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205份玉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异种质筛选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拓宽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了解玉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选择205份玉米种质资源的23个表型性状,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多种分析方法,结合F值综合评价玉米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资源花丝色及花药色均为黄绿色,株型中间型,轴色浅红色,穗型筒形,粒型硬粒型,子粒形状中间形,粒色浅黄.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大,穗行数的H'最小;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H'相同,总淀粉含量的H'最小.15个数量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各数量性状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过聚类分析,205份资源被划分为3大类群.通过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10份优异玉米种质,可作为优良的种质资源创新材料和遗传育种的亲本来源.

关键词: 玉米 优异种质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黑猪FOXA2基因第3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叉头框家族转录因子A2(forkhead box A2,FOXA2)基因第3外显子多态位点在地方猪种中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采集90头健康经产松辽黑猪母猪耳组织,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OXA2基因第3外显子SNP位点,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FOXA2基因第3外显子SNP位点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遗传纯合度、遗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及其与松辽黑猪母猪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以及仔猪初生重、3周龄重、断奶重、断奶仔猪数)的相关性。【结果】松辽黑猪FOXA2基因第3外显子共检测出3个SNPs位点,1 337 bp处SNP位点(C1337A)上发现CC、CA和AA 3种基因型;1 343 bp处SNP位点(C1343G)上发现CC、CG和GG 3种基因型;1 626 bp处SNP位点(C1626T)上发现CC、CT和TT 3种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松辽黑猪FOXA2基因第3外显子的C1337A、C1626T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C1343G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计算显示,C1337A、C1626T位点为中度多态(0.25<PIC<0.50),C1343G位点为高度多态(PIC>0.50)。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1337A位点的CC基因型个体总产仔数显著高于C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个体所产仔猪3周龄重、断奶重极显著高于CC、CA基因型(P<0.01);C1626T位点的CC基因型个体所产仔猪3周龄重、断奶重极显著或显著高于CT、TT基因型(P<0.01;P<0.05),CC基因型个体乳头数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FOXA2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3个多态性位点,与松辽黑猪总产仔数、3周龄重、断奶重和乳头数均有显著关联性。

关键词: 松辽黑猪 FOXA2基因 第3外显子 繁殖性状 关联分析 遗传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多重耐药大肠杆菌F2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分离出1株肌尾裂解性噬菌体vB_EcoM_F2。该噬菌体可侵染多株大肠杆菌,一般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最佳感染复数为1,潜伏期30 min,爆发期90 min,爆发量为101 PFU/cell;对氯仿不敏感,可在40~50℃、pH 4.0~10.0的条件下保持较高活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长为168 241 bp,(G+C)%含量为37.32%,含263个开放阅读框,其中113个为已知功能编码序列,含有2个tRNA;不含溶源基因、毒力因子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全基因组及终末端酶大亚基系统发育树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大肠杆菌噬菌体vB_EcoM_F2与志贺菌噬菌phi25-307亲缘关系较近,但它不能侵染志贺菌属的标准菌株。目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及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资源(NCBI)已将其归类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Tevenvirinae亚科,Mosigvirus属,未分类的Mosigvirus物种(unclassified Mosigvirus),这就将为大肠杆菌病的噬菌体应用及防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多重耐药 大肠杆菌 噬菌体 分离 鉴定 基因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高产群体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氮水平田间定位试验,以先玉335(XY335)和利民33(LM33)为供试品种,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子粒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N3(N300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4 354 kg/hm~2。植株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子粒养分累积贡献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品种间比较,XY335和LM33氮素累积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开花以后,XY335比LM33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子粒的转运效率更高。通过对两年两个品种不同氮水平下子粒产量进行拟合,获得一元二次方程y=-0.013x~2+9.915 1x+12 186,R~2=0.888 9,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77.3 kg/hm~2,其对应产量为13 936 kg/hm~2。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东北中部黑土区氮肥用量280 kg/hm~2时,可以实现春玉米14 000 kg/hm~2产量水平。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助于干物质向子粒中转移,增加植株吐丝后期氮素的吸收和转运效率,进而实现作物增产。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高产群体 氮肥 累积与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嫩平原水稻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控释尿素运筹对松嫩平原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水稻制定科学合理的控释尿素高效运筹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 2021-2022 年在吉林省松原市,以水稻品种东稻 3 为试验材料,在总氮量 200 kg/hm2 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对照(N0)、普通尿素农户施用(FP)和优化施用(OPT),以及 4 个控释尿素基施与普通尿素分蘖肥配施比例处理(CRU40%、CRU60%、CRU80%和CRU100%).于水稻主要生育时期调查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作物氮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结果]与FP处理相比,4 个控释尿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齐穗后植株氮素积累分配比例和齐穗后氮素积累对籽粒贡献率,以CRU80%处理提升幅度最高;控释尿素各处理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净收益(P<0.05).4 个控释肥处理中,以CRU80%处理产量和净收入最高,2 年平均产量比CRU40%、CRU60%和CRU100%处理分别提高 8.0%、2.9%、4.8%,净收益分别提高 13.7%、4.8%和7.9%.CRU80%处理与OPT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水平相当,而其他 3 个控释肥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显著低于OPT处理.与FP处理相比,其他施肥处理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以CRU80%和OPT处理最高.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表明,氮素表观损失量以CRU80%处理最低,较CRU40%、CRU60%和CRU100%处理分别降低了 16.6%、8.8%和 8.0%,并与OPT处理相近.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齐穗前后水稻植株氮积累量均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而影响产量.而齐穗后氮素积累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均高于齐穗前氮素积累.[结论]在松嫩平原水稻产区,采用 80%控释尿素基施+20%普通尿素分蘖肥运筹模式,或者采用优化的普通尿素施肥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水稻产量、收益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量.由于氮肥优化模式施肥劳力投入多,应优先考虑80%控释尿素基施配合20%普通尿素一次追施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水稻 控释尿素 产量 净收入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施肥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优质粳稻品种产量、品质对温光响应特征及适应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北方优质粳稻品种对不同温光资源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性,本试验以北方优质粳稻品种'松粳9'、'龙稻18'、'龙洋16'、'松粳22'为研究材料,'吉粳88'为对照,通过跨区种植,进行水稻适应性鉴定,对不同区域种植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北方优质粳稻品质形成与灌浆期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松粳9'、'松粳22'两个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表现均接近对照'吉粳88',适合作为备选品种引进吉林地区;不同温光因子作用下,龙井地区各品种品质性状除蛋白质含量外其他均优于五常地区,分析龙井地区各品种灌浆后期15d气象因子与品质相关性发现,灌浆后期15d各气象因子对水稻加工品质影响最大,对食味值影响最小.且北方优质中熟品种在灌浆后期15 d适宜温度区间为日平均温(18.66±2.44)℃、日最高温(23.91±2.66)℃、日最低温(14.66±3.63)℃、温差(9.25±4.01)℃、日平均日照(5.82±3.47)℃.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气象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延黄牛FGF19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旨在探究延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FGF19)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实验收集106头延黄牛背最长肌组织,采用PCR混池及Sanger技术探索延黄牛FGF19基因存在的SNP位点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延黄牛FGF19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3个SNPs位点:Chr29:46943179A>G、Chr29:46943605T>A和Chr29:46943660G>A均存在3种基因型;χ2检验结果显示:第1、3处突变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而第2处则处于平衡状态(P>0.05);多态信息含量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G位点AA基因型个体部分氨酸含量显著大于GG基因型;Chr29:46943605T>A位点的AA基因型个体蒸煮损失和眼肌面积极显著大于TT基因型,TT基因型个体压榨水分极显著小于TA基因型;AA基因型个体部分氨基酸含量显著大于TT基因型;Chr29:46943660G>A位点在肉质性状中GA基因型压榨水分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和AA基因型,在氨基酸含量中GA基因型部分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AA基因型组氨酸极显著高于GG基因型和GA基因型.本研究表明FGF19基因第2内含子的Chr29:46943179A>G、Chr29:46943605T>A和Chr29:46943660G>A位点与延黄牛部分肉质性状和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基因标记为延黄牛现代分子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延黄牛 FGF19基因 SNPs 肉质性状 氨基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体系的探索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相关理论和育种实践提出,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构建“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通过对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艺性状相关有益基因频率,快速聚合雄穗自然加倍基因,保持2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与配合力,逐步形成两个相互对应的单倍体高自然加倍商业化核心种质群,步入简单、快捷、高效的“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该体系经全面运行实施,验证了缩短育种年限、简化操作流程、节约选系成本、提高育种效率的效果。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自然加倍 DH双轮回 快捷创制 黄绿苗标记 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月龄澳寒、杜寒杂交羊与小尾寒羊血液生化指标和日粮养分消化率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间血液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差异,分析杂种优势与血液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之间的关系.选取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 1 代(杜寒F1 代)、澳州白羊×小尾寒羊F1 代(澳寒F1 代)、小尾寒羊公羊(45 kg)各 6 只进行为期 44 d的饲养试验,并且采用内源指示剂方法测定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杜寒F1 代的血液谷草转氨酶含量、谷丙转氨酶高于澳寒F1 代(P<0.01、P<0.05);澳寒F1 代血液尿素含量低于小尾寒羊(P<0.05)和杜寒F1 代(P<0.01);其余血液理化指标在3个肉羊群体间没有显著差异;杜寒F1 代对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澳寒F1 代(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小尾寒羊(P<0.05);其余指标在 3 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澳寒F1 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较低,表现出了相对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杜寒F1 代营养物质消化率较高,杂交优势更明显.

关键词: 小尾寒羊 杜寒杂交1代 澳寒杂交1代 血清理化指标 营养物质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球专利视角下的玉米育种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本文通过对2017-2021年间全球玉米育种技术领域相关专利数据挖掘与分析,重点从主要专利布局区域、权利人、技术分布、热点分布以及高价值专利等方面分析发展动态与竞争态势。分析表明,美国是玉米育种技术的专利领先国,专利申请和高价值专利分别占全球的40%和69%,专利研发机构为跨国种业企业集团为主。我国玉米育种技术专利申请排名全球第3,研发机构以科研院所、大学为主,但高价值专利偏少,仅为美国的5.86%。提出要增强玉米育种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等3方面建议。

关键词: 玉米育种技术 全球专利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