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作为美化环境、提升居住舒适感不可或缺的园林园艺产品,花卉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以波特五力模型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数据,分析了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花卉市场在空间布局、消费者需求、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花卉新品种研发、现代化生产技术等方面亟待加强。


长期秸秆深翻还田及养分管理对潮土有机碳矿化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耕作方式与养分管理对华北潮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基于连续15 a(2007—2022年)耕作与养分管理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开展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分为农民习惯耕作管理模式(秸秆不还田+浅旋耕RP-S,rotate plow without straw return)和高产耕作管理模式(秸秆还田+深翻耕DP+S,deep plow with straw return)2个主处理,以及对照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CON)和优化施肥(OPT)3个副处理,共计6个处理。于2022年10月,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并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有机碳潜在可矿化量和碳半周期,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长期不同耕作模式与养分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规律。多年试验数据得出,在RP-S条件下,C/N(SOC and TN ratio)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在DP+S条件下,C/N总体呈先降后增趋势。秸秆还田+深翻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P<0.05),且碳库管理指数(CPMI,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提升显著(P<0.05)。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2.35%。在DP+S条件下,优化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readily oxiedozable carbon)与CPMI。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1 d达到最大,而后1~10 d迅速下降,10 d后缓慢下降直至稳定,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呈对数函数型变化,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秸秆还田+深翻耕显著提高了累积矿化率(潜在可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23.59%,而优化施肥可以显著降低累积矿化率22.12%。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Ct)与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土壤活性碳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耕作管理、微生物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和ROC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能力和固碳能力的直接因素,耕作与施肥管理可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能力,进而影响土壤固碳能力。长期秸秆深翻耕还田结合优化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促进农田资源的增碳及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秸秆 还田 潮土 长期施肥 耕作方式 土壤有机碳矿化


采收期和贮藏温度对深州蜜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以深州蜜桃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采收期和不同贮藏温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可为深州蜜桃采收与贮藏技术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采收期延迟,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常温贮藏(20.0±1.0℃)期间,采收期Ⅱ(8月25日)较采收期Ⅰ(8月18日)果实呼吸高峰出现较早,乙烯释放速率高,果实易发生腐烂;与常温贮藏和货架相比,低温贮藏(0.0±0.5℃)和低温货架(0.0±0.5℃,4.0±0.5℃)较好地保持了2个采收期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色泽,延缓了果肉硬度和果皮叶绿素含量(IAD值)下降,减少腐烂发生。对深州蜜桃各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皮IAD值与果实硬度和色度角(h°)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a*值和出汁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采收期Ⅰ果实较采收期Ⅱ耐贮藏,但采收品质较采收期Ⅱ低,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择采收时间;IAD值可用于果实采收硬度、果肉色泽和出汁率等品质指标的预测,未来可以通过测定果皮色泽指导深州蜜桃适宜采收时间的选择。


高分子材料配施木醋液对滨海盐渍土壤团聚体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发改良粉砂土壤团粒结构的新型方法,应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2种高分子材料(γ-聚谷氨酸、壳寡糖))与木醋液配施对盐渍土壤团聚体和酶活性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1)高分子材料配施木醋液能够显著降低土壤p H、电导率,对土壤有机质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0.2%和0.4%(土壤质量百分比,下同))的壳寡糖与木醋液配施能显著提高粒径>0.25 mm大团聚体含量,促进平均重量粒径(MWD))提升;0.4%的γ-聚谷氨酸与木醋液配施能显著增加粒径为0.053~0.25mm微团聚体含量,降低粒径<0.053 mm黏粉粒含量;(3)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高分子材料配施木醋液条件下较对照分别提升4.07%~25.80%、68.24%~189.76%、0.46%~47.56%和84.86%~350.16%。高分子材料与木醋液配施能够促进盐渍土壤团聚体形成、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同时提升土壤酶活性。本研究对于盐渍土壤结构改良和地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多毛番茄DCL、AGO和RDR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对番茄褪绿病毒感染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多毛番茄全基因组的Dicer-like(DCL)、Argonaute(AGO)和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深入研究DCL、AGO和RDR基因家族在多毛番茄响应非生物胁迫和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参考。以拟南芥DCL、AGO和RDR基因为参考序列,利用本地Perl语言和Pfam、SMART等软件检索多毛番茄LA1777基因组并确定多毛番茄DCL、AGO和RDR基因家族成员。通过ExPASy、GSDS 2.0、MEGA、Tbtools、SWISS-MODEL等工具对多毛番茄DCL、AGO和RDR家族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非生物胁迫、番茄褪绿病毒(ToCV)处理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类基因的表达模式。从多毛番茄中鉴定得到7个ShDCL、15个ShAGO和6个ShRDR基因,分别分布在第5,7,6条染色体上,其编码的蛋白与其他植物DCL、AGO和RDR结构相似,均含有该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基因被分为4个亚组,与普通番茄之间具有较高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ShDCL2a、ShDCL2c、ShDCL3、ShDCL4、ShAGO1b、ShAGO3、ShAGO4b、ShAGO5、ShAGO7、ShAGO10a、ShAGO10b、ShRDR1、ShRDR2、ShRDR3a、ShRDR6a和ShRDR6b在多种非生物胁迫和ToCV感染后显著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在非生物胁迫和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毛番茄 DCL AGO RDR 非生物胁迫 番茄褪绿病毒(ToCV)


吡虫啉和噻虫胺在甘薯中的分布动态及对甘薯蛴螬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吡虫啉和噻虫胺在甘薯植株中的分布动态以及对甘薯蛴螬的防治效果。[方法]甘薯栽秧时穴施吡虫啉和噻虫胺颗粒剂,采用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施药9、16、20、27、34、41、48、55、62、69、76、83、90、98、111 d后测定甘薯植株中药剂含量,甘薯收获时调查对甘薯蛴螬的防治效果。[结果]除在34 d(薯块形成初期)和90 d(薯块形成后期)外,吡虫啉和噻虫胺的含量在根中高于薯块、茎和叶片中。其余时期甘薯植株中吡虫啉和噻虫胺含量在根中最高。施药后41~48 d植株中各部位的含量达到最高,之后降低。土壤施用2%吡虫啉颗粒剂1500 g a.i./hm2处理对甘薯蛴螬的防治效果为90.40%~92.37%,0.5%噻虫胺颗粒剂600 g a.i./hm2为79.87%~80.44%,与900 g a.i./hm2处理(84.93%~86.58%)差异不显著。[结论]土壤施用吡虫啉和噻虫胺后,甘薯根内药剂含量总体趋势高于其他部位。施用2%吡虫啉颗粒剂1500 g a.i./hm2和0.5%噻虫胺颗粒剂600~900 g a.i./hm2对甘薯蛴螬具有良好防效。


草莓新品种'石莓12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莓12号’是以‘达赛莱克特’为母本、‘石莓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草莓新品种。果实圆锥形,果面鲜红色,光泽度好;果肉红色,纤维少;一级序果平均单果质量为32.6 g,二级序果21.0g;果实酸甜可口,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11.6%,总酸0.51%;果实硬度大(0.544kg·cm-2),耐贮运;丰产,平均单株产量443.6 g;在河北石家庄地区露地栽培4月下旬成熟;果实成熟期早于‘达赛莱克特’ 3~5d;抗白粉病、叶斑病;适合在河北省石家庄、邯郸、保定及气候条件类似地区露地栽培。


毛叶苕子-玉米套作体系减氮增效技术模式
《现代农村科技 》 2024
摘要:针对河北省冬小麦季节性休耕形成的冬春闲田降水资源浪费、玉米生产中过量施氮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建立毛叶苕子-玉米套作体系减氮增效技术模式,能高效利用农田水资源,实现化肥有机替代,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利于玉米生产的减氮、降耗、节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