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单季粳稻对新型氮肥减量减次施用的适宜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比较不同类型新型氮肥的减量减次施用效果,分析其对江苏单季粳稻的适宜性,选择目前我国常见的几种新型氮肥为研究对象,包括缓释氮肥(草酰胺和脲甲醛)、控释氮肥(硫包膜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和稳定性氮肥(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以普通尿素为对照,于2016年6—10月同时在江苏溧阳和姜堰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1)与普通尿素习惯用量比较,普通尿素推荐用量即可减少氮肥用量18. 2%;(2)与推荐用量比较,选择适宜的新型氮肥还可以减少施肥次数,实现"一基一追";(3)不同新型氮肥在不同种植环境中有不同表现。溧阳酸性水稻土上使用草酰胺和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可省略分蘖肥,姜堰中性水稻土上使用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可省略拔节孕穗肥,均可协调水稻生长前期、中期、后期养分供应,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都保持较高水平,产量比普通尿素提高3. 5%~7. 0%,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也分别提高12. 5%~34. 0%(P <0. 05)和3. 7%~6. 9%。本研究结果可为新型氮肥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减量减次施用 适宜性分析 习惯用量 推荐用量 产量结构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眼莲深度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构建三级凤眼莲深度净化塘,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凤眼莲种苗初始投放量为0. 60 kg/m2,三级凤眼莲深度净化塘总有效容积为7 500 m3,三级凤眼莲深度净化塘运行期间日均接纳一级A标准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1 024. 50 t.在2015年6月至2015年10月的运行期间,凤眼莲总生物量增加了36. 06倍,凤眼莲植株氮、磷累积总量分别增加了44. 45倍、55. 38倍;三级凤眼莲净化塘处理尾水效果显著,尾水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由(9. 86±3. 51) mg/L、(0. 38±0. 07)mg/L、(0. 49±0. 09) mg/L和(7. 91±2. 27) mg/L降低至(2. 51±1. 52) mg/L、(0. 10±0. 06) mg/L、(0. 20±0. 08)mg/L和(1. 90±1. 46) mg/L,其中TN质量浓度下降值超过7. 0 mg/L,各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75. 04%±9. 02%、68. 76%±15. 81%、59. 12%±13. 37%、79. 21%±13. 91%.三级凤眼莲深度净化塘对尾水氮、磷的平均削减速率分别为(1 004. 01±471. 68) mg/(m2·d)和(38. 25±9. 56) mg/(m2·d),其中,第一、第二级净化塘对总氮的总削减速率分别高达(1 069. 99±276. 94) mg/(m2·d)、(1 374. 11±1 089. 69) mg/(m2·d),对总磷的削减速率分别高达(74. 93±15. 99) mg/(m2·d)、(30. 65±25. 01) mg/(m2·d).运行期间,深度净化塘去除尾水氮、磷总量累计分别为1100. 02 kg、40. 36 kg,其中凤眼莲通过同化作用共吸收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218. 52 kg、磷20. 22 kg,约占尾水氮、磷总削减量的19. 78%、50. 10%.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和深度净化塘出水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尾水由5. 322类降至3. 410类,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猪腹泻相关病毒的检测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当前河北地区猪腹泻主要相关病毒流行情况,对2016年4月—2017年2月收集的河北地区腹泻样品,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并对扩增获得的9株PEDV S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全年腹泻病发生率为9.70%,在春冬季节多发。其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3.89%,其在仔猪中检出率为19.28%,在育肥猪中检出率为17.24%。对PEDV S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目前河北省PEDV流行毒株分布在G2群中的2个进化分支,部分毒株发生多处独特氨基酸突变。本研究表明,2016年河北地区PEDV对仔猪的感染情况有所缓解,而对育肥猪感染率较高,PEDV流行毒株S蛋白进化分支和突变较多提示PEDV流行毒株毒力和抗原活性可能发生改变。
关键词: 猪病毒性腹泻 流行病学调查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5省市近10年国家审定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与其相应气候特性的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水稻的气象特征与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特征的相响应关系,收集了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及重庆5省市2005—2016年国审水稻品种信息以及5省市相近纬度(29.61°~33.5°)的9个地区相应的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这些地区的国审水稻品种类型的产量、品质特征以及各地区气候因子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稻主产的5省市的近10年国审稻米产量逐年增加,稻米品质从东(江苏)到西(四川)品质变差。其中江苏以粳型常规稻为主;安徽和湖北均以籼型两系及三系杂交稻为主;四川和重庆则以籼型三系杂交稻为主;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9个中稻的地区均能满足中稻生长季节的年度积温的条件,但是温度越高则对产量有负效应,种植时应避免过高温度,尤其是中国的东部(淮安),而年度的光照小时总数则对籽粒的外观和食味品质有显著的正效应,增加光照时间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品质,这个效应尤其对长江流域中稻地区的西部(重庆)有益,为中国中稻地区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检测面粉中曲酸的方法建立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定量检测面粉中非法添加的褐变抑制剂曲酸。选取市场上常见3种基本类型的面粉(高、中、低筋面粉),分别制备曲酸质量分数为0.0%、0.5%、1.0%、3.0%、5.0%、10.0%的面粉样品,并采集其在1 000~2 400 nm波段下的光谱数据。对比不同预处理下高筋面粉样品数据所建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模型效果,选取Savitzky-Golay一阶导数为最优预处理方法。采用区间偏最小二乘(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i PLS)法选取1 088.8~1 153.5 nm为最佳光谱区间。结果表明,基于最佳光谱区间所建PLS回归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基于全波段光谱数据所建模型。进一步,基于所选最优区间对中、低筋面粉和混合样品集分别建立PLS回归模型。高、中、低筋面粉及混合样品集基于最优区间的PLS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49~0.972,标准误差为0.581%~0.830%,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标准偏差的比值为4.171~4.830。结果表明,基于最优区间的近红外光谱方法对不同类型面粉中曲酸质量分数为1.0%~10.0%的样品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结合具有低检测限的化学检测方法,在对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中可提高检测效率。
关键词: 曲酸 面粉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区间偏最小二乘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硅藻土/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去除水中Cu~(2+)的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改性硅藻土(CDt)/纳米零价铁(NZVI)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的重金属Cu~(2+)进行去除研究。结果表明,CDt/NZVI能高效去除水中Cu~(2+),在CDt/NZVI投加量为0.075g、pH=5、Cu~(2+)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溶液体积为100mL时,Cu~(2+)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98.52%。CDt/NZVI对Cu~(2+)的去除机理包括吸附和还原,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为74.29mg/g;还原产物主要为Cu_2O和Cu~0。CDt/NZVI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循环3次后Cu~(2+)去除率仍能保持在65%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强定殖株中新的双组份系统的鉴定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能力,采用灌胃感染的方式,将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别感染小鼠。对粪便中的细菌以及盲肠内定殖的细菌进行分离、计数,发现牛源菌株C1的定殖能力最强,且定殖维持时间最长。对C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得到1对功能未知的双组份调节系统(TCS),N5512/N5520。PCR检测显示N5512/N5520存在于绝大多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98.5%),而在其他致病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检测到。本研究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抗性诱导 肠道定殖 双组份调节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果肉颜色桃原花青素积累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瑞光19号(白肉)、浙金3号(黄肉)、红肉大红袍(DBF-基因型,红肉)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果肉颜色的桃原花青素积累动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3种不同肉色的桃原花青素含量和积累趋势差异明显。白肉桃和黄肉桃中原花青素积累都伴随着果实成熟而降低;DBF-基因型红肉桃则恰好相反,含量随果实发育急剧升高,成熟时达到最高。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花青素还原酶(ANR)的酶活力及其编码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分别在3种肉色桃中与原花青素积累趋势一致;在白肉桃和黄肉桃中,LAR与原花青素的积累更为密切;而在红肉桃中,ANR与原花青素的积累更为密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通风猪舍高压喷雾降温系统的降温效率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在夏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的适用性,选择2栋发酵床育肥猪舍,对不同气象条件下猪舍内的温湿度和风速进行了测定,选择温湿度指数、热负荷指数和综合气候指数3种指标评估了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对猪舍内热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高压喷雾系统的降温效率在18.4%至89.2%之间,平均为59.1%;与无喷雾猪舍相比,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6.2℃,最高降低10.5℃,湿度增加23.9个百分点(平均湿度为72.2%);整个试验期间,喷雾猪舍平均温湿度指数(THI)为74.3(比无喷雾猪舍降低12.2),热应激减少23.7%,喷雾猪舍热负荷减少2 713,综合气候指数(CCI)平均降低4.8℃。高压喷雾降温系统可以有效缓解自然通风发酵床猪舍内生猪遭受的热应激。
关键词: 猪舍 高压喷雾降温系统 温度 相对湿度 温湿度指数 综合气候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县域冬小麦生物量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生产管理中及时掌握县域冬小麦长势的动态变化提供有效手段,以江苏省沭阳县为研究区,基于冬小麦生物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重构冬小麦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选用两景不同时相的HJ星影像数据,利用植被指数反演的LAI数据,对冬小麦生物量模型进行参数修订,并对县域冬小麦拔节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测冬小麦抽穗期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期生物量估测值和观测值范围分别为2 054.3~4 828.3和1 962.5~4 568.4kg·hm-2,平均值分别为3 148和3 045.5kg·hm-2,RMSE为214.8kg·hm-2,决定系数为0.919 1,表明冬小麦生物量模型模拟精度较好;(2)冬小麦抽穗期生物量较拔节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长势变化快的田块面积为20 108.7hm2,占总种植面积的23.4%。春季气候因素的转好以及肥水措施的实施对冬小麦营养与生殖共生阶段的生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说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反演信息与生长模型协同的冬小麦生物量估测方法能有效估测县域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