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与氮素利用最佳水氮配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华北太行山前平原高产限水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灌水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长期定位研究水氮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影响,可为该区优化水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氮协同增效作用提供依据。【方法】2006 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采取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小麦季灌水设春灌一次水(W_1,拔节水)和两次水(W_2,拔节水+开花水)两个处理;玉米季在小麦灌一次水基础上设限水处理(WL),在两次水基础上设适水处理(WS),限水和适水的灌水次数根据降水年型而定。两种灌水条件均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_0)、60(N_(60))、120(N_(120))、180(N_(180))、240(N_(240))、300(N_(300))kg/hm~2。连续8年定位测定了小麦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结果】小麦玉米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年际间差异均较大,相对而言,W_2(WS)产量和吸氮量的年际波动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年型气象因素的影响,达到稳产的效果。两种水分条件下N0和N60处理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显著低于其余施氮处理。本研究的产量水平下(冬小麦7000 9500 kg/hm~2,夏玉米8500 11000 kg/hm~2)小麦玉米产量与其吸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小麦玉米8年平均产量和吸氮量在一定施氮范围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施氮达到120 kg/hm~2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达到180 kg/hm~2后吸氮量不再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都表现W_2(WS)高于W_1(WL)。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但对同一施氮水平W_2(WS)高于W_1(WL)。冬小麦-夏玉米整个轮作体系氮肥累计表观利用率(一段时期内作物对肥料氮的累计吸收量与该时期施氮总量的比值)同样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减小,一次水+限水条件下从N60+60的51.8%下降到N300+300的22.3%,两次水+适水从N_(60+60)的57.4%下降到N_(300+300)的24.6%。同一施氮水平的氮肥累计表观利用率两次水+适水都高于一次水+限水。【结论】冬小麦春灌两次水、施用N 120 kg/hm~2,夏玉米适水灌溉、施N 120 kg/hm~2的产量和吸氮量都达到最高水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累计表观利用率以及氮素生产效率也比较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当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适宜的水氮配置,周年产量可维持在1619 t/hm~2。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水氮配置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30a河北省低平原区黑龙港流域农田土壤肥力演变

河北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分析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农田土壤的肥力演变情况,利用1980s、2000s和2010s不同时期的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对河北省邯郸、邢台、衡水和沧州4个地区的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河北省低平原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幅分别为48.45%、41.90%和228.79%;速效钾含量增幅为-18.24%,略有下降。总体而言,近30 a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作物稳产和高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黑龙港流域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全氮 速效磷 速效钾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于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冀131

现代农村科技 2016

摘要:棉花是河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2010年前常年种植面积1 000万亩。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河北省棉花面积呈逐年下降之势,2015年降至不足500万亩,5年间面积下降超过50%,严重影响我省主产棉区棉农收入。多方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棉花生产管理环节繁琐、投入人工多、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低是造成我省植棉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平原地区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镉环境安全性预警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GIS制图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河北省平原地区无公害蔬菜基地未来20年土壤镉的安全性进行预测预警。结果表明:河北省平原地区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中的镉,以大气干湿沉降为最主要的外源输入方式,其贡献率达66.36%。镉元素输出通量中以根菜类蔬菜为最高,叶菜类次之,果菜类蔬菜输出通量最低。通过对区内土壤镉累积量的预测,未来20年河北省平原地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土壤镉累积含量预测值仍符合现行国标(GB/T 18407.1—2001)要求,但20年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镉元素含量升幅明显,以每10年高于30%的速度累积,20年后是目前含量的1.6倍,累积量明显增加的区域集中在河北中东部地区,且露地蔬菜种植区土壤镉的净增量是设施蔬菜种植区3.7倍。说明河北省露地蔬菜土壤中由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的镉元素对无公害蔬菜产地构成潜在威胁,需对现行生产加以严格的动态监测管理及污染源头控制,并针对预测含量高的区域进行不同蔬菜种植模式(露地或设施)的区域优化布局。

关键词: 土壤镉 安全性预警 无公害蔬菜 河北平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肥与复合肥配施对微灌苹果产量和果实品质以及翌年成花坐果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摘要:为了探讨微生物肥及其与复合肥料混施在微灌苹果上的田间应用效果,在所有肥料均采用撒施的条件下,以常规春施尿素(1.5kg/株)为对照(CK),研究了春季一次性单施微生物肥(施用量5.0 kg/株)和微生物肥减半后与专用掺混肥料结合施用(微生物肥2.5kg/株垣专用掺混肥料2.5 kg/株)对新世界苹果产量、品质以及翌年成花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可提高苹果产量,增大单果重和果形指数,显著提高翌年的成花率和花序坐果率,但会降低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微生物肥与专用掺混肥料混施对增大单果重和提高产量的效果明显好于微生物肥单施,但二者对果型、果实内在品质以及翌年成花率和花序坐果率的影响效果差异均不明显。在微灌苹果上可以用微生物肥代替部分化肥和有机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其中,微生物肥与专用掺混肥料混施的效果好于单施化肥和单施微生物肥。

关键词: 微生物肥 苹果 产量 果实品质 成花坐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晚播技术研究

现代农村科技 2016

摘要:为了确定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晚播期限,本文以冀中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开展了4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播期不敏感的品种,它在冀中南地区适宜的播期是10月9日至20日;对播期敏感的小麦品种,它的适宜的播期是10月5日至10日;中间型的小麦品种适宜的播期是10月8日至16日。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积温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茬草莓根际土壤酶活性动态特征

北方园艺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草莓重茬10年的温室大棚土壤为例,研究缓苗期、现蕾期、幼果期和盛果期草莓根际土壤的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动态特征,探究其与重茬的关系。结果表明:重茬草莓根际土壤的碱性磷酸酶在缓苗期和现蕾期的活性(2.21、3.26mg/g)都显著低于同期的非重茬土壤的酶活性(3.08、4.97mg/g),二者在幼果期和盛果期无显著差异,都在0.33mg/g以下;重茬草莓根际土壤脲酶的活性在缓苗期与非重茬土壤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在现蕾期的酶活性(0.40mg/g)显著高于非重茬土壤的峰值(0.29mg/g),在幼果期和盛果期的酶活性(0.20、0.18mg/g)显著低于非重茬根际土壤的酶活性(0.35、0.34mg/g);重茬根际土壤的蔗糖酶活性值(2.23~2.88mg/g)在4个生长期无显著差异,除盛果期外都显著低于非重茬根际土壤的(5.54、6.91、7.56mg/g)1倍以上。结果表明,重茬土壤可以显著抑制土壤酶活性。

关键词: 草莓重茬 根际土壤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园桃小蠹的发生及防治

现代农村科技 2015

摘要:桃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na),又名多毛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可寄生桃、杏、李、樱桃等多种果树。桃小蠹以成虫、幼虫蛀食枝干韧皮部和木质部,造成枝干枯死甚至整株死亡。近年来,桃小蠹在河北省部分桃产区为害严重,对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7~4.5 mm,黑色,鞘翅暗褐色有光泽,有若干圆形刻点。卵:乳白色,圆形,长约1 mm。幼虫:体长4~5 mm,乳白色,肥胖,无足。蛹:长与成虫相近,初期乳白色,后逐渐加深。2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方捆打捆机喂料形式的研究

河北农机 2015

摘要:本文以多种类方捆打捆机的喂料形式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结构组成,研究了其设计原理,分析了打捆机与入料装置相位耦合关系,针对不同的作业原料,选择合适的喂料形式,为方捆打捆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方捆打捆机 喂料 牧草 农业机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亮叶病”的成因及防治建议

中国蔬菜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什么高抗根部病害的甜瓜品种易感染"亮叶病"?为什么生产上常常误将"亮叶病"和后期根部病害按两种病害进行防治?甜瓜"亮叶病"近几年在河北省青县薄皮甜瓜种植地区发生非常严重,由于发病叶片油亮,故称"亮叶病"。该病在甜瓜全生育期都能发生,但以抽蔓期到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前期叶片表面形成一层蜡质状物质,后期叶片从基部向顶端逐渐萎蔫,发病植株整体表现矮小。笔者根据田间观察及文献资料分析,并结合近几年青县的防治经验,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