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耐低温弱光番茄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新品种选育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应对华北地区冬季低温、弱光对设施番茄造成的影响,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单株分离的番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发芽期进行种子低温处理、在幼苗期进行低温弱光处理,发芽期利用种子发芽率,幼苗期利用叶片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筛选出发芽期耐低温种质资源3份、幼苗期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3份.以筛选出的材料进行组配,综合耐低温弱光性、抗病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选育出适合河北地区冬春茬日光温室及早春大棚种植的耐低温弱光番茄新品种"冀番144".该品种为无限生长型;果实扁圆形,单果重250 g,Vc含量251.7 mg/kg (FW),可滴定酸含量0.56%,可溶性糖含量30.90 mg/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2%;含叶霉病抗性基因Cf-5、枯萎病抗性基因I-2、灰叶斑病抗性基因含Sm,适合河北地区冬春茬日光温室或早春塑料大棚种植.
关键词: 番茄 耐低温 耐弱光 抗病基因 种质资源 冀番144


基于三产融合视角的乡村振兴路径-以邯郸市永年区曹八汪村为例
《农业工程 》 2024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三产融合为视角,对河北省农村三产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邯郸市永年区曹八汪村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循环农业、带动产业链内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以及持续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力、实现新型经营主体融合的具体路径,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融合目标,开辟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株型结构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生长发育及株型结构对积温的响应特征,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生育特点及合理株型结构。2017年秋至2019年夏在河北藁城进行大田试验,设置5个播期,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4日。结果表明,10月5—15日播种,冬前≥0℃积温410~549℃,小麦产量较高,该条件下穗数较高,穗粒数适中;积温过高达733℃时,无效分蘖多,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下降;积温低于279℃时,穗数和穗粒数均下降。提出高产稳产小麦冬前个体指标:单株主茎和分蘖数量2.3个,次生根数量2.5条,主茎叶片数4.1片,单棱期越冬。积温对小麦株型结构有明显影响,随播期推迟,旗叶变长、变宽、叶面积增加,倒3叶至倒5叶变窄、叶面积降低,基部茎粗增加,上部1~2节节间增长,下部3~5节节间缩短,株高显著降低。由产量和冬前积温的拟合方程得出,气候变暖背景下高产稳产小麦适期晚播期限为10月8—14日,该条件下冬前积温范围为433~541℃,植株冬前生长发育适中,旗叶较小、茎节较短,倒3~5叶较大、茎节稍长,株型结构合理。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鲜食番茄品种适应性评价与筛选
《蔬菜 》 2024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冀南区域栽培的优良鲜食番茄品种,引进了10个鲜食番茄品种,测定其长势、果实品质、产量等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番茄品种的植株性状、果实性状、品质及产量等指标存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主成分,5个因子包括了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产量及长势等指标,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94%,可客观地反映鲜食番茄的综合性状;京采8号、桃太粉和京采6号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说明这3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其中,京采8号风味良好(糖酸比9.79)、产量最高(667 m2产量8 884.55 kg)、硬度较低,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鲜食番茄高品质和高产量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鲜食番茄 品种 品质 主成分分析 适应性评价 产量


晚实核桃控旺促丰产管理方法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核桃产业发展,核桃种植户对管理技术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在核桃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一种适于晚实核桃操作简单、控旺促早实的栽培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主枝粗度控制、主枝角度调节、摘心,抹芽、刻芽、结果母枝更新、幼树防寒等技术手段,以期为提高晚实核桃早期经济效益及优质果率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DEA模型的河北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效率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以河北省1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调研及数据采集,筛选出影响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运行的关键性投入、产出指标,基于DEA模型比较不同园区的产业运行效率,并针对有效园区进行投影分析,为提高园区运行效率提出了改进方向。结果表明:河北三河、河北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DEA有效,多数园区存在投入产出效率不足的问题;技术效率上整体表现一般,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尚可;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现象。基于此,针对各个园区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并深入剖析运行有效园区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河北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升产业效率,谋求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