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声波辅助提取蒜苔中总黄酮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对提取蒜台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旨在获得更高的提取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蒜台中总黄酮工艺的响应面优化,以乙醇浓度(%)、料液比(m L·g~(-1))、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min)四个参数为自变量,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蒜台中总黄酮的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1%的乙醇浓度、51 m L·g~(-1)的料液比、61℃的超声温度、105 min的超声时间,此条件下蒜苔总黄酮提取率为0.6799%,影响提取的因素为: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温度。响应面方法建立的模型有效,超声波辅助提高了提取率,为蒜台中总黄酮的提取提供参考。


丝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学特性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丝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酶学特性,本研究应用分光光度计开展了温度、pH、酶体积、反应底物浓度等对酶反应的影响,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试验结果表明SOD酶最优反应体系为:以底物氮蓝四唑(NBT)为例,最优温度为40℃,最适pH为7.8,其底物浓度为0.08 mol/L,最适酶液体积为0.14 m L,其根据米氏方程:y=0.002 7x-0.013(x=1/V,y=1/S),Km为0.207 9 mol/L。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225 kg·hm-2)、施8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猪巨细胞病毒福建株gB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猪巨细胞病毒福建株(PCMV-FJ01)的gB基因特征,根据其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分段扩增,并对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PCMV-FJ01株gB基因全长为2 580bp,编码859个氨基酸;其和GenBank数据库中的PCMV分离株的gB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均在98.3%和97.9%以上。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部分(约50%)PCMV代表株的gB基因存在ACA三核苷酸缺失(436位氨基酸存在谷氨酰胺Q的缺失)。除ZZ株外,PCMV不同分离株的gB基因是否存在基因缺失和其遗传进化正相关。


红凤菜花色苷三种提取方法的工艺优化和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水浴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红凤菜花色苷进行提取并作工艺优化。以添加了0.6%柠檬酸的20%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水浴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g/m 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2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7.70%,色价1.44;微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7(g/m L),提取功率700 W,提取时间2.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6.65%,色价1.26;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g/m L),功率270 W,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8.25%,色价1.16。三种提取方法中,微波提取法的提取时间最短,超声波提取法的花色苷提取物得率最高,传统水浴法的花色苷提取物色价最高。


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并以串联质谱方法对所识别条带进行鉴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单抗的抗原结合位点和特异性。结果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抗体的细胞株(5D11AG5、5H9BG3、6E11CE7)。这3株细胞株产生的抗体亚型均为IgM,ELISA效价分别为1∶3200、1∶25600、1∶51200。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BG3株能够识别~35kDa的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线性抗原表位,单抗5D11AG5所识别的蛋白与数据库中刺激隐核虫表面抗原蛋白、嗜热四膜虫微管蛋白(tubulin)的肽段具有较高覆盖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DG3识别部位主要在虫体表面近胞口的前端,而单抗6E11CE7识别虫体表面外膜。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刺激隐核虫功能性蛋白的筛选、纯化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条件。


施用菌渣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17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运用湿筛法,研究了菌渣施用对茶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M0)、50%氮肥+50%菌渣有机肥(M1)、全量菌渣有机肥(M2)和2倍菌渣有机肥(M3)。结果表明:>5 mm的团粒结构是茶园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所占比例为37.04%~52.37%,其它各粒径分布较为均匀;随着土层加深,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0.25mm的微团聚体含量则相应上升。施用菌渣主要增加了土壤中>5mm团聚体含量,增幅15.20%~41.39%,其中高量菌渣有机肥处理(M2和M3)处理显著增加(P<0.05)。茶园土壤R0.25(>0.25mm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值(GMD)均随着菌渣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分形维数(D)随菌渣用量的提高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R0.25、MWD和GMD均与>5mm的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5~0.5 mm和<0.25mm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D与>5mm的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25~0.5mm和<0.25mm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5mm的大团聚体越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好。以上结果说明,施用菌渣有机肥能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水稳性,是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