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黄浆水发酵液制备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3种乳酸菌对黄浆水进行组合发酵,以发酵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脱脂乳粉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和接种量对发酵液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制备高抗氧化活性黄浆水发酵液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接种量1%、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7.50 h、脱脂乳粉添加量8%、葡萄糖添加量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黄浆水发酵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2.36%。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黄浆水发酵液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03 mg/mL、1.12 mg/mL和0.30 mg/mL。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 清酒乳杆菌 黄浆水 发酵工艺 响应面分析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中性蛋白酶酶解海湾扇贝副产物制备抗氧化酶解物研究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中性蛋白酶酶解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副产物蛋白制备抗氧化酶解物工艺。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为响应值,在底物浓度、温度、时间、酶与底物比4个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优化确定3个显著性因素。获得实验条件下最佳制备工艺为:底物浓度25 mg·mL~(-1)、温度50℃、时间3.8 h、酶与底物比1.5%。在此条件下,实验验证酶解海湾扇贝副产物蛋白制备抗氧化酶解物的DPPH清除率为81.93%(预测值为83.19%),还原能力为58.12%(预测值为58.92%),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0.264 mg·mL~(-1)和3.136 mg·mL~(-1),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回归模型用于预测中性蛋白酶酶解海湾扇贝副产物蛋白制备抗氧化酶解物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脂肪源日粮补充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免疫及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完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饲料配方,降低罗氏沼虾饲料成本。研究采用3×2双因素设计,配制6组饲料,分别包含鱼油(fish oil, FO)、豆油(soybean oil, SO)、菜籽油(rapeseed oil, RO)三种脂肪源;200 mg/kg (200VE)和600 mg/kg (600VE)两个维生素E (VE)水平。养殖实验在温室水泥池中进行,每个处理3个重复,养殖期8周,每天定点定量投喂3次。结果显示,相对于FO组, SO和RO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饵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而VE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血淋巴抗氧化指标,在相同VE水平下,FO组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SO和RO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显著高于SO和RO组(P<0.05), SO组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FO和RO组(P<0.05)。在相同脂肪源下, 600VE可显著提高FO组T-AOC活性, RO组GPX活性以及SO和RO组SOD活性(P<0.05),而VE水平对MD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甘油三酯(TC)受日粮影响显著(P<0.05);AST和ALB受氨氮应激影响显著(P<0.05)。此外,日粮脂肪源和VE水平对肉质也有显著影响。其中, SO组肌肉鲜度和滋味强度较高; RO组鱼腥味较低; FO组肌肉亮度较高,气味强度较低。在200 mg/kg VE水平下, FO组肌肉硬度、胶黏性、耐咀性、黏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植物油组(P<0.05); RO组的肌肉蒸煮损失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600VE水平可明显提高肌肉嫩度和多汁性(P<0.05),而对肌肉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鱼油,豆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是罗氏沼虾更优质的脂肪源, VE在以鱼油为单一脂肪源的饲料中有一定的促生长和缓解应激的作用,且脂肪源和VE均显著影响肌肉品质。本研究结果将为降低鱼油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VpJYP2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VpJYP2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探讨VpJYP2对生三文鱼片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噬菌体VpJYP2的噬菌斑透明,直径为1~2 mm,外有晕圈;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头部呈二十面体立体结构,直径约64 nm,尾部长约70 nm,尾鞘带宽约20 nm,属于肌尾病毒科(Myoviridae);VpJYP2基因组全长25363 bp,含有45个开放阅读框,推定为已知功能的有13个;VpJYP2在40~50℃稳定,在pH 4~11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为5 min,裂解期约为55 min,裂解量约为45.VpJYP2能显著降低生三文鱼片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含量.结果表明,VpJYP2具有作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杀菌剂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裂解性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杀菌作用 生三文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net模型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水体提取中的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安徽省巢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U-net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高分一号(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并对比分析了2种模型的水体提取结果和效率.结果表明:①对于大面积水体,2种模型的水体提取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度;②对于小面积水体,随机森林模型水体提取结果存在较多细碎图斑,U-net模型水体提取结果和人工目视解译结果更加符合;③对于遥感影像中城市建筑物阴影和山体阴影,U-net模型能较好地消除阴影影响,正确提取水体,而随机森林模型存在较多将阴影误分为水体的现象;④总体来看,在复杂地表覆盖类型条件下,U-net模型提取水体的总体精度为98. 69%,Kappa系数为0. 95,均高于随机森林模型,在2种模型漏分误差相当的情况下,U-net模型错分误差远小于随机森林模型.U-net模型避免了人工提取分类特征的过程,自动化程度更高,训练效率较高,适用于遥感影像中水体高精度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濒危物种 人工驯养 人工繁殖 鱼类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Dmrt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把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TSD)的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Dmrt1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黄喉拟水龟雌雄性腺转录组数据筛选和克隆了Dmrt1 cDNA全长序列,RACE-PCR结果显示该序列全长1811 bp,包括3′端非编码区572 bp,开放阅读框1110 bp,共编码3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黄喉拟水龟Dmrt1基因与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同源性最高,达97.57%;与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Dmrt1同源性达75.54%.与小鼠(Mus musculus)Dmrt1同源性达63.25%,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Dmrt1同源性最低,为21.62%.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Dmrt1在成年黄喉拟水龟卵巢中表达较少,在精巢中表达较为明显,但其他体组织中表达量极少,且Dmrt1在25℃产雄温度下胚胎发育的19—22期表达量逐步增加且显著高于32℃产雌温度下表达量.原位杂交分析显示,黄喉拟水龟Dmrt1主要在支持细胞中表达,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中有少量表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Dmrt1基因可能参与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和雄性性腺分化过程,参与雄性性腺的发育过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黄喉拟水龟温度依赖型性别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技术研究
《四川动物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经过长达20余年的人工保种,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子三代苗种在2018年首次成功获得。运用B超鉴定性腺发育期技术,从6~8龄子二代长江鲟亲鱼群体中挑选出成熟雌雄亲鱼各6尾,雄鱼平均体质量(17.02±4.97) kg,雌鱼平均体质量(20.57±3.23) kg,在水温19.0~20.0℃下,实施人工催产,成功催产雄鱼5尾,雌鱼2尾,获卵约9万粒,平均卵径(2.65±0.19) mm,受精率87.53%,孵化率76.14%,共孵出子三代长江鲟仔鱼约6万尾,获开口期仔鱼约3万尾;子三代长江鲟初孵仔鱼体长(0.91±0.06) cm,体质量(0.021±0.003) g。仔鱼体质量呈指数增长,增长方程式为W=0.108 1e~(0.333 2)~t(R~2=0.931 8,n=105,P<0.01);体长呈直线增长,增长方程式为L=1.087 8t-1.746 2(R~2=0.986 1,n=105,P<0.05);体质量与体长之间相关关系为W=0.040 6L~(2.308 9)(R~2=0.991 1,n=105,P<0.01)。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生长性能与子一代和子二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成功是长江鲟迁地保护的重大突破,预示着长江鲟可持续人工群体建设和人工保种成功,将为今后长江鲟自然种群复壮及未来的养护利用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