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岛近岸金乌贼繁殖群体形态特征及遗传分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青岛近岸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繁殖群体结构及其结群历时长、产卵期内亲体规格递减的结群现象,运用形态学度量方法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青岛薛家岛近岸前、中、后3个不同洄游时期金乌贼繁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亲缘关系并量化差异水平。主要结果如下:形态学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0.067%,低于85%;判别分析(D_A)结果显示, 3个时期繁殖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介于66.7%~82.1%,两者的散点图结果一致,均显示3个群体未明显占据不相重叠的区域。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 3个时期繁殖群体的遗传距离D_A介于0.12~0.16,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0014~0.0064,利用Structure判断最佳理论组群为1,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综合分析认为,虽青岛近海不同洄游时期金乌贼繁殖群体的规格差异较大,但形态学参数差异较小,遗传距离较近且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_(st)<0.05),未呈现明显的群体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南部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形态指标的分析比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认识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各形态指标与胴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254尾微型群个体和3 183尾中型群个体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长(FL)和鳍宽(FW)等形态指标,通过线性、幂和指数等函数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不同种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各形态指标与胴长关系的最佳模型。建立了以胴长为自变量、各形态指标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个种群雌、雄个体各形态指标和胴长的最优拟合模型都以幂函数曲线模型为主。采用幂函数模型对2个种群各形态性状和胴长关系进行比较发现,中型群雌性与微型群雌性AL1、AL2、AL3、TL、FL与ML的关系式中幂指数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雌性与微型群雌性AL1、AL2、AL3、AL4、TL、FL、FW与ML的关系式中常数项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雄性与微型群雄性AL1、AL2、AL3、AL4、TL、FL、FW与ML的关系式中常数项差异显著(P<0.05)。各性状指标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明显,且雌性增加值大于雄性,中型群增加值大于微型群。鳍长与鳍宽的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群鳍长鳍宽比随鳍长的变化具有差异,且在雄性个体中差异更加明显。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个体的形态指标在种群间和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各性状指标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在种群间和性别间也存在差异,对于鸢乌贼的种群鉴别和生物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藻多糖CH1-1的可控降解及其寡糖的制备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 2019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绿藻多糖CH1-1的可控降解及其寡糖的制备。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三氟乙酸(TFA)或盐酸(HCl)对绿藻多糖CH1-1进行水解,通过薄层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了水解过程中不同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多糖降解产物的影响;通过控制酸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通过Bio-Gel P4凝胶色谱柱分离得到寡糖产物;采用质谱法对得到的寡糖产物进行分析。结果采用0.1和0.05mol·L~(-1) TFA或HCl,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多糖的分子量降低,其中0.1mol·L~(-1) TFA、80℃及0.1mol·L~(-1)HCl、80℃水解条件对多糖的降解作用较好;最终选取0.1mol·L~(-1) HCl、80℃、3h的水解条件对多糖进行降解制备寡糖,并采用Bio-Gel P4凝胶色谱柱对寡糖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电喷雾质谱分析表明,这些寡糖组分为聚合度为1~8的硫酸阿拉伯糖。结论建立了绿藻多糖CH1-1可控降解方法,制备得到新颖的海洋硫酸寡糖。
关键词: 绿藻多糖CH1-1 硫酸寡糖 可控降解 电喷雾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六级生物滤池运行效果分析
《环境工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虹鳟(O. mykiss)鱼苗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运行效率以及其不同部位主要功能进行比较。于2017年5—11月,测定了六级生物滤池的基本水质指标(TAN、NO_2~--N和NO_3~--N等),并计算了六级生物滤池对TAN、NO_2~--N和NO_3~--N的去除率。于养殖中期,测定了六级生物滤池不同部位(BF1~BF6)的硝化速率、亚硝氮氧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六级生物滤池对TAN、NO_2~--N和NO_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00%、44.00%和17.70%,其主要去除效果发生在BF1~BF3;六级生物滤池中BF1的硝化速率最高,与BF1较高的初始TAN浓度、充足的溶氧和最适pH有关;BF3的亚硝氮氧化速率最高,与BF3较高的初始NO_2~--N浓度有关;BF5的反硝化速率最高,与BF5较低的pH和较高NO_3~--N浓度有关。结果表明适当缩减生物滤池级数,并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加入反硝化反应器,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短排列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高精度成像关键技术
《地球物理学报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高频震源的海洋短排列、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方法,具有主频高、频带宽的特点,是海底浅层地质研究,特别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针对这种地震探测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电缆沉放深度、虚反射干扰严重且规律性差以及速度分析精度低带来的成像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基于虚反射走时识别与模拟计算的电缆沉放深度计算方法,获得了检波点的准确沉放深度,为虚反射的有效压制提供了保障;采用基于相似性原理的排列长度放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排列长度较短引起的速度谱能量团不聚焦的问题,提高了速度分析灵敏度,确保了地震资料成像处理精度.实际资料的最终成像处理结果表明,地震波组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高,速度结构合理,BSR特征清晰,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和研究提供了高品质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海深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试技术
《海洋地质前沿 》 2019 CSCD
摘要:海洋开发已经步入全海深时代,迫切需要获取全海深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由于海洋工程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深海,常规取样难度较大,并且会扰动原状土体,海底沉积物原位测试成为海底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介绍了静力触探测试、十字板剪切测试和全流动贯入测试等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的原位测试方法;归纳总结了影响原位测试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解析方法等;重点介绍了一种全海深海洋探索技术"深海着陆器";展望了全海深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试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估计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半滑舌鳎当前的群体遗传结构,探究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Ne)发展趋势及现状,实验通过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随机鉴定了800尾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选取297个遗传雌性半滑舌鳎样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获得了64 416个可用SNP标记,利用这些标记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各染色体上连锁不平衡分布;根据标记间不同物理间距进行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的估计,初步了解各历史世代下有效群体规模;通过选择0.1、0.2、0.5、1.0、2.0、5.0、10.0 Mb等7个不同染色体片段大小反映出半滑舌鳎群体遗传结构经过自然与人工共同选择的历史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半滑舌鳎有效群体大小随其连锁不平衡程度衰减而呈连续下降趋势,至2世代前其有效群体大小仅为29尾左右。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 连锁不平衡 有效群体大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联合深层地热甲烷水合物开采方法及可行性评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天然气水合物和地热资源具有储量丰富、清洁高效等优势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中国南海海域同时具有丰富的水合物资源和地热资源。由此,提出了联合深层地热资源开采浅部水合物的方法,通过向深层地热储层注入海水,海水在深层地热中吸收热量后循环至浅部水合物储层,结合降压法和注热法促使水合物分解。利用数值模拟对联合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对地层热物性、开采参数等储层敏感性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联合法能够有效地利用深层地热将海水加热,海水进入水合物层时的温度保持约为50℃,与注热法和降压法相比具有更高的产气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注入速度、井底压力、地层导热系数和地温梯度对联合法开采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注入速度和井底压力对前期的产气效果影响较大,而较大的地层导热系数有利于海水与地层的换热;地温梯度小于0.025m/℃时,联合方法的换热性能极大减弱,甲烷累计产气量大幅度降低,联合方法的商业价值降低,可行性减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2016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甲藻群落与阿米巴藻感染的周年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5年2月—2016年1月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10个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了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的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共检出浮游甲藻类38种,膝沟藻目处于绝对优势,优势种全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各季节间浮游甲藻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月间浮游甲藻丰度差异显著(P<0.05);全年丰度在9.06×10~3—6.10×10~6cells/L之间,其中4月份甲藻丰度最高,2月的丰度最低,全年的平均丰度为6.62×10~5cells/L。调查海域阿米巴藻宿主甲藻种类繁多,14种浮游甲藻被寄生感染,感染率范围为0.006%—5.13%;该海域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感染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秋两季宿主种类较多,感染率也明显高于春、冬两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和硬头鳟早期幼鱼渗透生理及能量平衡的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0、5、10、15、20、25和30这7个盐度下比较研究了初始体重分别为(3.55±0.03)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3.57±0.07)g溯河型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渗透压生理及能量平衡。40天的研究显示:(1)随盐度的升高虹鳟和硬头鳟的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均升高,且S30组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S15、S20、S25和S30组,虹鳟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2)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Na+-K+-ATP酶(NKA)和Ca~(2+)-Mg~(2+)-ATP酶(CMA)活性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的NKA和CMA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3)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TP含量最高;在S10、S15、S20和S25组,硬头鳟ATP均显著高于虹鳟(P<0.05)。(4)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MP/ATP和ADP/ATP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AMP/ATP和ADP/ATP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研究结果表明,3.6g左右硬头鳟渗透调节能力强于虹鳟,经过逐渐驯化它们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0和5。
关键词: 虹鳟 硬头鳟 盐度 渗透压 血清离子 ATP酶 能量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