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色地膜覆盖对胡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胡麻的增产作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探讨黑色地膜覆盖在胡麻田杂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为胡麻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黑色地膜覆盖对胡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胡麻的增产作用。[结果]黑色地膜覆盖对胡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显著,胡麻出苗后30 d的总体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8.57%和93.32%,60 d的总体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7.14%和89.00%。黑色地膜覆盖胡麻的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蒴果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白色地膜覆盖。[结论]黑色地膜覆盖是有效防除胡麻田杂草的物理防除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给大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农田土壤温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全膜穴播>垄作沟灌>平作条播,全膜穴播处理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平作条播。拔节后,土壤温度表现为垄作沟灌处理土壤温度高于同层全膜覆土穴播和平作条播处理,大麦垄作沟灌栽培可以增加表层0 cm和5 cm处的土壤温度;全膜穴播栽培可以增加清晨5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并且降低土层5 cm以下温度变化。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DREB1A/Bar双价基因马铃薯的耐旱性及除草剂抗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获得DREB1A/Bar双价转基因马铃薯的基础上,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耐旱性和除草剂抗性分析。耐旱性分析显示,在正常浇水条件下,对照和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生长状态良好且大致相同,各株系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SOD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控水10d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叶片明显萎蔫卷曲,而转基因植株仍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转基因株系的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株系(P<0.05),而SOD酶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P<0.05)。控水18d时,大部分对照植株死亡,死亡率为74.33%;转基因植株只有极少数植株死亡,DR2和DR5的死亡率分别为20.43%和5.65%。用0.3%的市售草铵膦喷施各株系,10d后,对照植株全部枯死,转基因株系的个别叶片干枯,绝大多数叶片及所有茎秆生长状态良好。以上分析表明,DREB1A和Bar基因的导入,明显增强了转基因马铃薯对干旱和除草剂的抗性。
关键词: 转基因马铃薯 DREB1A Bar 抗旱性 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近年来育成冬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挖掘甘肃省冬小麦种质资源潜力,对甘肃省近10年来审定的70个冬小麦品种的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29%;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27%;株高、穗下节长、千粒重、穗长的变异系数为10.00%~15.00%,遗传变异幅度较为平缓。穗下节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2.30),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1.77)。8个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0个冬小麦品种在欧式遗传距离D=17处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可作为增产材料供育种选择,第Ⅱ类群可作为抗倒材料供育种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抗病冬小麦新品种—陇紫麦1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紫麦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针对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于2001年以漯珍1号为母本、陇鉴127为父本配制组合,用陇鉴127为父本连续回交两代后,通过系谱法和异地抗病性鉴定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4012)。1特征特性该品种强冬性,中熟,生育期275 d,比亲本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种群分化及传播扩散情况,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甘肃9个不同苹果蠹蛾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应用POPGENE 1.32和NTSYSpc 2.1软件分析表明:9对引物共检测到21个多样性位点,多态性百分比为95.45%;9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为1.954 5,有效等位基因为1.741 3,Nei氏指数为0.411 3,Shannon指数为0.592 7±0.147 2;遗传相似度在0.325 8~0.817 0范围内。UPGMA聚类分析表明甘州、金塔种群聚为一支,与肃州种群合为一支;临泽种群与总寨种群聚为一支;七里河与敦煌种群聚为一支;高台与民勤种群聚为一支,各分支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分别为0.795 0、0.531 4、0.857 9、0.598 0。Mantel检测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甘肃苹果蠹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较少,在甘肃省的传播以人为被动传播扩散为主。
关键词: 苹果蠹蛾 地理种群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UPGMA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对马铃薯耗水规律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15
摘要:为探讨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对马铃薯耗水规律的影响,连续2 a测定了马铃薯0~300 cm处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年际变化、产量及耗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PM)明显改善了马铃薯开花前0~300 cm土壤的水分条件,且与裸地(CK)处理相比,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都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和2013年PM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提高了20.64%和32.6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7.29%和47.37%,但处理间土壤耗水量无显著差异。因此,全膜双垄沟播是通过覆盖降低棵间蒸发来调控马铃薯的耗水过程,进而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硬枝扦插霉变病原菌鉴定及药剂毒力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引起枸杞育苗过程中插穗霉变的病原菌的种类,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霉变的主要致病菌为粉红聚端孢霉、链格孢和黑根霉,其分离频率分别为14.14%、26.26%和58.59%,回接霉变率均为100%,萌芽率分别为25%、5%和50%。40%氟硅唑EC 4个浓度对黑根霉的抑菌率差异极显著,6000倍和8000倍对链格孢的抑菌率达100%;25%苯醚甲环唑1000倍对黑根霉、链格孢和粉红聚端孢霉的抑菌率分别为83.19%,82.35%,80.09%。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降低枸杞育苗过程中插穗的霉变率,提高插穗的成苗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