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RASGRF1基因的组织印记表达与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组印记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种表观遗传学现象,其基因呈现亲本特异性的单等位基因表达.印记基因在胚胎发育以及胎盘的营养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as蛋白特异性鸟苷酸释放因子1(Ras protein specific guanine nucleotide releasing factor 1,RASGRF1)基因编码140 kD的Ras特异性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并且该基因与动物幼年时期的生长发育性状相关.Rasgrf1基因在小鼠(Mus musculus)中是父源印记基因,而在牛(Bos taurus)中的印记状态尚未研究.为研究RASGRF1基因在牛中的印记状态和调控机理,本研究首先利用qRT-PCR对RASGRF1基因在牛的6个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大脑)及胎盘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然后应用基于SNP的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RASGRF1基因在牛的组织及胎盘的等位基因表达状态,最后采用亚硫酸盐直接测序法对RASGRF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ASGRF1基因在牛中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在心脏和肝脏中没有检测到表达;在脾脏、肺脏、肾脏和大脑中为单等位基因表达;在胎盘中为父源等位基因表达.在牛RASGRF1基因启动子及第1个外显子区域没有发现差异甲基化区(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region,DMRs),在被检测的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大脑)、胎盘和精子中均为轻甲基化,说明该区域的甲基化修饰不参与调控RASGRF1基因的印记表达,其印记表达可能由其他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RASGRF1基因的功能以及印记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DNA甲基化 基因组印记 牛 Ras蛋白特异性鸟苷酸释放因子1(RASGRF1)基因 基因表达


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河北水利 》 2024
摘要:以2016年—2017年冬小麦良星99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灌水处理,对比不同灌水处理下冬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当地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研究冬小麦合理灌溉制度,为节约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辣椒资源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辣椒是我国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但由于各种病害的侵染,给辣椒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亟待选育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明确甜辣椒资源的抗病基因型,筛选多抗性的种质资源,可为后续选育具有综合抗病性的辣椒新品种提供材料支撑。本研究利用已公布的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利用KASP和STS分子标记手段,对318份辣椒自交系材料进行了抗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25份材料具有抗病基因,其中,携带CO1基因的种质119份,携带CO2基因的种质30份,携带CO3基因的种质37份;携带Ph1基因的种质9份,携带Ph2基因的种质49份,携带Ph3基因的种质20份;携带SY-4基因的种质40份;携带UN基因的种质10份;携带TO-2基因的种质16份。这些抗病材料中,有五抗材料1份、四抗材料6份、三抗材料13份。


紫苏叶醇提物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可行性分析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紫苏叶醇提物抗肠炎活性,明确其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应用价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法分析紫苏叶醇提物中成分组成,并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性肠病斑马鱼,考察空白(Control)组、模型(TNBS)组、紫苏叶醇提物(PLAE)组、土霉素+多西环素(OCD)组斑马鱼肠道组织形态、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情况及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紫苏叶醇提物中共鉴定出阿魏酸、科罗索酸、迷迭香酸、木犀草素、黄芩苷等20种活性成分;紫苏叶醇提物对TNBS诱导的成年斑马鱼肠道组织细胞排列紊乱、肠绒毛脱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促进肠道内杯状细胞数量恢复;与TNBS组相比,PLAE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免疫指标IgG、IgA、IgM水平显著升高(P<0.05);PLAE组与OCD组间各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紫苏叶醇提物中活性成分丰富,具有明显的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对斑马鱼炎性肠病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有较好的抗生素替代潜力。
关键词: 紫苏叶 抗生素替代 炎性肠病 UPLC-MS 免疫


大豆对2种类型SMV分离物的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挖掘大豆抗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探索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差异提供支撑。【方法】以冀豆17(抗病)×绥农14(感病)构建的包含2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2种不同环境下对非重组型SMV(HB-SC3)和重组型SMV(HB-RS)株系进行抗性遗传定位分析及分子机制探索。【结果】RIL群体在2种环境下接种HB-SC3和HB-RS后抗感家系分离比均符合1∶1抗感分离比(P>0.05),且F1植株对HB-SC3和HB-RS均表现为抗病,表明冀豆17携带对2种类型SMV的抗性均由1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但受HB-SC3和HB-RS侵染后,不同级别的感病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4.3%~22.2%和11.1%~129.63%之间,表明环境对HB-RS侵染植株后的症状影响显著。QTL分析共定位到3个QTL位点,其中qRsmv13为稳定的主效QTL位点,对2种类型SMV均具有显著抗性,LOD值在23.94~40.42之间,可解释遗传变异率在35.80%~50.46%之间,抗性增效基因来源于冀豆17。此外,2个微效QTL位点qRsmv7和qRsmv14的LOD值分别为2.95和2.62,可分别解释2.58%和2.72%的表型变异,抗性增效基因也均来源于冀豆17。结果还显示,感病植株HB-SC3的浓度显著高于HB-RS约20倍,植株接种HB-SC3后可引起3个与坏死相关的PR1基因的上调表达,且3个PR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接种HB-RS的植株,表明2种类型SMV致病分子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大豆抗重组型SMV主效QTL位点为qRsmv13,微效位点为qRsmv7和qRsmv14,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小麦茎基腐病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的途径研究(研究简报)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针对小麦土传茎基腐病扩散快的难题,利用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和整穗喷雾2种方法对小麦穗进行接种,均能呈现赤霉症状,其病穗上发病较轻的子粒或者带菌不表现症状的子粒播种后均可以形成典型的茎基腐病病株。通过田间采集赤霉病穗和收集小麦种子,均从其中检测到携带假禾谷镰刀菌的病穗和种子,播种后均能形成茎基腐病病株。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可以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是该病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并据此,进一步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茎基腐病扩散和周年发生规律,可为科学防控小麦茎基腐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种子传播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 周年发生规律


小型复式马铃薯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4
摘要:目前,市场上的马铃薯复式播种机均为根据作业顺序将相关零部件进行顺序排列,其机身长、转弯半径大,机械取种漏取率高,圆盘或锄铲式覆土装置采用由下及上的覆土方式,覆膜效果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出一种小型复式马铃薯播种机,经试验,研制样机在漏播率、重播率、覆土均匀性、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均优于对比样机,每亩可增收130余元.
关键词: 小型复式马铃薯播种机 设计 试验


国审高油大豆新品种冀豆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24
摘要:冀豆30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冀豆19为母本、 L82-2020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稳产性好,籽粒粗脂肪含量21.85%,为高油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