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条耕种植对薄层黑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年限与种植方式对松辽平原南部薄层黑土农田土壤改良与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分析条耕(ST)、免耕(NT)与常规垄作(CT)3 种种植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与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种植 2 年地块,ST、NT与CT处理的耕层厚度与田间持水量无显著差异,而种植 4 年地块ST处理耕层厚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较CT增加 15.46%和 30.28%,与NT无差异.0~20 cm耕层土壤,ST处理下种植 2、4 年地块土壤穿透阻力分别较CT增加 57.57%、42.86%,较NT处理分别降低 5.2%、19.22%,3 种耕作方式处理下种植 2 年和 4 年地块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均无显著差异.20~40 cm亚耕层土壤,仅种植 4 年地块的ST处理土壤容重较CT降低 11.56%,与NT无差异,而ST处理下种植 2、4 年地块的土壤穿透阻力分别较CT降低 5.22%、19.62%,土壤孔隙度相应分别提高 11.80%、15.92%.产量上,种植 2 年地块ST处理较CT、NT分别增产3.62%、3.52%,而种植4年地块,ST处理较CT、NT分别提高16.08%、9.29%.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是条耕种植玉米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耕层厚度与耕层穿透阻力分别是种植2年和4年条件下影响玉米产量最主要的因子.[结论]松辽平原南部薄层黑土农田种植玉米,采用条耕种植方式有利于薄层黑土农田良好耕层结构构建与产量水平提升.

关键词: 黑土地 秸秆还田 耕地质量 条带耕作 保护性耕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份糯玉米改良系呈味氨基酸的配合力分析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份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4×5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基于鲜子粒冻干、磨粉方式,采用近红外检测技术测定6种呈味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糯玉米组合呈味氨基酸变幅为0.13~8.05 g/mg,脯氨酸含量最高;WX156、WX159等改良系具有较高的呈味氨基酸一般配合力(GCA)。筛选得到B17×WX159、B13×WX156等高呈味氨基酸含量组合。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糖、皮渣率及谷氨酸含量与糯玉米口感紧密相关。

关键词: 糯玉米 呈味氨基酸 配合力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措施下松嫩盐碱区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特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条件下苜蓿在苏打盐碱地上生长情况及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得出最佳栽培组合,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比不同播种方式、播种量、施N肥量、施P肥量下苜蓿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pH等特性.结果表明:苜蓿草产量及品质以A1B3C3D3处理组合最佳,即撒播(A1)、播种量 18.00kg/hm2(B3)、施N量 100.00kg/hm2(C3)、施 P 量 67.50kg/hm2(D3).种植当年鲜重最高为580.00g/m2,干重为218.65 g/m2;粗蛋白含量达到23.09%,高于其他各组.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苜蓿草产量影响较大,其次是磷肥,氮肥对草产量影响很小.施肥可以提高苜蓿品质,施磷肥的作用大于施氮肥.土壤特性分析显示,随土层深入各处理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氮(total nitrogen,TN)、有机质(organic matter,SOM)含量逐渐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逐渐变大.种植苜蓿可以增加SOM含量,降低土壤电导率和pH值,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0~10 cm 土层SOM含量平均增加74.27%,pH降低1.69%,电导率降低52.87%;施磷肥对0~10 cm 土层TP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不同栽培措施对苜蓿生产性能影响很大,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草产量,施肥可以提高苜蓿品质,种植苜蓿可以改变苏打盐碱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质量.

关键词: 栽培 苜蓿 生产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种除草剂对豚草的防治试验

农药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索常用的12种除草剂对豚草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防治探索试验。[方法]试验根据除草剂对玉米田、大豆田、非耕地的试验准则进行。[结果]50%丙炔氟草胺WP 90 g a.i./hm~2,4%甲氧咪草烟AS 49.8 g a.i./hm~2,38%莠去津SC 1710 g a.i./hm~2、20%异唑草酮SC 105 g a.i./hm~2,施药后40 d对豚草的株防效分别为89.9%、84.1%、73.9%、66.7%;茎叶处理中,440 g/L三氟羧草醚·灭草松SL 990 g a.i./hm~2,30%苯唑草酮SC 36 g a.i./hm~2,36%硝·烟·莠去津OD 540 g a.i./hm~2对豚草有较高防效,施药后30 d,株防效分别为91.3%、90.0%、96.3%。非耕地除草剂30%草甘膦异丙胺盐AS、200 g/L草铵膦AS、200 g/L敌草快AS和45%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EC施药后30 d,对豚草的防效幅度分别为92.1%~99.2%、93.7%~98.4%、92.1%~95.2%、73.8%~98.4%。[结论]豚草的防控,大豆田可选用丙炔氟草胺、甲氧咪草烟大豆苗前土壤喷雾施药,苗后可选用三氟羧草醚·灭草松;玉米田苗后茎叶喷雾可选用苯唑草酮,硝·烟·莠去津复配制剂;非耕地豚草防控,居民生活区优选敌草快、草铵膦,林间、地头可选用草甘膦、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进行防控,对豚草有较高防效。

关键词: 豚草 除草剂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三省和浙江木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产地溯源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稳定同位素在黑木耳产地溯源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产地采集74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从新疆采集11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作为外部验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δ13C、δ15N、δ~2H、δ18O值,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产地溯源判定。结果表明,东北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4.5‰~-22.7‰、-0.9‰~3.1‰、-62.2‰~-34.6‰、15.9‰~19.4‰;浙江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6.2‰~-24.5‰、-0.9‰~1.2‰、-24.9‰~-9.0‰、19.9‰~22.2‰,两产地黑木耳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3C、δ~2H和δ18O值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黑木耳判别模型训练集总体判别率为98.4%,验证集总体判别率为95.2%;浙江黑木耳判别模型训练集总体判别率为100%,验证集总体判别率为100%,具有较好的判别准确性。综上所述,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能够较好区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浙江黑木耳,对不同黑木耳进行产地溯源和判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黑木耳 稳定同位素 产地溯源 偏最小二乘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最小数据集评价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土壤质量优劣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吉林中部耕法定位试验为平台,对连续35年传统耕作(CT)、间隔深松(ST)、免耕(NT)及翻耕(MP)4种耕作方式下的0~20cm土壤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选取26个涵盖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作为全量数据集,运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选取适合东北黑土区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紧实度、平均重量直径、有机质、全磷、β-葡萄糖苷酶、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数呈现的大小关系为ST>MP>CT>NT。由此可见,间隔深松能显著提高黑土耕层土壤质量,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可持续发展适宜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耕作方式 黑土 耕层土壤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尾寒羊与双乾肉羊的瘤胃菌群差异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小尾寒羊(STH)及双乾肉羊(SQ)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品种间差异。随机挑选出生日期相近、初体重相近、健康的小尾寒羊和双乾肉羊各6只,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方法,探究两个绵羊品种之间瘤胃微生物的差异,预测其微生物功能。结果表明,SQ组瘤胃菌群多样性和丰富性均高于STH组;主坐标分析和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显示组间具有差异性。两个品种绵羊瘤胃菌群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对差异菌群进行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双乾肉羊瘤胃微生物功能大部分高于小尾寒羊。从上述分析来看,双乾肉羊瘤胃菌群种类及丰度均高于小尾寒羊,这可能导致了双乾肉羊饲料利用率更高。

关键词: 小尾寒羊 瘤胃微生物 16S rDNA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密、少耕与化控耦合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密度(D1:60000株/hm2,D2:90000株/hm2)、耕法(T1:少耕,T2:常规耕作)与化控(R1:喷化控剂,R2:喷清水)三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和冠层光合特性.结果表明,D1条件下,T1R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2R2处理显著增加27%~40.5%、19.6%~27.3%;D2条件下,T1R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2R2处理显著增加22.9%~24.9%、14%~21.3%.少耕和化控处理显著影响植株冠层结构,降低了玉米的植株高度、穗位系数、上部叶片的叶面积,提高了植株上层和中层叶向值及上部冠层的透光率;少耕和化控处理提高了叶片单位面积光能的吸收(ABS/CSO)、捕获(TRO/CSO),在高密度条件下表现明显差异.综上,在密植条件下,少耕和化控耦合优化了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增强了对光能的截获、吸收与传递能力,最终显著增加子粒产量.

关键词: 玉米 增密 少耕 化控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CMS-RN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GmRf1的初步鉴定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主要基于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品种选育。恢复系作为杂交种的父本,其所含的育性恢复(Rf,restorer-of-fertility)基因起决定作用。前期对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GmRf1进行了精细定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GmRf1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亚细胞定位预测、序列比对和差异表达分析,明确了Glyma.16G161900基因在恢复系JLR230中所编码的1个576个氨基酸的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蛋白为GmRf1。进一步对含有GmRf1的对照材料Williams82与母本不育系JLCMS204A进行测交及F1植株花粉育性鉴定,验证了GmRf1可以恢复CMS-RN型不育系育性。最后利用GmRf1在亲本间存在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开发了功能性分子标记Rf1-dCAPS-2和Rf1-dCAPS-3。上述研究将为今后通过分子标记筛选或辅助选育含GmRf1基因型材料,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创制新型恢复系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栽参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人参栽培后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后茬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吉林省人参主产区白山市抚松县北岗、大方、抽水以及靖宇等地的 4 个试验点,以普通农田为对照,对参后地农田土壤耕层主要理化性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进行分析.[结果]参后地农田 10~20 cm、20~30 cm深度土壤容重范围为 1.25~1.43 g/cm3,显著低于对照,而垄台与垄沟耕层厚度平均分别为 31.40、16.94 cm,分别比对照提高89.60%~93.55%与39.59%~56.52%.对于耕层土壤养分,4个试验点参后地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对照相应分别提高6.18%~38.99%、2.68%~12.64%、6.62%~42.90%与6.39%~40.54%.此外,参后地农田土壤pH范围在 4.81~6.82 之间,与对照相比,其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改善.与对照相比,除靖宇外其余 3 个试验点参后地农田玉米单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 14.70%、11.19%与 10.32%,籽粒产量增加 8.56%~14.08%,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是参后地玉米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参后地农田玉米叶片和籽粒等器官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整株玉米籽粒氮吸收量比对照提高13.60%~26.08%.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土壤速效氮以及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籽粒氮浓度呈显著线性关系.[结论]农田栽参后显著改善了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状况,增加耕层厚度,降低土壤紧实度,利于后茬玉米生长,特别是参后地农田氮水平提升有利于后茬玉米产量提升以及土壤氮吸收利用.

关键词: 农田栽参 参后地 人参 玉米 土壤改良 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