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分组互相关成像条件的微震逆时成像定位方法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面微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常常很低,微地震走时拾取困难,难以利用基于微震走时的方法进行震源定位,微震逆时成像作为有潜力的地面微震定位方法而成为研究热点.微震逆时成像的效果和效率与所使用的成像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不同信噪比微地震记录的逆时成像实验,在分析现有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成像条件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分组互相关成像条件,讨论了分组方式对成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组互相关成像兼顾了自相关和互相关成像的优势,避免了它们的缺点.通过采用合适的分组方式,可以在满足计算效率要求的情况下,获得空间分辨率很高的震源成像结果.分组互相关成像对低信噪比资料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地面微震定位方法.
关键词: 微地震定位 低信噪比资料 逆时成像 成像条件 分组互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内潮特征的观测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4年南海东沙岛西北部海域70余天的流速剖面高频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区正压潮、内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海区正压潮流以O_1,K_1,M_2,S_2为主;斜压潮流中,除四大分潮之外,MU_2与2Q_1分潮能量也较强;内潮的主轴方向基本沿东南-西北方向,近似与局地等深线垂直。全日内潮的锁相部分占全日内潮能量的17.5%,而半日内潮的锁相部分占半日内潮能量的30%;进一步研究发现半日内潮主要由第一模态主导,而全日内潮第二模态占比50%,约为其第一模态能量的两倍;内潮模态能量占比显示出显著的大小潮调制的半月周期。对比不同垂向模态计算方法发现,当流速观测深度有限时,利用全水深温盐资料计算观测范围内流速垂向模态是更为准确的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硫酸多糖PAE的结构和抗病毒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 2019 CSCD
摘要:目的对肠浒苔来源的硫酸多糖的结构和抗病毒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稀碱提取法,从肠浒苔中提取硫酸多糖,采用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以及气质联用色谱(GC-MS)方法对多糖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测定PAE对不同病毒的抑制率。结果从肠浒苔中分离得到多糖PAE,其分子量为13.98kDa,主要由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构成,糖链主要由(1→4)-Rhap,(1→3,4)-Rhap,(1→2,4)-Rhap,Xyl p(1→和(1→4)-Glcp组成,硫酸根主要位于(1→4)-Rhap的C-2或C-3位以及Xyl p(1→的C-4位上,PAE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特别是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抑制率较高。结论海洋多糖PAE是1种结构新颖的由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组成的硫酸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鲍鱼特征元素分析与主成分评价模型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找出不同产地鲍鱼(Haliotis Spp.Abalone)的区域性差异,并探究一种有效的鲍鱼产地的鉴别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对广东、福建、山东、辽宁4个主要养殖省份鲍鱼样品肌肉中的特征元素(Na、K、Mg、Ca、Fe、Zn、Cu、Ni、As、Al、Mn、Cr、S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鲍鱼样品的元素含量存在差异,Mn的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74%,Ni次之,为65%,其次是Se (60%),其余元素的变异系数均高于10%。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有效地从13个特征元素中提取了6个元素作为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87%;同时发现Ca、Se、Na、Fe、Mn、K、Ni这7种元素是不同产地鲍鱼的特征元素,并建立了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F=0.2777F_1+0.2652F_2+0.1295F_3+0.1066F_4+0.0656F_5+0.0541F_6。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利用特征元素对不同产地鲍鱼的产地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渐新统陵水组沉积特征及烃源岩发育模式
《海相油气地质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深层渐新统陵水组烃源岩的沉积成因机制和发育分布规律,成为制约现阶段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综合应用二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将陵水组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共识别出丘状、楔状前积、斜交前积、席状、下切充填、波状等典型地震相类型。依据地震沉积学理论进行了沉积相解释,识别出滨岸平原、浅海、半深海、海底扇、扇三角洲等5种沉积相类型,并分层序分析了受分隔性古隆起影响的滨浅海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地球化学资料,建立了滨岸平原含煤系烃源岩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的沉积发育模式:腐殖型含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陵水凹陷东侧松南低凸起和南侧陵南低凸起边缘的滨岸平原相带内,有机质来源为陆生高等植物;陆源海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体系与浅海相、半深海相的过渡带,有机质来源为陆生高等植物与水生生物的混合。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陵水凹陷 渐新世 陵水组 沉积相 烃源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变态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品系规模化繁育适宜的培育密度和投饵量,本研究以长牡蛎野生群体幼虫为对照组,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3、7和15个/mL)和不同初始投饵量(0.4、0.8和1.6×10~3cells·ind~(-1)·d~(-1))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的影响。研究显示,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培育密度3和7个/mL实验组,长牡蛎幼虫生长速率随投饵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并在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达到最大值。而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投饵量增加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 0.05)。且在培育密度15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存活率和附着率最低。但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的壳高始终高于野生群体幼虫。且除投饵量0.4×10~3cells·ind~(-1)·d~(-1)实验组外,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均高于野生群体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最适培育条件为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增加投饵量可促进长牡蛎幼虫生长,但过高的培育密度会与投饵量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幼虫生长,不利于幼虫存活和附着。与长牡蛎野生群体相比,壳黑选育品系幼虫能适应更高的培育密度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其幼虫的生长、存活及附着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
关键词: 长牡蛎 壳黑选育品系 幼虫 培育密度 投饵量 生长 存活 附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NO_3-HClO_4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粪肥中27种元素
《现代化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粪肥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采用HNO_3-HClO_4[V(HNO_3)∶V(HClO_4)=3∶1]体系消解样品,利用普通/ORS混合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粪肥中Li、Be、Al、Ti、V、Cr、Mn、Fe、Co、Ni、Cu、Zn、Ga、As、Se、Sr、Mo、Ag、Cd、Sn、Sb、Te、Ba、Tm、Tl、Pb、U等27种微量元素。经标准物质和加标样品检测验证表明,测定结果与推荐值(或加标值)基本相符,回收率为80. 2%~112. 5%,相对标准偏差RSD<10%。27种元素的检测限(LOD)为0. 1~48. 3 mg/kg。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开展粪肥中27种微量元素的同步检测。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八级杆碰撞/反应池系统(ORS) 粪肥 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东海水体Eh、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环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9~10月在东海海域38个站位取得的114个水体样品的氧化还原电位(Eh)和酸碱度(pH)现场测试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秋季Eh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秋季水体Eh值范围在337. 2~588. 3 m V,平均值为526. 57 m V,空间上呈现不连续分布特征,内陆架为高Eh区,口门外为低Eh区; pH介于7. 80~8. 24之间,平均为8. 04,呈现近岸低、离岸高、表层高、底层低的特点。针对实测Eh与Nernst理论值非耦合现象,认为非热力学平衡状态下海域高Eh值主要受控制于O2(aq)/H_2O电对浓度,其次受海水层化现象阻滞海-气交换影响,水体有机物矿化分解及Fe(Ⅲ)还原的相对贡献量增加。此外,Eh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物理过程是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pH与温度、盐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长江冲淡水输入、扩散及混合对近岸pH的影响最为显著。受浊度、叶绿素a浓度及Eh制约,现场浮游植物生产仅对表层pH变化产生作用。基于pH-T、S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扣除温盐效应,校正后口门外底层低pH的存在可能是水体层化与有机分解相互叠加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水季和丰水季长江口海域生源硫的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研究河口近岸海域DMS (二甲基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于2014年2月(枯水季)和7月(丰水季)对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海水中DMS及其前体物质DMSP (二甲巯基丙酸内盐)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测定了DMSPd (溶解态DMSP)的降解速率和DMS的生物生产与微生物消费速率,并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1)枯水季和丰水季c(DMS)、c(DMSPd)、c(DMSPp)(DMSPp为颗粒态DMSP)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 54±0. 28)(2. 04±1. 32)(6. 65±5. 07)和(3. 99±3. 70)(5. 57±4. 72)(14. 26±9. 17)nmol/L,长江口海域丰水季生源硫化物的浓度明显高于枯水季.(2)枯水季和丰水季c(DMSPd)与ρ(Chla)均呈弱相关,说明浮游植物在控制长江口海域DMSP的生产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3)枯水季和丰水季c(DMS)/ρ(Chla)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2. 62±3. 28)和(4. 60±7. 49) mmol/g,表明丰水季DMS的高产藻种(甲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高于枯水季.(4)枯水季表层海水中DMSPd的降解速率和DMS的生物生产速率分别介于(2. 84~30. 53)和(0. 52~2. 19) nmol/(L·d)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4. 55和1. 30 nmol/(L·d),表明DMS并不是DMSPd的主要降解产物.(5)枯水季和丰水季DMS的海-气通量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 36±0. 32)和(2. 17±2. 98)μmol/(m2·d),而且丰水季的硫排放量明显高于枯水季,这主要与夏季较高的c(DMS)有关.研究显示,长江口海域生源硫化物的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呈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河口近岸海域是海洋有机硫排放的重要区域.
关键词: DMS(二甲基硫) DMSP(二甲巯基丙酸内盐)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