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苍兰品种间可溶性蛋白质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园艺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苍兰品种间可溶性蛋白质及其亲缘关系分析陈诗林黄敏玲(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室,福州350013)关键词小苍兰;品种;亲缘关系;可溶性蛋白质SolubleProteinAnalysisandPhylogeneticRelationshipofFre...
关键词: 小苍兰;品种;亲缘关系;可溶性蛋白质


长毛钝绥螨对神泽氏叶螨捕食效应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是一种高价值水果,上市期恰是水果淡季,深受欢迎。但随着复种、连作使草莓神泽氏叶螨为害日趋严重,一般损失10%~30%,严重时绝收。叶螨繁殖能力强,蔓延快,果农以打农药为主,每周1次,每季10~15次,农药对草莓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在草莓上提倡以生物防治为主、农药挑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具有特殊的社会、生态效益。


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2年考查了7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其中4个HPGMR农垦58s的衍生系W6111s—27、W6154s-66、Ks-9、8801s,3个不同来源的非HPGMR的TGMS 5460s、安农s-1、衡农s-1、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F_1、以及部分F_2在福建沙县高温长日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HPGMR的衍生系、5460s、安农s-1、衡农s-14种不同来源的TGMS的不育主基因是非等位的,农垦58s的衍生系中,W6111s-27、W6154s-66、Ks-9三者的不育主基因等位,而8801s与这3个不育系则不等位。4种不同来源的TGMS之间育性存在2或3对主基因的差异。不育基因等位的TGMS间杂交F_2群体中仍有少量部分可育株出现,不育基因等位或非等位的TGMS间杂交F_2群体中也发现育性比双亲稳定的不育株,笔者还对TGMS的育性改良问题作了讨论。
关键词: 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 不育基因 等位性


谷秆两用水稻202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核农学报 》 1996 CSCD
摘要:应用~(15)N-尿素研究了谷秆两用水稻202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在施等量尿素的条件下,对照稻308与两用稻202的稻谷性状相似,但202稻草含N量比308(CK)提高37.57%。不同时期施肥,肥料氮在谷、草中的分配率不同,308遵循常规稻的分配规律,而202水稻则有自己的特性,即早期追肥大部分分布于稻穗中,较迟施肥大部分分布于茎、叶中。应用~(15)N标记稻草研究其利用价值,202草粉饲料被草鱼和白鼠的消化率比308草粉(CK)提高13.6%和16.5%,机体的~(15)N回收率比CK提高9.6%和6.0%;202稻草栽培平菇,~(15)N回收率比CK提高19.1%,202稻草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


满江红细胞质遗传和变异的初步研究
《植物学报 》 199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细绿萍(Azolla filiculoides)×小叶萍(A.m icrophylla)、细绿萍×墨西哥萍(A.m exicana)种间,以及细绿萍×印度萍(A.im bricata)亚属间正反交杂种F1 代叶色变化,揭示杂种一代白化性状是母本细绿萍细胞质遗传的变异。电镜观察发现,白化苗质体结构异常,且淡绿苗组织细胞中含有正常叶绿体和异常质体。推测二者均可能和质体基因变异有关。不同杂交类型苗的白化程度和白化机率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核基因变化呈现规律的变化。据此推测,白化性状也与核基因型密切相关


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的研究
《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 》 1996 CSCD
摘要:作者从黑剌粉虱虫体上分离得到一种真菌,经鉴定为韦伯虫座孢(AegeritawebberiFawcett)。研究表明:该菌对黑刺粉虱的毒力高,LC_(50)=9.82×10~7个孢子/毫升,LT_(50)=13.54天,该菌适宜在温幅20C—28℃,相对湿度>85%;pH4—6条件下生长。在PDA及麦麸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真菌生长良好。黑刺粉虱韦伯虫座孢疾病在全年有两个流行高峰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至10月中旬,真菌病的流行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湿温系数和温雨系数复合因子显著相关。用麦麸加谷壳等作为原料,经过固固双相发酵制成粉剂,并用添加剂制成菌剂,田间防效在70%以上。该菌剂可与扑虱...
旱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旱稻仿野87-707品系具有多年生趋势,是我院研究多年生旱稻的一个材料。我们用它进行原生质体培养,想为研究多年生旱稻基因改良打下基础。现用该品系的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含有氨基酸丰富的AA培养基中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取该细胞悬浮培养物游离的原生质体,用琼脂糖包埋于改良的KM8P培养基中,发生了持续分裂。经一系列变换不同分化培养基的培养再生成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对游离和培养方法做了如下改进:1)悬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ABA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存活和分裂;2)掌握好原生质体游离前悬浮细胞的状态是游离成功的关键;3)琼脂糖包理培养可大大提高植板率;4)用较高渗透压的培养基培养原生质体再生的细胞团及愈伤组织,有利于提高植株再生能力;5)变换使用不同的分化培养基可明显提高植株的再生频率。这是迄今国内外第一个由旱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报道。
关键词: 旱稻 原生质体培养 渗透压 植株再生 琼脂糖包理培养 脱落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