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i-ta、Pi-5、Pi-km和Pi-b基因在粳稻品种(系)中的分布及对穗颈瘟的抗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5、Pi-km、Pi-b的功能标记,对国内外238份粳稻品种(系)进行基因检测,结合穗颈瘟鉴定结果,明确4个抗性基因的区域分布特点,评估其对穗颈瘟的抗性效果。Pi-ta和Pi-b主要分布在东北、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品种(系)中,Pi-5和Pi-km在西南地区品种中的分布高于其他地区。238份粳稻品种(系)中含Pi-ta、Pi-5、Pi-km、Pi-b单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分别有33、30、29和38份;含2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共有66份,其中含Pi-ta/Pi-b的品种(系)最多,有28份;同时含3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有12份; 4个基因均不含有的品种(系)有30份。Pi-ta对穗颈瘟的抗性效果最好,感病率为0,病情指数为22. 73;其次是Pi-5和Pikm基因,病情指数分别为59. 17和70. 69; Pi-b对穗颈瘟的抗性效果最差,感病率为86. 84%,病情指数为83. 55。双基因组合对穗颈瘟的抗性效果依次为:Pi-ta/Pi-5>Pi-ta/Pi-km>Pi-ta/Pi-b>Pi-5/Pi-km; 3份同时含有Pi-ta、Pi-5、Pi-km 3基因的品种表现出最强的穗颈瘟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因子分析的水稻种植适宜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南京市全市35个近农田的气象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了水稻产量、品质和病虫害等影响因素,基于多因子分析筛选出水稻生长期≥10℃的有效积温、扬花至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为水稻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区划模型,使用"3S"技术制作专题图。结果表明:南京地区水稻抽穗至灌浆期的平均气温总体呈现振荡上升的趋势,热量和温度条件趋好;而日照时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将突显;各指标的空间分布总体上是中南部好于北部地区;制作出的南京地区水稻精细化的气候区划专题图,对水稻品种选择和布局调整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多因子分析法 适宜性气候区划 “3S”技术 南京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适宜尺度选择的冬小麦赤霉病遥感监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准确获取江淮麦区县域冬小麦赤霉病发生信息,选用中、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做多尺度信息融合研究.在筛选适宜冬小麦田块分布特征的空间尺度遥感影像基础上,通过分析冬小麦长势指标和赤霉病病情指数之间的互作关系,构建基于多农学参数的冬小麦赤霉病估测模型,并对县域冬小麦赤霉病空间变化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1)2m*2m、8m*8m和16m*16m三种空间尺度融合影像的均值相差不大,平均梯度和标准差存在明显差异.16m*16m融合影像的清晰度最好,信息量也多,比较适合研究区域冬小麦田块分布特征.(2)16m*16m融合影像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值明显高于2m*2m和8m*8m融合影像,说明16m*16m融合影像光谱信息量较丰富,有利于冬小麦的识别.(3)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是影响赤霉病发生的主要长势指标.基于主要长势指标构建冬小麦赤霉病估测模型,平方根误差(REMS)为10.5%,相对误差为14.6%.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县域冬小麦赤霉病空间变化的有效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丙硫菌唑悬浮剂的研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流点法对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进行筛选,并对增稠剂、防冻剂等进行优化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悬浮剂最优配方为40.0%97%丙硫菌唑原药、6.0%Bright@F30、0.5%500-LQ、0.1%黄原胶、3.0%乙二醇、0.2%SAG 1522,0.1%卡松,用去离子水补足100%。该配方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冷贮和热贮稳定性合格,黏度低可流动性好,无分层析水及膏化现象,悬浮率>95%,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剂的要求。
关键词: 流点法 丙硫菌唑 悬浮剂 配方 助剂 悬浮率 热贮析水率 产业化生产工艺 产品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冻干草莓果粉品质评价因子筛选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测定21个草莓品种冻干果粉的品质性状,基于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品种冻干草莓果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测定的21项品质指标中,仅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b*值的变异系数小于6%,其余指标变异系数均较大;各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对各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895%,基本反映了原指标的信息,主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品种为凤凰、梦、假章姬和紫金香玉,再进一步根据聚类结果,最终将草莓果粉21项品质指标简化为吸湿性、果糖含量、a*值、可溶性蛋白含量、VC含量、果胶含量、产出率和L*值8项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评价指标。本研究结果为草莓冻干果粉品质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抗蚜生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蚜虫作为农业害虫和植物病毒的传播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宿主免疫系统在抗蚜过程中的作用,从物理屏障、化感元素以及基因调控等方面阐述目前的抗蚜应答机理研究,提出了抗蚜研究应该整体地考虑植物-蚜虫互作动态体系,抗蚜基因的挖掘应该建立在有效性和持久性双重标准上,培育抗蚜新品种应考虑蚜虫效应因子与植物的基因间互作以及植物NBS-LRR抗病基因家族可能参与抗蚜免疫反应等观点,以期为揭示植物-蚜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在生产实践中绿色、生态的蚜虫防治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四十五) 灌云日光温室蒌蒿(芦蒿)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蒌蒿是江苏省灌云县的特色产业,当地已形成"基地+农户+经纪人+网点+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利用日光温室种植蒌蒿一年可采收2~3茬,效益是种植常规蔬菜的2倍。蒌蒿又名芦蒿、狭叶艾、水蒿等,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以地下根茎越冬,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极强;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食用,口感外脆里嫩,纤维感少,同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聚乙烯薄膜包装对红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适于采后红椒贮藏保鲜的包装方式。方法以"先红一号"红椒为试材,研究在常温((23±1)℃,80%~90%)条件下,5种不同厚度的聚乙烯薄膜包装(0.01,0.02,0.03,0.04,0.05 mm)对采后红椒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其余薄膜包装相比,0.01 mm厚的聚乙烯薄膜包装能显著延缓红椒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降低了质量损失率与腐烂率,维持组织较高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01 mm厚的聚乙烯薄膜包装可有效维持红椒的综合感官品质,与其薄膜袋内形成的低O2(4.15%~9.49%)及高CO2(3.40%~7.10%)体积分数的微环境密切相关。结论 0.01 mm厚的聚乙烯薄膜包装能更好维持采后红椒的贮藏品质,适宜用作采后红椒的包装贮运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