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荔枝蝽传播龙眼鬼帚病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眼鬼帚病发生较为普遍,一般减产10%~20%。陈景耀(1992)指出荔枝蝽和龙眼木虱是介体昆虫。荔枝蝽还可以从龙眼上把鬼帚病传给荔枝。其病原为线状病毒。


柑桔木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桔木虱雌成虫必须选择寄主嫩梢产卵的特性与年发生代数关系密切。其嗜好寄生九里香,九里香年抽梢次数比柑桔多,在九里香上1年可能发生9—11代,在柑桔上可能发生6—7代(福州地区)。春夏秋季(旬严均气温分别为19.6℃、28℃和24℃)最长与平均成虫寿命及世代历期分别为98天、40天和52—59天;59天、32天和18—22天;65天、30天和25—30天。越冬成虫寿命长达260天。若虫和成虫的致死“温/时”分别为—3℃/小时和—10℃/小时。40%氧化乐果的800—1000倍液对木虱有特效,专性杀螨剂托尔克和普特丹对木虱无兼治作用。


满江红有性杂交研究及其鉴定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69个不同组合的满江红有性杂交,有18个组合萌发出苗,其中三膘亚属内种间杂交占13个,三膘亚属与九瞟亚属间杂交占5个,而九膘亚属与三膘亚属间杂交和九膘亚属内种间杂交,均未取得成功。对杂交幼苗作脂酶同功酶分析,证实确系杂种后代。 杂种满江红(重组细绿满江红)自交,绿苗率高。应用杂种满江红(重组细绿满江红、杂交榕萍)作父本,小叶满江红为母本,也取得较高的绿苗率,而以杂种满江红(重组细绿满江红)为母本,小叶满江红为父本,效果不好。这其间出现了部分或大部分的白化苗或黄绿苗,其机理和成因有待进一步探明。 应用杂交方法,可以提高满江红抗热能力。发现杂交苗的蕨藻发育存在3种情况,这为进一步研究萍藻共生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满江红 三膘亚属 九膘亚属 有性杂交 萍藻共生关系


自由基清除剂的保护作用与甘蔗的抗旱性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半胱氨酸、二苯胺、巯基乙醇、苯甲酸钠和α-生育酚等五种化合物作为外源自由基清除剂,研究自由基清除剂的保护作用与甘蔗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自由基清除剂预处理降低了水分胁迫下甘蔗叶片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和膜透性增加的程度,并延缓了甘蔗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这些结果说明外源自由基清除剂在减轻或抵御自由基伤害、提高甘蔗的抗旱能力上具有相当明显的保护效果。研究还表明,不同清除剂的保护效果存在差异;清除剂对抗旱性弱的品种的保护效果明显地高于抗旱性强的品种。


当家种威优64推广年限与小种消长关系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福建省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早稻流行为害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据日本清泽等人在1965—1975年报道,品种感病化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①稻瘟病菌发生变异;②在寄主水稻上出现了能使小种迅速增殖的条件;③栽培环境的自然变化和人


伪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和应用
《病毒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4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作免疫原,建立了23株分泌抗PrV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根据其免疫生物学特性可分为4个类型:(1)具有FA、ELISA和Western blot特性;(2)具有FA和ELISA特性;(3)具有FA和Western blot特性;(4)只有FA特性。根据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McAb可将5株PrV分为两种不同的抗原群。应用此McAb建立并比较了3种检测PrV抗原的方法(FA、RPHA、ELISA)。FA和RPHA特异性强,与分离病毒的符合率分别为88.2%和76.5%。两者的阳性检测率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RPHA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更适于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 单克隆抗体 免疫荧光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水稻不育系遗传提纯及其效果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遗传提纯不育系的特点是通过对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筛选,分离出纯合的个体,实现后代群体的高度一致性。提纯方法是通过连续割茬,检查不同环境条件下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情况,以鉴别出不育度高而稳定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合格单株,保证不育系的高质量。在生产上使用结果表明,该提纯法可行,效果显著。


稻萍鱼体系中红萍供氮的特点
《核农学报 》 1992 CSCD
摘要: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萍鱼共生体系中红萍氮素的循环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红萍作饵针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有良好效率,早、晚季稻田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47.9%和52.1%。鱼体排泄物对水稻生长有益,其稻谷产量与等量红萍压施作肥料的结果相近。早、晚季稻田罗非鱼对~(15)N-红萍的利用率分别为21.73%和23.76%,早、晚季水稻对鱼体排泄物中~(15)N利用率分别为18.90%和16.59%,其~(15)N总利用率分别达40.63%和40.35%。而红萍直接压施作肥料,早、晚季稻株对萍体氮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8.84%和24.30%。


水稻不育系中杂株的来源及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育系中杂株来源的研究,发现产生杂株的直接原因是不育系自交结实的结果,不育系自交结实与黑染花粉有关,黑染花粉粒的出现又与环境和遗传互作有关。这一事实除揭露了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受内外环境波动影响之外,不育基因还存在一定的遗传不稳定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A 型杂株的基因型是 S(r_1r_1r_2r_2);B 型杂株的基因型是 F(r_1r_1r_2r_2)、S(R_1r_1r_2r_2)或 S(r_1r_1R_2r_2);AB 型杂株的基因型是 S(R_1r_1r_2r_2)或 S(r_1r_1R_2r_2);青棵的基因型是S(R_1r_1R_2r_2).


预处理对切花菊贮藏中含糖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园艺学报 》 1991 CSCD
摘要:前人研究指出,切花的质量与切花自身的含糖量及吸收外源糖的多少有关,切花在发育开放过程中自身贮备的糖分迅速消耗,必须补充外源糖才能满足其达到最佳观赏状态,糖分缺乏会加快衰老,降低观赏价值,缩短瓶插寿命。衰老过程往往还伴随着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在郁金香花冠、番茄、猕猴桃果实的衰老过程中都测定到过氧化酶活性增大这一现象,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可能会延缓衰老。有关切花菊在贮藏过程中这两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本文探讨了切花菊低温贮藏过程中含糖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规律和不同的预处理液对切花菊贮藏过程中这二个参数的变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材料 试验于1987年秋季在北京农业大学进行。切花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品种为‘广东黄’。采收时发育程度为:外层小花4-5轮开放,花径约5-7cm;采收时间在上午9-11时;采收长度;60cm。 预处理 以 5%蔗糖+ 0.3mM硫代硫酸银( 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