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磷脂酶D家族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耐盐性分析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及其产物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大豆PLD基因家族的研究仍不够全面。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抗逆性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分析方法对28个GmPLDs的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共线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研究,并采用qRT-PCR方法分析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大豆PLD家族基因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片段复制在大豆PLD基因家族的扩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GmPLD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GmPLDs具有参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途径的潜在功能。qRT-PCR分析显示,18个大豆PLDs基因表达受盐胁迫诱导显著上调,可能参与大豆耐盐胁迫。研究结果为解析及克隆大豆耐盐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挖掘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GmPLDs基因提供了基础信息。


苹果RNA甲基化转移酶MdMTA在长期干旱胁迫中的功能分析
《林业与生态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解MdMTA在干旱胁迫下的功能,以野生型苹果植株GL-3和干扰MdMTA转基因苹果植株(RNAi)为材料进行长期干旱试验,探究苹果RNA甲基化转移酶MdMTA在长期干旱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MdMTA RNAi转基因苹果RNAi#1、RNAi#4植株生长势较GL-3显著降低,叶面积较GL-3依次降低12.9%和10.3%,气孔数目较GL-3依次降低17.2%和19.0%。(2)干旱胁迫下,MdMTA RNAi转基因苹果RNAi#1、RNAi#4植株叶片中抗氧化酶CAT活性较GL-3依次降低16.8%和22.0%,POD活性依次降低24.8%和21.0%,H2O2含量依次增加30.4%和22.3%,O2-含量依次增加14.3%和24.8%。(3)干旱胁迫下,MdMTA RNAi转基因苹果RNAi#1、RNAi#4植株光合作用明显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较GL-3依次降低约16.9%和17.0%,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也均明显低于GL-3。综上所述,长期干旱胁迫下,干扰MdMTA的表达会使苹果植株较野生型GL-3受到更大的伤害,这表明MdMTA在苹果长期干旱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养殖废弃物智能发酵装备控制系统设计与效果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阶段养殖废弃物处理装备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发酵装备控制系统,以提高养殖废弃物处理的自动化水平。该系统主要由西门子S7-200 PLC、净化系统、存储系统、质量控制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电机驱动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组成。基于EBPRO软件设计智能触摸屏界面,触摸屏通过RS232端口与PLC进行串口通信,实现对养殖废弃物发酵的工作参数控制、系统运行状态信息显示,发酵全过程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功能。搭建试验硬件平台,以牛粪与中药渣混合物为试验物料,以养殖废弃物的减重率和用电量为试验指标进行试验。经过5 d 60℃高温发酵,发酵产物减重率为65.7%,有机质含量为49.67%,总养分含量为5.18%,蛔虫卵死亡率为100%,粪大肠菌群数为0%,均达到国家有机肥料行业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废弃物智能发酵装备控制系统操作简便,可于发酵开始前设置工艺参数,并实现对控制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显示,满足了养殖废弃物发酵装备对于精确控制的要求。该系统可提高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及资源化利用率。


蒲公英酚酸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蒲公英酚酸(TPA)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的影响。选取150只20周龄体重和产蛋率接近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DZ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TPA0.5%组和TPA1.0%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和1.0%的TPA。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TPA1.0%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DZ组和TPA0.5%组(P<0.05),TPA1.0%组料蛋比显著低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蛋黄比色显著高于DZ组(P<0.05),TPA1.0%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显著低于DZ组(P<0.05),TPA1.0%组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显著低于DZ组和TPA0.5%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显著高于DZ组(P<0.05)。TPA1.0%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肠壁厚度显著高于DZ组(P<0.05)。研究表明,在蛋鸡饲粮中添加TPA可以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鸡蛋品质、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等,添加水平为1.0%时效果最好。
关键词: 蒲公英酚酸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炎症因子 肠道结构


分子标记技术在解析猕猴桃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及展望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DNA分子标记技术利用DNA序列的多态性来鉴别物种和品种,能够直接反映遗传变异,不受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的限制,特别适合果树类多年生植物。该技术具有简单、准确、可靠、稳定和经济等优点,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辅助手段。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RFLP、AFLP、RAPD、SSR、ISSR、SRAP、SNPs、SCoT等。综述了这些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猕猴桃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旨在为选择合适的物种鉴定技术提供参考,为猕猴桃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谷子COBRA家族成员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Setaria italica L.)是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为了解析谷子中参与纤维素沉积和细胞扩张的COBRA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谷子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谷子中共鉴定出9个COBRA家族成员(其中SiCOBL9序列不完整),可分为两个亚家族,来自同一亚家族的成员理化特性、序列保守性和基因结构相似,COBRA家族编码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两端,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谷子COBRA蛋白与禾本科玉米最为相似,并且所有成员都具有COBRA蛋白所具备的CCVS保守结构和糖基化修饰位点等。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差异性,其中SiCOBL6在所选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在所选组织中未发现特异表达的基因。


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壤管理中的应用
《河北农业 》 2024
摘要: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土壤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还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文章从农业土壤调查、规划、确权以及科研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的现代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旨在更好地指导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农业土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及其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上茬作物种植模式为主处理,设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夏玉米单作模式2种;以冬小麦氮肥施用量为副处理,设常规施肥(氮肥用量225.0 kg/hm2)、减氮20%(氮肥用量180.0 kg/hm2)、减氮50%(氮肥用量112.5 kg/hm2)、减氮100%(不施氮肥)、增氮20%(氮肥用量270.0 kg/hm2)、增氮50%(氮肥用量337.5 kg/hm2) 6个水平。测定冬小麦的穗部农艺性状、子粒产量、子粒品质指标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上茬种植模式和下茬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各指标的影响特征;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不同模式的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冬小麦子粒产量最高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冬小麦穗部性状,分别显著提高冬小麦穗长0.37 cm、结实小穗数1.23个,明显降低不孕小穗数0.28个,为冬小麦增产奠定基础。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子粒产量、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 076.05、2 173.75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分别显著提高0.34%、0.89%、2.34 mL;地上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9.01 kg/hm2、23.52%、6.12 kg/kg,土壤氮依存率显著降低9.24%;纯收入显著提高2 905.34元/hm2。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茬冬小麦的最佳施氮量为213.00 kg/hm2,较夏玉米单作模式的下茬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减少32.04 kg/hm2,节氮率为13.08%。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在提高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品质和纯收入的同时,还实现了氮肥减施和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华北平原区,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模式是一种节本、降耗、增产、增效的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