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杂交鳢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两种病原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索鱼类PKCθ基因在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 argus♂) PKCθ(Cma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后的表达分析.克隆获得CmaPKC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 151 bp,预测编码716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C1、C2样、C3和C4结构域.Blast分析表明CmaPKCθ氨基酸序列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PKCθ的同源性最高,达92%.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CmaPKCθ具有保守的磷酸化位点和泛素化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杂交鳢与其他鱼类的PKCθ聚为一个分支,其中与尖吻鲈PKCθ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maPKCθ在健康杂交鳢的所有被检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脾脏、胸腺和头肾,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低.舒伯特气单胞菌和鰤鱼诺卡氏菌分别感染杂交鳢后,其肝脏、脾脏和头肾分别在第5天、第5天、第12小时和第10天、第2天、第3天时达到表达峰值(p<0.05),CmaPKCθ的表达变化相似,在不同时间点的肝脏、脾脏和头肾中,均主要表现为上调.上述结果表明,CmaPKCθ可能在杂交鳢激活T细胞增殖活化和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病原菌和鱼体的免疫互作机制研究及其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鳢 PKCθ 基因克隆 病原菌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饲料对水产动物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壬基酚致红鲫发育畸形的机制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壬基酚(nonylphenol,NP)是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为了探究壬基酚致红鲫发育畸形的机制,本研究以红鲫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p 2500对正常神经胚期胚胎(NC)、正常21体节期胚胎(SC)和暴露5μmol/L NP中发育畸形的神经胚期胚胎(NNP)、畸形21体节期胚胎(SNP)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DEG).RNA-seq共得到89 166条高质量unigenes,其中30 319条unigenes获得注释结果.NC、SC、NNP和SNP两两比较分析发现,NC/NNP中DEGs 153个,SC/SNP中DEGs10个,NC/SC中DEGs 6 121个,NNP/SCP中DEGs 7 270个.KEGG分析发现,上述DEGs多数聚集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通路上.利用qRT-PCR验证了生长、发育、细胞骨架及心血管循环相关的25个DEGs,它们的表达变化在qRT-PCR和RNA-seq中结果一致,一方面说明了RNA-seq结果可靠,另一方面初步挖掘出NP胁迫致红鲫胚胎发育畸形的候选基因,为后续深入探讨NP致畸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前期数据.

关键词: 红鲫胚胎 壬基酚 转录组测序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的初始体质量为(50. 47±0.90) g的杂交鲟幼鱼1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水平为0、200、800和4 800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1)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凝聚性和弹性无显著影响(P>0.05).200、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硬度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回复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黏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咀嚼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3)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粗蛋白质、水分、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4 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0、200、800 mg/kg维生素C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800 mg/kg维生素C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改善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品质,并增强鱼体的抗氧化性能.

关键词: 杂交鲟 维生素C 生长性能 肌肉质构 肌肉成分 抗氧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波束渔用声呐作用距离预报建模及性能分析

渔业现代化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波束渔用声呐是海洋渔业实现高效、精准和选择性捕捞的重要工具.为了系统分析多波束渔用声呐探测性能及主要制约因素对作用距离的影响,针对圆柱形阵多波束渔用声呐,采用水声学系统仿真的方法,分别对主要为噪声和混响环境下的渔用声呐探测性能进行分析,对不同海况下噪声不同目标强度鱼群的探测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降低混响的能力,并对噪声和混响混叠环境下的渔用声呐探测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最终,从系统设计、发射方式、接收方式等多个角度提出提高渔用声呐探测性能的方法,为远距离、高分辨率多波束渔用声呐的研制提供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多波束渔用声呐 探测性能分析 作用距离 宽带渔用声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淡水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草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邵女坪、巴南、万州、太平溪、合川等5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结果 显示,长江上游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18~0.8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88% ~0.112%.5个群体的错配分析图呈单峰分布,表明长江上游草鱼在历史上发生过瓶颈效应和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显示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96.96%),仅有3.04%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邵女坪群体和合川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余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显著.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种群历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智利竹䇲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洋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COI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分析智利外海(78°40′W~81°45′W、40°18′S~44°25′S)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遗传结构特征.分析6个采样点的216个个体,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4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单变异位点,并定义了14种单倍型.6个采样点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375±0.090)~(0.716±0.06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63~0.00169,AMOVA分析Fst值为0.00629,小于0.05,表明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且群体间无分化.与基于单倍型和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MGA树的结果共同说明该海域群体间无分化,且在智利外海水域具有广泛的分布带.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表明,智利竹?鱼近期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

关键词: 智利竹?鱼 线粒体COI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异尾涡虫杀灭药物的筛选及其对刺参的安全性评估

科学养鱼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澳洲异尾涡虫(Heterochaerus australis)是一种海水营自由生活的涡虫.2019年本课题组在山东东营、辽宁大连两地发生刺参大量化皮死亡的养殖池塘中发现了大量澳洲异尾涡虫,并进行了发病特征调查及样本采集.本研究选取7种化学药物和3种中草药进行澳洲异尾涡虫的急性毒性实验并检验有效药物对刺参的安全性,旨在筛选出澳洲异尾涡虫的候选杀灭药物,为进一步制定适合刺参的澳洲异尾涡虫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嵊泗海域拖网渔业资源群落生态学研究

海洋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嵊泗海域渔业资源状况,合理评估和利用渔业资源,根据2016—2017年嵊泗海域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季节更替率、相关性分析、冗余度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拖网渔业资源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聚集性、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78种,其中鱼类36种、虾类14种、蟹类12种、其他类16种,丰度和生物量均以鱼类最高,其次为蟹类和虾类;2)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嵊泗海域的优势种,其资源量整体呈现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东部外海海域高于西部近海海域;3)渔获资源特征种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3.47,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2.30,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5;4)冗余度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磷酸盐、表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亚硝酸盐含量是影响嵊泗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嵊泗海域 渔业资源 优势种 群落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体过饱和对草鱼和鲢受精卵、仔鱼和幼鱼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气体过饱和发生装置来模拟高坝泄洪时产生的气体过饱和水体,设置气体饱和度分别为100%、110%、120%、130%、140%的水体,探明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不同早期发育时期(受精卵、仔鱼、 幼鱼)的影响,揭示了实验鱼在气体过饱和水中暴露时间和死亡率变化的关系,并计算了幼鱼在不同过饱和度的半致死时间.结果显示:各气体饱和度水体对实验鱼受精卵的发育和孵化均无显著影响;气体过饱和会导致实验仔鱼腹部肿胀充气,幼鱼各个组织均产生气泡;实验幼鱼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力低于仔鱼;气体饱和度越高对实验鱼的致死效应越强;草鱼仔幼鱼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力低于鲢.

关键词: 气体过饱和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早期发育时期 半致死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