL-C22014有胞外蛋白酶活性。待试对虾经检测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_(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弱阳性。经过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投喂普通颗粒饲料的对照组相比,投喂假交替单胞菌KL-3 2010的对虾存活率提高了213%±43%(P<0.01);投喂微小杆菌KL-C2 2014的对虾平均生长率提高了105.5%±28.1%(P<0.05);交替投喂2株菌的对虾存活率提高了184%±52%(P<0.05),平均生长率提高了70.6%±32.8%。肠道可培养优势菌研究表明,2株益生菌的投喂显著影响了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的种类。本研究为带毒虾苗的养殖提供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控和促生长的手段。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益生菌 生长 存活 多病原带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2氟调聚羧酸在虾夷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与转化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8∶2氟调聚羧酸(8∶2FTCA)在虾夷扇贝不同组织(肝脏、鳃、性腺、外套膜、闭壳肌)中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特征.结果显示,8∶2FTCA蓄积浓度最高的组织为肝脏,达峰值最快的组织为鳃.在8∶2FTCA代谢过程中,检测到8:2氟调聚不饱和酸(8:2FTUCA)、7∶3氟调聚羧酸(7∶3FTCA)、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NA)和全氟庚酸(PFHpA)5种代谢产物,其中7:3FTCA和PFOA为含量最丰富的2种代谢产物.它们主要分布在鳃和肝脏组织中,鳃和肝脏是8∶2FTCA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并且鳃组织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最高.推测出虾夷扇贝体内8∶2FTCA的生物转化路径,与虹鳟的生物转化行为相比,虾夷扇贝在代谢产物产量和半衰期上均有差异,说明水生生物的生物转化行为具有物种差异性.8∶2FTCA在虾夷扇贝体内可转化为PFOA、PFNA和PFHpA等全氟烷基羧酸(PFCAs),是虾夷扇贝体内PFCAs的一个间接来源.

关键词: 氟调聚羧酸 全氟烷基羧酸 组织分布 生物转化 虾夷扇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损伤模型的建立

淡水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高效氯氰菊酯诱导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肝胰腺损伤模型.分别设置0.005、0.01和0.02μg/L三个浓度高效氯氰菊酯溶液组确定最佳建模浓度,将克氏原螯虾暴露其中,于0.5、1和2 d采样检测相关指标;0.02μg/L高效氯氰菊酯溶液组,在0.5、1、2、3、5、7、14 d分别采集血清检测相关指标确定最适建模天数,并采集肝胰腺进行氧化物、抗氧化物活性检测和病理切片观察.浓度确定试验中,0.02μg/L实验组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显著升高;天数确定试验中,第3天时实验组ALT、AST活性均显著升高,血清生化指标TP(血清总蛋白)与肝胰腺抗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和氧化产物MDA(丙二醛)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血清ALP(碱性磷酸酶)和GLU(血糖)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药物给药3 d后,肝胰腺出现较明显炎症反应.结果 表明,0.02μg/L浓度高效氯氰菊酯,给药3 d可以建立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损伤模型;血清生化指标ALT、AST、TP与肝胰腺抗氧化酶SOD、CAT和氧化产物MDA可作为肝胰腺损伤模型损伤程度判断指标,ALP和GLU不适合作为判断指标.

关键词: 高效氯氰菊酯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肝损伤 生化指标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五加的生理功能及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中草药刺五加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其药物疗效愈加受到肯定,刺五加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制剂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刺五加主要化学成分、刺五加药理作用和成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同时阐述了刺五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刺五加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刺五加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刺五加 制备工艺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水产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oxR基因的轮虫弧菌荧光定量微流控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轮虫弧菌的单拷贝基因toxR基因的高保守区域为目的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针对该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为基础,实验选用UF-150 Genechecker微流控荧光定量PCR仪,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轮虫弧菌的微流控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toxR基因目的片段,对轮虫弧菌纯培养物检测下限为1.34*100拷贝/μL.在人工感染样品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对鱼体组织中轮虫弧菌的检测下限为1.34*103 CFU/g,检测结果可以目视判读,检测时间缩短至42 min以内.研究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场地要求低等突出优势,适于开发水产病原实用性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关键词: 轮虫弧菌 toxR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微流控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的习性与饲料投喂关键技术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青虾专用饲料缺乏,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与饲料岗位、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联合攻关下开发了青虾专用新饲料,本文对青虾的习性与饲料投喂关键点进行了总结,供参考.一、青虾生活习性1.青虾营底栖生活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缓流处,水深从1~2米到6~7米不等;夏秋季在岸边浅水处寻食和繁殖,冬季移到较深水区,很少摄食和活动.2.青虾具背光性白天隐伏在暗处,夜间出来活动.生殖季节却一反常态,白天也有交配、争食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BSCAN的VMS数据定置刺网渔船网次提取方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次是捕捞努力量计算、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统计参数,定置刺网作业过程中起网状态下的航速与航行、放网时相差较大,可通过阈值进行提取。利用2017年浙临渔12870和浙三渔66666定置刺网渔船VMS数据,首先对其航速及相邻作业点时间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合理的聚类参数,然后采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s)算法对定置刺网周围作业点进行聚类,提取作业网次,继而统计各网次作业持续时间与距离。以15 min作为合理误差范围,将各网次起止时间与日志起网时起止时间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网次识别上效果良好,聚类提取的各个网次起网时的起止时间准确率达到80%以上。

关键词: DBSCAN 渔船监控系统 定置刺网 网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鲟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导致云南省景东县鲟鱼养殖场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量发病死亡的病原.[方法]从病鱼的内脏中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以人工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测试验证分离菌株的感染性并筛选出敏感药物.[结果]分离菌为革兰氏阳性菌,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人工感染杂交鲟能复制出类似症状,并能从感染鱼体内再次分离到该菌株,证实其病原性,且杂交鲟2周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4.11*102 CFU/g.药敏结果显示:其对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敏感,但对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多种药物耐药.[结论]海豚链球菌为引起景东县鲟鱼养殖场杂交鲟大量死亡的致病菌,为杂交鲟海豚链球菌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揭示其在杂交鲟养殖过程中的潜在危险.

关键词: 杂交鲟 海豚链球菌 分离鉴定 药物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彩神仙鱼肠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水产科技情报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肠炎的致病菌并筛选敏感药物,利用传统培养法,从该鱼的肠道组织中分离出优势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测序比对确定菌种信息,并使用药敏纸片法筛选致病菌的敏感药物.试验结果表明:优势菌株QC3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是七彩神仙鱼肠炎的致病菌株,此菌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表现出耐药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使用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对七彩神仙鱼肠炎病进行治疗.

关键词: 七彩神仙鱼 肠炎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