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菊芋菊糖的提取、聚合度分布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菊芋为原料,比较热水浸提、酶法、超声和微波辅助热水浸提4种提取方法对菊芋菊糖的提取率、聚合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管对提取液中菊糖聚合度分布进行分析,通过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试验来研究菊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菊芋菊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质量体积比1 g∶20 m L,微波功率800 W,间歇式辅助处理6 min,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20 min,菊糖得率为15.35%。酶法辅助提取对菊糖聚合度基本没有影响,超声和微波辅助造成菊糖平均聚合度下降,其中聚合度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高产农田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少免耕、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0~5、5~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还有利于提高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但保护性耕作对20~30 cm土层土壤碳库特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显示,短期内少免耕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及改善土壤有机碳活度来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稻麦两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蛋白H3S10及H3S28磷酸化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进一步明确小鼠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3的磷酸化模式及其对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调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不同减数分裂阶段小鼠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3S10/H3S28的磷酸化状态进行了检测,在利用Aurora激酶广谱抑制剂ZM447439处理并检测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了处理后卵母细胞H3S10/H3S28磷酸化状态、染色体排列形态及Aurora激酶自身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组蛋白H3S10/H3S28持续磷酸化;ZM447439处理浓度依赖性地损害了卵母细胞的成熟能力,并相应导致H3S10/H3S28磷酸化减弱直至消失、染色体排列异常及Aurora激酶A/B/C自身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论]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组蛋白H3S10/H3S28呈磷酸化状态,ZM447439处理引起组蛋白磷酸化减弱和染色体排列异常及Aurora激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并导致了卵母细胞成熟能力损害。
关键词: 卵母细胞 组蛋白磷酸化 H3S10 H3S28 Aurora激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机械化播栽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超级稻南粳44为材料,于2011年和2012年在麦秸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条件下对机械直播、机械栽插、常规手栽3种水稻播栽方式的稻田CH4和N2O排放量和水稻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稻季CH4和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中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稻季总排放量的76.49%~91.13%,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N2O累积排放量占稻季总排放量的33.56%~49.41%。麦秸还田显著提高稻季CH4总排放量(P<0.05)、降低N2O总排放量(P>0.05),机械栽插的稻季CH4总排放量较常规手栽略减3.25%~9.50%(P>0.05),机械直播显著低于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P<0.05):2011年,麦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较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稻季CH4分别减排15.69%和18.43%,麦秸还田条件下分别减排14.54%和22.66%;2012年,麦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较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稻季CH4分别减排26.63%和32.12%,麦秸还田条件下分别减排30.51%和36.75%。机械直播较常规手栽显著增加稻季N2O总排放量0.16~0.97 kg/hm2(P<0.05),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的差异不大(P>0.05)。机械直播的产量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手栽(P<0.05),减产8.43%~10.79%,机械栽插较常规手栽产量降低1.27%~3.49%(P>0.05)。稻季的全球增温潜势主要由排放CH4产生,麦秸还田显著提高全球增温潜势(P<0.05),机械直播的全球增温潜势显著小于机械栽插和常规手栽(P<0.05)。麦秸还田条件下,2011年和2012年机械直播的"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较常规手栽分别减少12.02%和28.71%(P<0.05)。上述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区采用机械直播有利于减少稻季CH4排放,麦秸还田条件下机械直播替代常规手栽能减少稻田排放CH4和N2O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
关键词: 机械化 温室效应 移栽 直播 CH4和N2O排放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粪污处理模式下规模养猪场农牧结合规模配置研究Ⅰ.固液分离-液体厌氧发酵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粪污处理模式下畜禽粪便的养分损失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其后续地农田利用。固液分离-液体厌氧发酵模式是当前我国畜禽粪污处理的主要模式之一。研究粪污固液分离-液体厌氧发酵处理模式下规模养猪场农牧结合适宜规模配置对于减少畜禽粪便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猪群体结构比例、废弃物产生量及氮磷含量、废弃物处理利用过程中养分损失率以及作物氮磷钾需求量等资料,以存栏万头猪场为例,采用分步逐级计算的方法估算了典型粪便处理模式——固液分离-液体厌氧发酵下,规模养猪场废弃物完全消纳的不同种植模式农田匹配面积,并研究了基于作物养分需求的不同种植模式农田畜禽粪便承载量。结果表明:固液分离-液体厌氧发酵粪便处理模式,以沼液安全消纳为目标,万头猪场需要配置的最少农田面积分别为粮油作物地12.4~13.7 hm2,或茄果类蔬菜地14.2~17.9 hm2,或果树苗木地16.4~51.3 hm2。以有机肥和沼液全部在农田安全消纳为目标,万头猪场需要配置的最少农田面积分别为粮油作物地299.3~312.9 hm2,或茄果类蔬菜地145.1~179.0 hm2,或果树苗木地553.1~1 343.8 hm2。因此,规模养猪场应根据猪养殖数量及其周边农田面积,选择适宜的有机肥利用方式及种植作物类型,因地制宜,合理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步法SYBR Green实时定量RT-PCR检测坦布苏病毒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快速检测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的一步法SYBR Green实时定量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TMUV NS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体外转录的NS2A基因作为标准品,采用一步法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TMUV。结果显示该方法标准曲线的决定系数为0.997,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为1μl 10拷贝,是常规RT-PCR方法的100倍;并且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30%和0.88%~1.3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该方法对于TMUV人工感染鸭泄殖腔棉拭子的检测阳性率为100%,而常规RT-PCR检测的阳性率只有71%。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一步法实时定量RT-PCR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特异性好,可以用于TMUV的临床检测。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实时定量RT-PCR NS2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卷叶病毒复制相关蛋白部分基因克隆及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薯卷叶病毒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其变异,从江苏省徐州市表现卷叶、黄化等症状的甘薯上获得5个分离物(SPLCV1-1、SPLCV2-2、SPLCV3-1、SPLCV3-2、SPLCV4-1),利用PCR方法扩增克隆了这5个分离物的AC1部分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到的5个分离物基因序列均为452个碱基,核苷酸序列一致率较高,为91.8%~99.8%,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94.0%~100.0%,且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集中在143~166位点。在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SPLCV分离物分为2个组,其中组Ⅰ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美国及中国的部分分离物,本研究所得到的4个分离物也位于该组中,其中SPLCV2-2、SPLCV3-1和本研究室2012年得到的江苏省邳州港上分离物SPLCV5-1聚为一簇;组Ⅱ分离物均为中国分离物,且本研究得到的分离物SPLCV3-2也位于该组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纹枯病菌中的dsRNA及其与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集自我国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的21株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的dsRNA进行了检测,研究了dsRNA条带与菌株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对小麦的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16个菌株中检测到dsRNA条带,dsRNA的大小和数量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这21个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目前暂未发现小麦纹枯病菌中dsRNA的类型和数量与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致病力等性状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是致病力较弱的菌株中dsRNA条带的多样性更丰富。本研究为今后发掘小麦纹枯病菌中的低毒真菌病毒作了初步的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灰飞虱的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灰飞虱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和病毒传播介体,为给相关研究提供足够的活体材料,建立了一种室内灰飞虱规模化饲养的方法,笔者经一系列生物学试验,对温度、光强、饲养密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产卵和换苗时间进行了规定。试验表明饲养温度24~28℃,光照强度5000~7000 lx,不同龄期虫的饲养密度分别为300~400头/杯(若虫)、200~300头/杯(3~4龄虫)、100~200头/杯(成虫)适合各自饲养时水稻苗的生长、灰飞虱的发育繁殖、卵的孵化等。为保证同批次虫龄的一致性,规定产卵时间和换苗时间分别为48 h和8~10天。此方法条件因素明确,可操作性强,不受场地、时间、环境等自然条件限制;可随时提供足量试验用龄次标准试虫。
关键词: 灰飞虱 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 玉米粗缩病 饲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花瓣脱落对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衰老花瓣在草莓果实灰霉病中的作用以及草莓花瓣脱落早晚与果实灰霉病发病的关系,为果实灰霉病的防控和抗(耐)灰霉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1:以草莓品种‘甜查理’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摘除至少2 000个果实表面的衰老花瓣,以不摘除花瓣的处理为对照。保持塑料棚内高湿度8 d后,调查不同处理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病率。试验2:分别在2013、2014和2015年3月草莓盛花期,对11个草莓品种的田间花瓣脱落动态进行调查,每个品种选择20朵刚现蕾的花,记录现蕾后第7、14、21和28天果实上残留的花瓣数量,计算花瓣脱落率;于果实灰霉病发病高峰期,调查不同草莓品种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分析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灰霉病发病率的相关性。试验3:对33个草莓品种现蕾后不同天数的花瓣脱落率与果实上残留花瓣数量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开始前棚内的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为4.2%;利用自然雨雪天气保持塑料棚内高湿度8 d后,摘除果实上残留衰败花瓣的处理,果实灰霉病的平均发病率为7.3%,对照小区果实灰霉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5.3%,大部分果实均从与花瓣接触的地方开始感染。在不同试验年份,草莓品种之间的花瓣脱落趋势始终一致。所有草莓品种在花朵现蕾后,随时间延长,花瓣脱落率不断提高,但是不同草莓品种的花瓣脱落速度却有显著差异。不同年份草莓品种‘晶瑶’在现蕾后7 d的花瓣脱落率分别为99.0%、79.8%和94.4%,显著高于‘晶玉’(61.0%、24.0%和62.5%)和‘甜查理’(26.0%、3.8%和31.9%)。2013年调查的5个草莓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与花朵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显著负相关(P<0.05);2014年调查的6个草莓品种,2015年调查的11个草莓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与花朵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都显著负相关(P<0.01)。对33个草莓品种的调查发现,不同草莓品种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上残留花瓣数量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衰老花瓣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果实的主要途径,摘除草莓果实上衰老花瓣可显著降低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现蕾后第7天的草莓花瓣脱落率与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利用这种避病性,在选育抗灰霉病草莓品种时可优先考虑花瓣脱落早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