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鲤(Cyprinus carpio)仔鱼耳石锶(Sr)标记及其时滞特征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确认鱼类早期个体规模化耳石锶(Sr)标记的可行性及其时滞特征为目的,选择鲤(Cyprinuscarpio)仔鱼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2d的活体浸泡标记研究。结果显示,该浸泡标记过程对鲤存活、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Sr/Ca比值(3.0左右)趋于稳定,标记组却均出现了明显的标记峰值(远>3.0);面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标记组鲤耳石上均呈现出一圈明显、清晰可见的红色"高Sr标记环"。此外,对比对照组和标记组微化学结果发现,"高Sr标记环"在恢复续养250d后的鲤耳石仍然可见,说明Sr标记可长期存在。观察鲤仔鱼耳石微结构,发现Sr在耳石上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首次得出在开始浸泡后的第3天,耳石上才开始出现Sr标记,在浸泡结束后的第6天,耳石Sr标记区才会完全消失的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出,外源Sr标记的方法在鲤仔鱼种群大规模增殖放流标记和评价中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 鲤 耳石 锶标记 增殖放流 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sPLA_2-Ⅲ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和表达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脂酶A_2在磷脂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了探究sPLA_2-Ⅲ在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中的生物学功能,实验使用BLAST同源搜索和线性分析在鲤(Cyprinus carpio)基因组中挖掘得到5个sPLA_2-Ⅲ基因,分别位于5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Ccpla2g3a1、Ccpla2g3a2、Ccpla2g3b、Ccpla2g3c1和Ccpla2g3c2。基因结构和序列分析显示Ccpla2g3as含有7个外显子,Ccpla2g3b和Ccpla2g3cs则均含有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530、525、461、752和753个氨基酸,均含有PLA_2_bee_venom_like region和sPLA_2-Ⅲ特征序列。线性分析显示, Ccpla2g3a1和Ccpla2g3a2, Ccpla2g3c1和Ccpla2g3c2来自鲤特异的染色体加倍事件。从2R (Two rounds of genome duplication)鱼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到3R(Fish-specific genome duplication, FSGD)鱼斑马鱼(Danio rerio)等,雀鳝的pla2g3a(b)加倍为3R鱼的pla2g3a和pla2g3b, pla2g3c因在3R鱼的一个连锁群上丢失,故3R鱼中只保留一个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已有鱼类Pla2g3a、Pla2g3b和Pla2g3c垂直同源蛋白之间相似性分别为48.8%—93.2%、37.6%—74.3%和49.6%—97.6%,鲤和斑马鱼的垂直同源基因之间相似性最高。系统发育结果显示,鱼类及其祖先雀鳝的Pla2g3c以100%的置信值归在一支,雀鳝Pla2g3a(b)与除了鲤科鱼类(鲤和斑马鱼) Pla2g3b外的Pla2g3a和Pla2g3b以96%置信值在一支,鲤和斑马鱼Pla2g3b单独形成一支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该基因变异较大。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cpla2g3as在整个鲤早期发育阶段表达量均较低,在成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1);Ccpla2g3b在鲤受精后0.5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之后各取样点(P<0.05),在成鱼卵巢中表达量最高(P<0.01);Ccpla2g3cs在120h表达量达到最高,在成鱼脑中表达量最高(P<0.01)。实验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鲤sPLA_2-Ⅲ亚家族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和表达特征。
关键词: 鲤 分泌型磷脂酶A_2-Ⅲ 基因结构 系统发育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和重摄食对鲤鱼脂蛋白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正常摄食、饥饿(14 d)和重摄食(3 d)状态下鲤鱼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脂肪酶及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lipase,LPL)的活性。结果显示:与正常摄食相比,饥饿鲤鱼肌肉、脂肪和心脏中脂肪酶比活力显著下降(P<0.05),但脂肪和心脏中LP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除脂肪中LPL外,重摄食3d的鲤鱼各组织和器官中脂肪酶和LPL比活力比正常摄食和饥饿鲤鱼均显著升高(P<0.05),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南海2号混养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池塘水质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1000 m2斑节对虾南海2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2号-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南海2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105d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TN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83~18.65μg/L和5.34~16.24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2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南海2号对虾 黄鳍鲷 褐篮子鱼 混合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Ⅰ基因的龟鳖目动物鉴定与分类进化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COⅠ基因条形码技术在龟鳖目物种分类与鉴定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应用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龟鳖目动物9科26属45种共205个样品的634 bp 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COⅠ基因在龟鳖目动物中存在少量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共计12种20个位点,物种占比34.28%;平均碱基含量(A+T)为55.42%,显著高于(G+C)的44.58%.通过Kimura's 2-parameter计算45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3 98,平均为0.003 2;种间遗传距离为0.022 3~0.334 9,平均为0.1 63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51.16倍;有3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 02,其中1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45个物种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22 3.同科内不同属间及同目内不同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46 7、0.212 7,显示物种间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上升而逐步扩大.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显示,不同个体依据亲缘关系程度不同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没有出现物种交叉分布,能准确反映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COⅠ基因鉴定龟鳖目物种具有可行性,但科内属间及以上分类阶元进化节点自展率不高,无法通过COⅠ基因明确其进化关系,须结合其他DNA指标加以确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溶解氧时空变化及菌群响应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从不同角度(密度、区域、溶氧、季节)分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和水温对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群丰富度在9月份最高,在10月份最低.在昼夜变化中,溶解氧最低时的菌群丰富度整体上高于溶解氧最高时.在不同区域中,粪便收集区的菌群丰富度高于养殖区.在7-11月份的季节变化中,变形菌、放线菌、拟杆菌和蓝细菌的相对丰度占据前四位;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黄杆菌和聚球菌为优势物种;几乎每种细菌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月份差异.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与溶解氧和水温皆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聚球菌、蓝细菌、CL-500_marine_group和Alpinimonas皆与水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分枝杆菌、MNG7与溶解氧极显著相关.此外,不同菌群之间也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养殖区域、溶氧浓度和季节变化都会影响水体菌群丰富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子小瓜虫感染后草鱼TLR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动态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草鱼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基因在防御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感染过程中的免疫作用,为有效防控鱼类多子小瓜虫感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多子小瓜虫感染草鱼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感染后6 h、12 h、1 d、2 d、3 d、5 d和7 d)草鱼部分TLRs基因(TLR1、TLR2、TLR4、TLR9、TLR20和TLR21)、接头蛋白基因(MyD88和TRIF)、信号转导分子(IRAK4和IRAK1)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FN)在其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草鱼感染多子小瓜虫后,TLR1、TLR2、TLR9、TLR20和TLR21基因在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主要呈上调趋势,TLR4基因在皮肤中主要呈上调表达,在脾脏中则主要呈下调表达;TLR信号通路接头蛋白基因MyD88和TRIF的表达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其中,MyD88基因的表达在感染后第1~3 d均呈显著上调趋势(P<0.05,下同),而TRIF基因的表达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点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IRAK4和IRAK1在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也主要呈上调趋势,但在脾脏中IRAK4在感染后第1 d和IRAK1在感染后第6 h的表达呈显著下调趋势;IL-1β和TNF-α在绝大多数时间点均显著上调,但IFN的表达基本没有变化.[结论]草鱼TLR信号通路中的部分TLRs基因(TL1、TLR2、TLR4、TLR9、TLR20和TLR21)、接头蛋白基因(MyD88)、信号转导分子(IRAK4和IRAK1)及下游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均参与防御多子小瓜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在感染早期和中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草鱼 多子小瓜虫 Toll样受体(TLR) 信号通路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轻微加工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鉴定及碳源代谢动力学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轻微加工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及其碳源代谢效应差异性,采用MIDI和测序法对优势腐败菌进行鉴定,采用BIOLOG系统对其碳源的代谢能力及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为地衣芽孢杆菌(S1)及枯草芽孢杆菌(S2).两者碳源代谢能力差异性不显著(P>0.05);两者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脂肪酸/酯类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糖类代谢能力均最强,其次是羧酸类,S1氨基酸强于脂肪酸/酯类,而S2氨基酸弱于脂肪酸/酯类.S1 4种碳源代谢能力均弱于S2,且脂肪酸/酯类与氨基酸类代谢能力差异性显著(P<0.05);两者碳源代谢动力学存在差异,S1糖类最大比生长速率(除D-海藻糖、蔗糖、D-果糖)和延滞期(除D-海藻糖,蔗糖)均较低,S2羧酸延滞期和最大比生长速率(除L-苹果酸)较高,氨基酸的延滞期(除L-天冬氨酸)和最大比生长速率大于S1,脂肪酸/酯类的延滞期(除吐温40)和最大比生长速率大于S1.本研究通过对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鉴定及碳源代谢效应分析,为优化对虾产品配方,抑制优势腐败菌生长和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生境履历重建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Coiliamystus)耳石Sr和Ca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Sr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Sr/Ca比值存在Sr/Ca<3、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