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水处理系统中作用与管理的研究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含氮废物高效处理,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具有独特优势。文章评述了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该技术对水中有害氮素的转化处理机制,探讨了氮转化过程中不同培养条件对生物絮团菌群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生物絮团技术的调控和管理方式。最后,分析了当前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其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中层拖网捕捞参数对CPUE变动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中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48. 1亚区和48. 2亚区内2010—2014年南极磷虾拖网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各拖网捕捞参数(因子)对南极磷虾汛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4年我国南极磷虾作业渔场主要位于南极半岛等岛屿的周边海域,CPUE值月变化明显,2—5月为捕捞高峰期。CPUE最高值为2014年,最低值为2012年,年平均CPUE呈略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除6月外,标准化CPUE均大于名义CPUE;且最大值出现在4月或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GAM分析表明各捕捞参数对CPUE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拖网速度、网口高度、网口水平扩张、拖曳水深、曳纲长度;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2. 8%、14. 5%、12. 7%、6. 0%、1. 6%,所有因子对CPUE的总体偏差解释率为57. 6%。研究认为,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中最适拖网速度范围2. 6~3. 1 kn;最适网口高度范围22~30 m;最适网口水平扩张范围20~25 m;最适曳纲长度范围100~200 m;最适拖曳水深范围0~40 m。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捕捞因子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广义可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应激反应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密度是影响养殖水体水质和鱼类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循环水养殖试验和硝酸盐氮急性处理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养殖密度(12.5~20.0 kg/m~3)和不同硝酸盐氮质量浓度(1.0、25.0、100.0和150.0 mg/L)对养殖水体水质、红鳍东方鲀生长性能、应激反应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养殖水体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无显著性影响,但较高密度会导致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显著升高,最高升至24.5 mg/L.在较高养殖密度条件下,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终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和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弱,但其脂质过氧化(丙二醛)和应激反应(葡萄糖、乳酸和皮质醇)较强.此外,在硝酸盐氮急性处理试验中,红鳍东方鲀未出现死亡.当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100.0和150.0 mg/L时,红鳍东方鲀抗氧化能力较弱,而应激反应较强.综上,当养殖密度为16.5 kg/m~3时,红鳍东方鲀的生长和抗氧化状态较好,且应激压力较小,这表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养殖水体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升高不是引起鱼类生长抑制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养殖密度 循环水养殖系统 硝酸盐氮 抗氧化状态 应激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冻结方式对大菱鲆鱼片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鲜活大菱鲆为原料,研究了5种冻结方式处理对大菱鲆鱼片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对5种冻结方式(-20℃冰箱冻结、-20℃平板速冻、-30℃冰箱冻结、-30℃平板速冻、-90℃液氮速冻)处理的大菱鲆鱼片在-18℃冷库冻藏15周内的理化指标、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冻结方式处理的大菱鲆鱼片持水力、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活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及质构特性均呈下降趋势;白度值、TBA值呈上升的趋势;p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微观组织结构不同程度劣化。经-90℃液氮速冻和平板速冻处理的大菱鲆鱼片品质劣化趋势显著低于或迟缓于冰箱冻结组,低温速冻在大菱鲆品质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近江牡蛎多糖多肽联产的酶解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多糖多肽联产的酶解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酶解时间、酶配比、料液比对水解度、多肽含量、酸性糖含量以及总糖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试验建立数学模型,以多肽含量、酸性糖含量和总糖含量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酶解法联产制备近江牡蛎多糖多肽的最佳工艺为时间2.0 h,添加配比为3∶1的alcalase和胰蛋白酶(总质量分数为0.8%),料液比1∶3.6 g/mL.此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得到近江牡蛎酶解液中多肽含量(251.70±5.73) mg·50 g-1,酸性糖含量(8.17±0.29) mg·50 g-1,总糖含量(380.66±15.14) mg·50 g-1.并按此工艺酶解近江牡蛎全脏器匀浆,得粗多糖21.29%±0.77%,含85.18%±1.00%总糖,20.02%±0.38%酸性糖以及10.84%±0.12%多肽;粗多肽得率为31.41%±0.47%,含84.03%±0.85%多肽,0.11%±0.01%酸性糖以及5.68%±0.15%总糖.与回归方程预测值相近,说明近江牡蛎多糖多肽联产工艺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种染色方法对组织切片中虾肝肠胞虫染色效果的比较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理检测是一种诊断病原及观察机体组织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特殊染色是在病变组织中寻找病原体的前提手段,良好的染色有助于将病原体与组织区别,从而增加病原在组织切片中的检出率。为筛选出一种适用于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病理切片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Masson染色法、爱显蓝-雪夫(AB-PAS)染色法、甲苯胺蓝(TB)染色法、伟郝夫范吉森(EVG)染色法、劳克坚牢蓝(LFB)染色法、天狼猩红(Sirius red)染色和普鲁士蓝(PB)等8种染色方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感染了虾肝肠胞虫的肝胰腺进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并结合对EHP检出率的统计分析,比较了这些染色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HE染色法、AB-PAS染色法、TB染色法、EVG染色法、天狼猩红Sirius red染色法和PB染色法对孢子的染色效果较差,与背景颜色对比不明显,单个视野检出率较低; LFB染色法虽然使孢子易被识别,但是有孢子丢失现象,且组织染色效果差;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孢子呈现品红色,与组织颜色对比鲜明,孢子颗粒清晰可见,对组织细胞结构染色效果较好,且检出率也最高。综合分析染色效果及检出率,Masson染色法是一种非常适用于组织内的虾肝肠胞虫孢子染色的方法,本研究为微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基础手段。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凡纳滨对虾 Masson染色 组织病理 肝胰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典型湿地环境沉积物及鱼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生态毒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广东典型湿地环境表层沉积物及鱼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分别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4月采集沉积物及鱼类样品,分析其中16种US EPA优控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和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典型湿地环境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范围为139.4~1 134.3 ng·g~(-1)干重,鱼类肌肉中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11.1~33.9 ng·g~(-1)湿重。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与不同环数的多环芳烃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源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为石油排放及燃烧来源的混合。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需引起重视;通过食用鱼类造成的致癌风险为2.25×10~(-6)~4.23×10~(-6),略高于美国环保局(US 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10~(-6)),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对于成年人来说,研究区域鱼类肌肉中多环芳烃产生致癌风险允许的最大日食用量(CR_(lim))范围为124.5~234.6 g·d~(-1),尽管食用这几种鱼的致癌风险不大,居民摄入时仍应加以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突变对黄条鰤幼鱼渗透调节功能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度突变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渗透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5、29(对照)、15、10、5、0共6个盐度组,分别将体质量为80~120 g的黄条鰤幼鱼放入不同盐度下进行120 h的盐度突变试验,分别在试验的6、12、24、48、72、96、120 h对黄条鰤幼鱼鳃丝中Na~+/K~+-ATP酶活力,尿、血浆、血清中Na~+、K~+、Cl~-含量,以及尿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并观察了盐度急性处理对黄条鰤幼鱼存活和渗透相关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0条件下,黄条鰤在25 min时出现部分死亡, 50 min时全部死亡,其他各盐度组未出现死亡;盐度5、10、15试验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黄条鰤鳃丝Na~+/K~+-ATP酶活力逐渐降低,总体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35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鳃丝Na~+/K~+-ATP酶活力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 96 h后保持稳定且与4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力在72 h或96 h后根据盐度的不同呈现"U"形分布;从尿、血浆、血清中Na~+、K~+、Cl~-浓度变化看,盐度5、10、15组,在6~72 h内各离子浓度持续降低,整体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96 h达到最低值后保持稳定,盐度35组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各离子浓度均上升,在120 h达到峰值;从渗透压的变化看,盐度5、10和15组中尿和血浆渗透压随盐度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0.05),而盐度35组尿和血浆渗透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渗透压在72 h后开始趋于稳定,在各处理时间点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即在低盐度(5、10、15)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鳃丝Na~+/K~+-ATP酶活力,尿、血浆、血清中Na~+、K~+、Cl~-浓度,以及尿和血浆的渗透压均持续下降,上述大部分测定指标均在96 h后趋于稳定,而在高盐度(35)下各项指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盐度5处理组的幼鱼鳃丝根部弯曲、小片粘连表面褶皱增多,皮肤分泌大量黏液物质,肾脏表皮露出大量颗粒状物质,而盐度35处理组损伤较轻。研究表明,黄条鰤幼鱼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通过改变体液中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来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盐度的变化。
关键词: 黄条鰤 盐度突变 Na~+/K~+-ATP酶 离子浓度 渗透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特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筛选高效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以降低氮素污染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危害,为加强人工湿地氮素净化功能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不同运行阶段采集样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定向筛选,选择一株高效硝化细菌和一株高效反硝化细菌,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分别研究对应菌株的硝化特性或反硝化特性.[结果]通过个体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硝化菌株ZX2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反硝化菌株ZF7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pH为7.0,温度为30℃,亚硝酸钠浓度为0.8 g/L的条件下硝化菌株ZX2的硝化能力最强,OD600可达0.80以上,硝化速率达68.4 mg/(L·d).在pH为7.0,温度为35℃,接种量为6%的条件下反硝化菌株ZF7的反硝化能力最强,OD600可达1.00以上,脱氮率达94.5%.[结论]筛选得到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具有很好的氮素净化效果,可为下一步强化人工湿地氮素净化功能提供备用菌株.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氮素污染 含氮废水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竹炭对红罗非鱼幼鱼肌肉脂肪酸组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竹炭对红罗非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7.07±0.01) g的健康红罗非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进行网箱养殖实验,每组3个重复,饲养60 d。饲料中竹炭添加量依次为0%、0.5%、1%、2%、4%。结果显示,0.5%、1%竹炭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总蛋白(TP)活性在1%组显著升高;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血清总胆固醇(TC)实验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随着竹炭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1%竹炭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肌肉粗蛋白含量1%、2%和4%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1%与4%的组中粗脂肪和肌肉灰分含量显著增加。饲料添加竹炭能提高鱼体肌肉中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但只有4%组的总不饱和脂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但是只有1%组的MDH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饲料添加适当浓度的竹炭能提高鱼肉中粗脂肪、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以及LPL基因和MDH基因的表达,这将为提高红罗非鱼肉质提供新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