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溪县山地茶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空间的变化
《中国水土保持 》 2018
摘要:为布设更加适应茶园开发的水土保持措施,以福建省安溪县采取了良好水土保持措施的山地茶园(已治理茶园)与未采取良好水土保持措施的山地茶园(未治理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水平位置和高程下已治理茶园和未治理茶园土壤的N、P含量,以及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已治理茶园土壤中TP平均含量为0.63 g/kg,比未治理茶园土壤中的TP平均含量(0.44 g/kg)高43.2%;未治理茶园与已治理茶园土壤的TN含量均随高程降低呈减少的趋势,已治理茶园土壤TN含量在最大高程(600 m)处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低高程区域;未治理茶园土壤TP含量随高程降低呈减少趋势,而已治理茶园TP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在最低高程(300m)处出现最大值;在水平位置上,已治理茶园土壤的N∶P值从支毛沟的上游到下游呈显著减少趋势,而未治理茶园土壤的N∶P值则相反,呈显著增加趋势。
关键词: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山地茶园 土壤TN含量 土壤TP含量 土壤N∶P 福建


丘陵山区稻鱼综合种养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福建稻麦科技 》 2018
摘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依据物种间共生原理,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同时满足人们对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营养的食物需求,是一种高效立体农业生产模式。2017年在政和县杨源乡进行稻鱼综合种养试验,结果每667m~2水稻平均产量达到451.36 kg,鱼34.70 kg。与水稻单作相比,每667m~2经济收益增加1 179.9元。


澳洲龙纹斑源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TPF-2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浙江某养殖场导致澳洲龙纹斑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该场患病澳洲龙纹斑肝脏、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TPF-2。采用形态学特征分析、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AP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确定菌株TPF-2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株TPF-2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澳洲龙纹斑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澳洲龙纹斑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出现肿大充血等症状,且从其肝脏和肾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菌株TPF-2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呈现β溶血现象。药敏试验显示,菌株TPF-2对先锋必素、菌必治、硫酸锌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恩诺沙星6种药物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磺胺异恶唑等10种药物耐药。本研究首次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可以感染引进的澳洲龙纹斑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初步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敏感性,为澳洲龙纹斑嗜水气单胞菌病害的防治和澳洲龙纹斑高密度循环水健康养殖产业化提供了依据。


鸭瘟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鸭瘟病毒(DEV) gE基因的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条件优化后,建立检测DE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当gE基因含量为1.0×10~1~1.0×10~6拷贝·μL~(-1)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有良好的线性扩增,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80x+37.955,扩增相关系数为0.999;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1);特异性好,仅对DEV强毒株和弱毒活疫苗株检测到阳性扩增信号,对鸭源其他传染病病原(番鸭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鸭腺病毒A型、鸭甲肝病毒1型、鸭甲肝病毒3型、番鸭呼肠孤病毒、新型鸭呼肠孤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禽1型副粘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源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62%~1.14%和0.69%~2.40%.对临床送检疑似DEV感染的14份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常规PCR方法、病毒分离鉴定进行比较,阳性率分别为85.71%(12/14)、71.43%(10/14)和57.14%(8/14);且与常规PCR方法、病毒分离鉴定的阳性符合率均为100%.本试验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开发DEV快速诊断试剂盒,用于开展DEV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鸭瘟病毒 gE基因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紫背天葵花青素相关基因分析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取正常生长状态下紫背天葵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本研究以全株紫背天葵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 Seq 2500)对紫背天葵全转录功能基因组测序后组装,再通过GO、Swiss-Prot和NR三大数据库进行花青素相关功能基因筛选,共获得29个花青素相关Unigene,包括17个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3个花青素酰基转移酶、6个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以及3个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合酶)。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涉及到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四类酶成员的29个Unigene中,花青素酰基转移酶家族内部之间亲缘关系最近,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次之,花青素相关还原酶亲缘关系稍远,而花青素相关糖基转移酶家族成员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获取的29个紫背天葵花青素相关Unigene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紫背天葵花青素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克隆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闽中某县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镉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茶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 253.89μg·kg~(-1))>主根(382.20μg·kg~(-1))>主茎(167.25μg·kg~(-1))≈侧茎(154.65μg·kg~(-1))>老叶(30.60μg·kg~(-1))≈新叶(27.13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 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镉 分布规律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