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江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影响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主要优势种。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群落时空差异显著,夏—冬季间群落结构差异主要源于鲤(Cyprinus carpio)、鲮、广东鲂和赤眼鳟质量百分比(W%)差异;桂平与梧州、肇庆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鲮、广东鲂和银(Squalidus argentatus)的数量百分比(N%)差异,以及鲮、广东鲂、鲤、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W%差异。冗余分析分别解释了鱼类N%和W%变异的49.92%和49.61%,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河口距离、水温、透明度和径流量,且鲮分布在低透明度的高温水域,广东鲂和鲢分布在下游江段,赤眼鳟分布在中上游江段,鲤分布在高透明度的低温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鲥鯸淀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白洋淀典型湖泊鲥鯸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状况, 于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和夏季对该淀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主要水质理化指标, 运用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浮游动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共鉴定浮游动物3类52种, 其中轮虫类种类数最多, 为33种, 占64.46%.共鉴定优势种23种, 其中15个优势种为轮虫; 浮游动物密度秋季最高, 生物量夏季最高.冗余分析表明, 氨氮、COD和总磷是轮虫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合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评估鲥鯸淀水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研究可为白洋淀生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渔船捕捞行为特征的远洋延绳钓渔场捕捞强度计算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场捕捞强度信息可以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帮助。本研究结合2017年10—11月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信息和同期中国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日志数据,通过挖掘延绳钓渔船作业航速和航向特征,建立渔场作业状态识别模型,提取渔场捕捞强度信息。以3~9节为航速阈值和0°~10°及300°~360°为航向阈值,渔船作业状态识别准确率为68.29%。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相关性很高(>0.96),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实际非常相似。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of effort, CPUE)、渔获尾数、渔获重量和投钩数的空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62,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空间捕捞强度也可替代用于渔业资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胃含物及其摄食等级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公海灯光围网渔业开发现状及其主要渔获经济品种的基础生物学及其食性特征,根据2016年8—11月及2017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生产船取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基础生物学现场测定数据,对其食性特征、摄食等级、生态位宽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主要摄食虾类、鱼类和桡足类等9大类16小类饵料生物,其中,虾类是最重要的饵料种类,以磷虾类最多;鱼类以未定种鱼类和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为主,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W)比虾类高,但数量比例(N)不及虾类一半。日本鲭在夏、秋季比冬、春季胃含物种类的丰富度、摄食等级相对更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叉长小于300 mm或体质量小于300 g的日本鲭摄食强度与胃饱满指数(P)无明显变化;叉长大于300 mm或体质量大于300 g时,摄食等级与胃饱满指数均随体长或体质量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叉长大于300 mm的日本鲭由于摄食更多大型饵料,生态位宽度比叉长小于300mm的日本鲭普遍低。结果为今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业的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公海 日本鲭 胃含物 食性特征 摄食等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萨裂腹鱼的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的早期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呈圆形、黄色,卵径为(2.53±0.10)mm;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水温不宜超过17℃,在(13±1)℃水温下,拉萨裂腹鱼胚胎发育历时225 h 10 min,积温为2838.79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将胚胎发育的过程划分为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33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为(10.71±0.28)mm,出膜后11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出膜23 d后卵黄囊消失,全长为(18.35±0.65)mm,出膜70 d时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的早期发育特征与其生存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调控集成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为对象,集成上、中、下层水质调控技术,研究其对池塘水质氮、磷净化效果.通过设置对照组(Y1)、5%蕹菜+5%填料+泼藻组(Y2)、5%蕹菜+5%填料+不泼藻组(Y3)、10%蕹菜+5%填料+泼藻组(Y4)、10%蕹菜+5%填料+不泼藻组(Y5)、5%蕹菜+10%填料+泼藻组(Y6)、5%蕹菜+10%填料+不泼藻组(Y7),测定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总氮(TN)、NH3-N、NO-2-N、NO-3-N、总磷(TP)、PO■-P等水质指标,并进行环境、效益评估.水质处理效果最优为NO-3-N、NO-2-N,CODMn、NH3-N、PO■-P处理效果也较好,后期(8-9月)TP明显升高,Y4、Y5水质净化效果好.Y1、Y5经济效益较好.集成上、中、下层水质调控技术可显著增强水质氮、磷去除效果,Y5适合推广.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养殖 底泥 池塘水质调控 原位修复 集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海洋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 102.56±216.32) ind./m2,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的金乌贼微卫星位点筛选与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77,951条Unigene为对象,采用Micro Satellite(MISA)软件检测及分析其中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的位点信息.结果显示,在金乌贼转录组中共检测出161,327个SSR位点,分布在64,933条Unigene中,SSR位点发生频率为36.49%,出现频率为90.66%.其中,最主要的重复类型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SSR总数的46.00%、39.93%和9.48%.SSR包含的重复基元中,A/T是单核苷酸的优势重复基元,AT/AT和AC/GT是二核苷酸的优势重复基元类型.66,004个重复基元长度≥20 bp,占SSR总数的40.91%,且其中含有低级重复基元(二、三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数量占优.以上结果表明,金乌贼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较高且类型丰富、多态性潜能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发金乌贼SSR分子标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遗传多样性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