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花蕙兰与墨兰种间杂交种子无菌播种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建立杂交兰无菌播种和再生体系,获得一定数量的杂交后代群体,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材料。以大花蕙兰‘肯尼’为母本和墨兰‘太平洋’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取其成熟种子进行无菌播种,探讨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添加物对其种子萌发、根状茎增殖与分化及壮苗生根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最适配方为:1/2MS+6-BA 1.5 mg/L+NAA 0.5 mg/L+活性炭1.0 g/L;根状茎增殖与分化培养基最适配方为1/2MS+6-BA 2.0 mg/L+NAA 0.5 mg/L,培养70天分化成苗率达88.6%。适宜的壮苗生根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2.0 mg/L+香蕉泥90 g/L+活性炭2.0 g/L。室外闭瓶炼苗30~40天,再开盖炼苗3~5天后,以发酵的树皮加碎石子为基质,60天左右种苗成活率达98.62%。


不同年份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的多样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普洱茶品质、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芽胞杆菌(Bacillus-like species)又是普洱茶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为了解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的存在状况,采用稀释平板法,对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特有的云南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晒青毛茶为原料制成的龙马同庆号、大有庆和钧义祥等16个不同生产年份的陈年普洱茶样品进行芽胞杆菌分离,并用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出芽胞杆菌153株,鉴定为8个属、36个种,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种最多,有20种、87株,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分别有6种、20株和4种、20株;其他5个属分别为虚构芽胞杆菌属(Fictibacillus)、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鸟氨酸芽胞杆菌属(Ornithinibacillus)、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虚构芽胞杆菌属、鸟氨酸芽胞杆菌属的菌株为首次报道从普洱茶中分离到。不同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类、数量存在差异,中茶(红印绿字)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菌株数及数量最多、分别为19株和3.76×10~5cfu/g,文革茶庄(红旗公社)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数最多、有12种,敬昌号中的芽胞杆菌数量最少,只有7.62×10~3cfu/g。不同的芽胞杆菌,在这16个茶样中的分布状况存在差别,蜡样芽胞杆菌(Ba.cereus)、沙氏芽胞杆菌(Ba.shackletonii)是普洱茶中分布最广的芽胞杆菌,在9个样品中均有存在;蔬菜芽胞杆菌(Ba.oleronius)其次,在8个样品中存在。同一种芽胞杆菌,在不同的茶样中的数量不一样;不同的芽胞杆菌,在同一茶样中的数量也存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陈年普洱茶中存在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芽胞杆菌,但不同普洱茶中的芽胞杆菌种类、数量存在差别。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芽胞杆菌对普洱茶特征形成的作用机制以及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类群与其保健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材料及理论基础。


鹦鹉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兽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疑似自然感染新城疫病毒(NDV)的病死鹦鹉的肝、脾和胰腺,应用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YW-PMV),根据F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该病毒属于Ⅶh类,含有强毒株特征的蛋白酶识别序列RRRKRF,能凝集鸽红细胞,并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EDS)、禽流感H5、H7、H9血清抑制;电镜观察见到形态不规则、囊膜表面具有密集纤突的病毒粒子,直径100~200 nm。部分生物学特性表明,分离毒能致死鸡胚和番鸭胚,最小致死量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46.8 h和53 h;病毒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均能引起细胞病变,并能被抗ND阳性血清中和;应用NDV荧光RT-PCR检测,该分离毒核酸为NDV阳性。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该分离毒为鹦鹉副黏病毒强毒株。


施用菌渣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17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运用湿筛法,研究了菌渣施用对茶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M0)、50%氮肥+50%菌渣有机肥(M1)、全量菌渣有机肥(M2)和2倍菌渣有机肥(M3).结果表明:>5 mm的团粒结构是茶园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所占比例为37.04%~52.37%,其它各粒径分布较为均匀;随着土层加深,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0.2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则相应上升.施用菌渣主要增加了土壤中>5 mm团聚体含量,增幅15.20%~41.39%,其中高量菌渣有机肥处理(M2和M3)处理显著增加(P<0.05).茶园土壤R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值(GMD)均随着菌渣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分形维数(D)随菌渣用量的提高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R0.25、MWD和GMD均与>5 mm的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5~0.5 mm和<0.25 mm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D与>5 mm的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25~0.5 mm和<0.25 mm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5 mm的大团聚体越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好.以上结果说明,施用菌渣有机肥能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水稳性,是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


高抗氧化活性茶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产品得率、茶多糖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先70%醇提+后水提和先水提+后70%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对茶多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先水提+后70%醇沉相比,采用先70%醇提+后水提制备的粗茶多糖得率低,而多糖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则极显著提高。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料液比和温度对粗茶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性影响,料液比对粗茶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影响,乙醇浓度则呈显著性影响粗茶多糖产品得率。为获得高活性且含量高的粗茶多糖,最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90℃和提取时间20 min。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 DPPH自由基清除率


'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新品系性状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茶叶学报 》 2017
摘要: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13个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其新梢、成熟叶片等生物学性状及利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与母本相比F1代新品系树型全为灌木型,树姿均为半披张,大部分为小叶种;芽叶色泽为黄绿的有8个,5个为紫绿或者绿色;新梢一芽三叶重超过母本的有7个;生化测定表明各品系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差异不大;而游离氨基酸从3.5%~6.3%,变化幅度达到80%,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0309B与母本白鸡冠亲缘关系最远,而0309D与0306I与母本亲缘关系最近.


福建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致贫因子及扶贫路径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摘要:根据2013年福建省贫困人口县域分布数据,福建省贫困发生率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以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强的特征,地区间的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不均,尤其在山海之间表现得极为明显。以贫困发生率指标作为贫困人口空间分类依据,将福建省划分为消除贫困区、轻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重度贫困区和贫困重灾区等5个类型贫困区,针对存在贫困问题的区域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轻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重度贫困区和贫困重灾区的主要致贫因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支出型贫困、战略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产业型贫困等4种贫困类型。据此,基于区域贫困瞄准视角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扶贫路径:(1)完善贫困救助制度,提高风险抵抗能力;(2)发挥区位优势,转变发展战略;(3)全方位多维度切入,构建组合扶贫模式;(4)完善升级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