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摄食、代谢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温度胁迫水平(20→25℃; 20→30℃)下厚壳贻贝的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不同组织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25℃胁迫3 h后厚壳贻贝滤水率升高至0.56 L·g-1·h-1,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30℃处理后滤水率则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处理后,厚壳贻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显著升高,25℃与30℃处理组间耗氧率无显著差异,但30℃处理组排氨率显著低于25℃;与对照组相比,外套膜和鳃HK活性无显著变化,但肝胰腺HK活性显著降低,鳃部HK活性显著高于外套膜和肝胰腺;外套膜PK活性显著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而25℃胁迫处理组鳃PK活性却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后外套膜ACP活性显著降低,25℃处理组肝胰腺ACP活性显著降低,但各处理组间鳃ACP活性无显著差异; 25℃下外套膜AKP活性显著升高,30℃时鳃和肝胰腺AK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30℃胁迫下外套膜SOD活性显著升高,鳃和肝胰腺SOD活性无显著变化,肝胰腺SOD活性显著低于鳃和外套膜.实验表明,一定温度变化范围内,厚壳贻贝可通过调节自身代谢水平应对温度升高带来的胁迫,但短时间内大幅升温显著影响厚壳贻贝的摄食、代谢和免疫反应.厚壳贻贝代谢酶和免疫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高温胁迫 滤水率 耗氧率 排氨率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春季淡水虾抗应激与饲料投喂管理对策
《科学养鱼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淡水虾防病促长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真是雪上加霜,给水产养殖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导致大量养殖户濒临破产.为加强淡水虾的养殖管理,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虾营养与饲料岗位、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联合进行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脂肪酸探究青虾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池塘沉积物中有机质过度积累导致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以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养殖对象,探究其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影响。实验设置青虾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测定沉积物理化性质、脂肪酸及碳氮含量,并以脂肪酸为生物标记物指征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状态。结果显示:青虾扰动作用显著提高了沉积物的含水率(MC)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并显著降低了pH值;沉积物中定量分析出18种脂肪酸,其中以C16∶0和低碳偶碳链脂肪酸为主,实验组平均碳链长度(average carbon length,ACL)较空白组显著增大,ACL与ORP、MC分别呈显著正相关;青虾扰动作用对沉积物碳氮含量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降低沉积物的碳氮比,并改善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青虾扰动作用能降低沉积物pH值、提高沉积物MC及ORP。同时,ACL指征青虾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
关键词: 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扰动作用 脂肪酸 有机质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多肽的组成及其抗氧化与ACE抑制活性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经碱溶酸沉法与酶解法联用制备南极磷虾多肽,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和氨基酸分析解析了多肽的组成和结构,并重点评价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ngiotensin-I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碱溶酸沉法与碱性蛋白酶酶解法联用制备南极磷虾多肽,水解度和肽得率可达到(17.83±3.73)%和(57.20±0.24)%.南极磷虾多肽的紫外最大特征吸收波长在273.5 nm;多肽在3 390.84、2 917.66、1 648.36、1 547.59 cm-1和1 402.21 cm-1处具有红外特征吸收峰;多肽的分子量主要在189 Da~6 500 Da范围内(98.93%),其中,451 Da~1 450 Da占比最高(41.00±0.05)%;多肽的氨基酸组成理想,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南极磷虾多肽具有显著的还原能力和良好的清除DPPH·、ABTS+自由基、·OH的能力,自由基清除IC50值分别为5.65、0.17、4.46 mg/mL;此外,多肽还具有良好的ACE抑制活性,当多肽浓度为0.5 mg/mL时,ACE抑制率为(55.91±2.63)%.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多肽 组成特征 抗氧化活性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口铜鱼亲本与子代肝脏转录组特征及对比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测序平台首次开展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亲本与子代肝脏转录组测序并对比分析其测序结果.对转录组进行拼接和组装,共获得80688个Unigene,Unigene的长度主要分布在401—600 bp,占总Unigene的43.56%.与Nr、GO、COG、KEGG等公共数据库比对并进行功能注释,经分析圆口铜鱼亲本与子代差异表达基因共2701个,其中上调1240个,下调1461个.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热图显示,同一样本不同重复基因表达相似.将差异基因映射到代谢通路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并对37个KEGG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P<0.05)构建其基因共表达网络,结果显示丙酸盐代谢、丙酮酸代谢、原核生物固碳途径、乙醛和二羧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萜类骨架生物合成是KEGG差异表达基因的核心代谢途径,且这些基因在圆口铜鱼子代中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该结果丰富了圆口铜鱼基因组数据,并首次从分子水平比较了圆口铜鱼亲本和子代的代谢差异,同时解释了在同一循环水系统中子代不易患病的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糖脂比对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糖脂比分别为1.59、2.41、3.68、5.72、10.16、22.79的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将360尾吉富罗非鱼[(79.76±1.93) 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糖脂比为3.68、5.72和10.1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和22.79组(P<0.05).糖脂比为3.68和5.7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10.16和22.79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脏体比、肝体比和肠系膜脂肪指数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2)糖脂比为22.79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和3.68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3.68、5.72和10.16组(P<0.05).3)糖脂比为10.16和22.79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和2.41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3.68、5.72和10.16组(P<0.05).分别利用二次回归分析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与饲料糖和粗脂肪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糖脂比分别为5.84和4.95.由此可见,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适宜糖脂比为4.95~5.8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池形对子二代中华鲟生长、呼吸代谢及血清生理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适宜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长的养殖池形,分析了养殖池形对子二代中华鲟生长及血清生理的影响.以平均体质量(2.43±0.19)kg,平均体长(63.77±2.15)cm的子二代中华鲟为试验对象,设计了圆形(YX)、跑道形(PX)和方切角形(FX)3种养殖池形,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养殖池形对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影响显著,FX组的中华鲟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低于YX组和PX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中华鲟的存活率受养殖池形的影响,FX组的中华鲟存活率低于其他两组;血清生化指标表明,FX组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FX组的耗氧率显著高于PX组(P<0.05),而排氨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设计养殖池时,圆形或跑道形是适宜中华鲟健康生长的鱼池形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p38MAPK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在生物自身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p38MAPK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全基因合成p38MAPK部分编码序列,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p38MAPK,并成功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诱导表达;诱导表达的蛋白经Ni-NTA树脂层析柱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制备了尼罗罗非鱼p38MAPK多克隆抗体,并用多克隆抗体检测尼罗罗非鱼不同组织中p38MAPK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约为23 kD,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制备抗体效价达到1∶256 000,且能特异性识别p38MAPK蛋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38MAPK在尼罗罗非鱼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在卵巢,脑和肌肉中表达最强,头肾和血液次之,皮肤和鳃表达较弱,肝、脾、肠和心脏表达最弱。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尼罗罗非鱼抗病免疫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 多克隆抗体 蛋白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鳢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鳢肠道微生物与鳢健康养殖间的关系,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环境中成年健康乌斑杂交鳢Channa argus♀*Channa maculata♂(体质量100~150 g)及野生斑鳢(体质量50~100 g)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珠海斗门DM,佛山南海BRCT、BRSNC,佛山顺德杏坛XT,阳江YJ)鳢肠道内容物共31个样品间OTU数具有一定差别,总数达585,表明不同环境下鳢肠道内容物中优势菌群较为丰富;采集的样品中优势菌群主要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um、微杆菌Micr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等,其中,梭菌属、红球菌属在所有样品中均存在,但不同环境所占的比例不同;热图分析显示,鳢肠道微生物群落中还包含变形杆菌属Prote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等其他菌属,但占比不高,说明菌群数量不多;PCA分析显示,人工养殖杂交鳢(DM、BRCT、BRSIVC、XT)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接近,但与野生鳢(YJ)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相同环境下鳢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群落菌属有所相似,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鳢肠道微生物类群数量和优势菌群均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鳢 16S rRNA 肠道微生物 优势菌群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