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谷子苗期对不同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山西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溶液模拟干旱环境,对谷子种质资源进行室内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评价,旨在筛选出具有抗旱特性的优质品种.以冀谷37和冀谷38抗逆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并以华北夏谷区域广适性品种豫谷18作为对照,采用不同浓度PEG对其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对处理7 d后幼叶的丙二醛、甜菜碱、游离脯氨酸、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豫谷18相比,冀谷37和冀谷38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12%PEG、18%PEG)下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冀谷38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冀谷37和冀谷38甜菜碱含量均显著增加;冀谷38 SOD活性显著增强,但冀谷37仅在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6%PEG、18%PEG)SOD活性高于豫谷18;冀谷37和冀谷38的POD活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冀谷38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但冀谷37仅在轻度和中度胁迫(6%PEG、12%PEG)下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综上,冀谷37和冀谷38在幼苗期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耐旱性优于对照品种豫谷18,且冀谷38抗旱能力强于冀谷37.


秸秆长期还田对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构成.采用可培养方法、试剂盒酶活性测定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 15 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秸秆还田对小麦收获期 0~10、10~20 和 2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以及细菌、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增加了 3 个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0~1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细菌、真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及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且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效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 10~20 cm土层的细菌ACE指数、Chao1 指数、Shannon 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P<0.05),改变了各土层土壤的细菌和真菌β多样性.另外,长期秸秆还田还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且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Latesci-bacteria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越来越小.另外,秸秆还田能够使细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连接更加紧密,但会降低真菌群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且对土壤中细菌的积极影响更大.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河北省2023年玉米南方锈病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准确监测和有效防控玉米南方锈病,总结了2023年河北省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特点:始见日早,为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发生年份;发生范围广,涉及河北省全境,共有126个县(市、区)发生;病情前期发展慢,后期发展快;部分防治不到位的地块发生程度重,不同种植品种病情有差异。分析了南方锈病重发原因为传入菌源充足、台风加速病菌的传入、主栽品种抗性较差、玉米生长中后期天气条件有利发病等。针对病情加重的总体态势,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病虫监测信息的交流、加强病原菌的鉴定、推广抗病或耐病品种、分类施策和科学防治以及加强多方合作研究的应对措施。


转基因抗虫棉冀棉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中国棉花 》 2024
摘要:冀棉 30 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鑫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合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于 2023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2021 年冀棉 30 在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中春播生育期 120 d,株高 97.1 cm,第一果枝节位 6.65,单株结铃 16.45 个,铃重 6.75 g,衣分 41.4%,籽指 11.0 g,霜前花率 93.05%,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022 年生产试验中,每 666.7 m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252.8 kg、102.4 kg 和 98.0 kg,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 100 增产 9.9%、12.3%和 12.0%.对冀棉 30 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表现、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棉花 品种选育 冀棉30 纤维品质 抗病性 栽培技术


糜子EMS诱变条件优化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丰富糜子种质资源,可以为糜子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新材料。采用EMS诱变技术,构建糜子突变体库。以河北高产、优质糜子品种冀黍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EMS溶液浓度、浸种时间)三水平(EMS溶液浓度0.6%、0.8%和1.0%,浸种时间8、10、12 h)试验设计,以不进行EMS诱变为对照,对糜子EMS诱变条件进行优化;并在此条件下进行糜子突变体库构建,在M2代进行表型性状鉴定,在M4代进行表型性状验证鉴定。结果表明:糜子EMS诱变的最优条件为EMS溶液浓度0.8%、浸种10 h;经M4代表型性状验证,获得稳定遗传的13个表型突变性状,共计139个突变材料,突变频率为3.53%。


中国稠李亚属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24
摘要:稠李亚属Subgenus Padus (Mill.) A. Gray隶属于蔷薇科李亚科广义李属Prunus Linn.,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区,共有26种,中国有17种。基于地理分布和气候带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水平分布看,稠李亚属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及青藏高原区东南部,即35°N以南,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相似性系数介于0.11~0.38,表明横断山脉地区、东喜马拉雅地区是稠李亚属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而华中地区、横断山脉地区是稠李亚属的“避难所”,相关地区对其区系形成、物种演化等具有重要作用。(2)从垂直分布看,稠李亚属植物分布适宜海拔范围800~4200m,并在海拔1200~1600m和2400~2800m出现两个物种集中分布带。(3)稠李亚属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但包含有泛北极植物区系成分渗透,地理分布特性有助于该类群物种划分。通过探讨中国稠李亚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式样及其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种群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成因提供依据。


海鲜菇发酵玉米皮渣制备阿魏酰低聚糖
《粮食与油脂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玉米皮渣为原料,采用海鲜菇发酵法制备阿魏酰低聚糖(FOs)。以FOs生成量为指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海鲜菇发酵用碳源、氮源及矿质离子,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然后再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碳源为D-半乳糖,氮源为牛肉膏,矿质离子为磷酸二氢钾;最佳培养基组成为D-半乳糖5 g/L、牛肉膏2 g/L、磷酸二氢钾0.1 mol/L,与培养基组成成分优化前相比,海鲜菇的纤维素C1酶酶活提高了44.1%,木聚糖酶酶活性提高了164.0%;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25 mL、接种量12%(以培养基体积计)、pH 5.5、发酵温度25℃,与发酵条件优化前相比,海鲜菇的纤维素C1酶酶活略有减小,木糖酶酶活提高了40.3%,淀粉酶酶活提高了25.6%。


基于高通量测序解析老面发酵对小米面团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老面发酵小米面团前后(SD:发酵0 h; SF:发酵2 h)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功能差异进行解析。结果表明,SF组和SD组相比,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丰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发酵过程中存在微生物群落的演替;2组样品中优势菌属组成相似,细菌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真菌的优势菌属为酵母菌属。KEGG分析表明,代谢是细菌的主要生理活动,主要包括全局和概述图谱、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氧化产能、物质转换、有机物代谢是真菌的主要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