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的核素分布与沉积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东侧获取柱状样K2,对其进行~(137)Cs活度分析,发现活度剖面在2.7和1.9 m处分别存在一个最大蓄积峰和次级蓄积峰,根据~(137)Cs的大气沉降规律并结合沉积物粒度数据与黄河输沙量,确定其最大蓄积峰对应于1964年,次级蓄积峰对应于1967年。柱状样的粒度组分以深度2.1 m为界可明显划分为两段,下段沉积物粒度组分稳定,上段砂粒含量明显增大并在1.9 m处达最大值。对柱状样~(210)Pb_(ex)的活度剖面分析表明,其呈现两段式分布:1.9~3.5 m为衰变层,0~1.9 m为混合层。分析结果表明~(137)Cs活度剖面的蓄积峰、沉积物粒度组分的改变以及~(210)Pb_(ex)活度的两段式分布均记录了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并与黄河入海泥沙量存在对应关系。本文统计了研究区1958—2014年的历史水深资料,分析得出钻孔所处海域在1964—1976年(刁口流路行河期)的淤积厚度远大于1976—2014年(清水沟流路行河期)的侵蚀厚度,因此柱状样K2的~(137)Cs活度剖面的1964年最大蓄积峰与~(210)Pb_(ex)活度衰变层得以存在。

关键词: ~(137)Cs活度 粒度 ~(210)Pb_(ex) 河口变迁 黄河水下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柴北缘早古生代中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乌兰地区泥质麻粒岩为例

新疆地质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柴北缘乌兰地区出露有大量早古生代中低压泥质麻粒岩。据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将乌兰地区早古生代泥质麻粒岩变质作用划分为两期。其中峰期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Grt_1+Bt_1+Sil+Kfs+Pl+Qtz+melt,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Bt_2+Ms+Grt_2+H_2O±Pl±Qtz。通过对泥质麻粒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泥质麻粒岩峰期变质时代为(482±3)Ma。为厘清乌兰地区早古生代泥质麻粒岩变质演化历史,揭示麻粒岩变质机制,通过相平衡模拟技术和黑云母Ti温度计,获得乌兰地区早古生代泥质麻粒岩峰期和退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710℃~730℃/5~6.2 kbar和560℃~650℃/5~6.2 kbar。由于岩浆的冷却使其退变质阶段经历等压降温变质作用。

关键词: 柴北缘 乌兰地区 早古生代 麻粒岩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7-2010年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0 CSCD

摘要:叶绿素a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色素。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水域初级生产者的固碳能力。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数据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数据,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胶州湾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其生物区系结构具有南黄海的特征。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胶州湾站)在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系统地开展气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项指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基于胶州湾站在12个定位监测站获取的长期叶绿素a浓度数据整理形成。整理过程采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整理和加工。同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3sigma检验结合临近站点时间序列对比进行异常值剔除,统一插补后形成数据表格,同时提供长时间序列图共享下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本数据可以用于海湾生态健康评估、初级生产力长期变化、海湾生态系统演变、水色遥感等科学研究,也为政府有效制定环境质量限值和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胶州湾 叶绿素a 1997–2010年 长期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盾构管片受力变形特性与病害发展分布规律关系研究

混凝土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地铁隧道所处环境复杂,水土压力引起管片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导致管片结构产生变形,进而诱发病害,威胁着地铁隧道的健康运营。以某地铁盾构区间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管片应力分布模式、变形发展趋势与分布规律,重点分析应力集中区域应力分布与管片裂损、环间/块间相对变形的相互关系。对该区间的病害类型、病害分布、病害发育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建立应力-变形-病害间的映射关系,探究盾构管片病害的发展模式与分布规律。

关键词: 应力分布 变形发展 病害分布规律 应力-变形-病害映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四分量偶极横波远探测的井周构造走向快速反演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偶极声源的辐射特性及仪器的四分量正交采集系统使得偶极横波远探测可在一维井筒中对井外构造进行方位探测.基于反射横波幅度随声源偏振方向呈余弦平方变化这一特征,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函数拟合快速反演井周构造走向的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该方法仅用4个方位剖面数据即可准确反演井周构造走向,同时得到井周构造的离井距离和倾角.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模拟均验证了幅度随方位的变化以及反演方法的可行性.根据这一方法做的现场实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本文工作为利用四分量偶极数据进行井周构造的反射横波成像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正交偶极四分量 横波远探测 方位探测 反射体走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6-2010年胶州湾水文和化学环境因子监测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0 CSCD

摘要:本数据集整理了2006–2010年胶州湾生态系统研究站10个常规监测站点的水文和水化学资料,包括7个监测指标(水温、盐度、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亚硝酸盐),按标准水层、季度月(2、5、8和11月)采集的121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针对调查和分析手段,采用国标方法、国际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的环境因子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作为该海域系统完整性良好的数据集,可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对水体理化环境变异进行解析,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胶州湾 水体环境 生态系统 长期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极地海域第四纪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进展

极地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北极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对全球大气、海洋环流等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北极冰盖的反复变化和海平面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白令海峡的关闭与开启、水团交换和洋流系统的变化,同时还影响着北冰洋边缘海陆架的暴露与淹没。西伯利亚极地海域,包括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作为环北冰洋最为宽阔的浅水陆架区,其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经历了海洋环境的重大变化。利用北冰洋主要边缘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所开展的第四纪以来古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三个海域多指标重建的古海洋环境演变与古气候记录,全面系统地了解第四纪以来西伯利亚极地海域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发现古洋流、古海平面、古海水温盐度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除在根本上要受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波动所引起的太阳入射辐射量的变化和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外,还受到各种正负反馈机制和放大效应引起的北极冰盖扩张和退缩、冰川地壳均衡补偿、入海径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今后北极古海洋古气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楚科奇海 东西伯利亚海 拉普捷夫海 第四纪古海洋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底烃类气体渗漏实验模拟:烃类气体含量及分子组成变化与渗漏过程重建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CSCD

摘要:利用海底烃类气体渗漏实验模拟装置对海底烃类气体渗漏过程进行了实验模拟。通过10个采样口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探讨了各采样口在渗漏过程中烃类气体含量和分子组成变化。各采样口烃类气体含量和分子组成随时间具有明显阶段变化,总体显示了两阶段渗漏特征:第1渗漏阶段从7月13日到8月5日,第2渗漏阶段从8月6日到9月25日。根据各采样口烃类气体在两阶段渗漏强度可分为3类:第1类包括S1、S2、S5、S7和S8,表现为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渗漏强度均不高,属于微渗漏类型;第2类包括S3、S4和S9,表现为在第1阶段渗漏强度低,属于微渗漏类型,在第2阶段渗漏强度高,属于宏渗漏类型;第3类包括S6和S10,表现为在第1阶段和第2阶段均属于宏渗漏类型。烃类气体渗漏主要受实验柱体内各种界面和沉积物粒度等因素控制,而且不同采样口渗漏烃类气体含量变化的控制因素也不尽相同。模拟结果为研究海底烃类气体渗漏过程中,断裂构造、地层不整合界面、岩性差异界面,以及沉积物粒度变化等对海底烃类气体渗漏控制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海底烃类渗漏 实验模拟 烃类气体 渗漏过程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盆地南部浅层气成因类型及有利目标区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

摘要: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晚白垩纪地层中。通过分析研究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实测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对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划分,对松辽盆地南部浅层气分布、成因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存在三套烃源岩,为不同成因类型的浅层气成藏提供气源;圈闭为天然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场所,存在4种圈闭类型;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泥岩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断层重新活动,提供了浅层气运移通道和遮挡物。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了4个浅层气有利目标区,对松辽盆地南部浅层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浅层气 天然气成因类型 主控因素 有利目标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拖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主要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逐步进入详查和开采阶段,对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空间分布的探查精度要求显著提高,而海洋常规多道地震探测系统分辨率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深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详查、勘探和开发的需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深拖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探测方式及其特点,分析对比了深拖多道地震技术与常规海洋多道地震技术、短排列小道距地震技术及OBC地震技术相比的优越性;总结了国外深拖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装备以及在精细识别BSR、海底冷泉及海底麻坑等的应用效果.因为深拖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是将震源与采集缆拖曳与近海底(约100 m)且震源具有高主频、宽频带的特点,从而降低了勘探海洋噪声对地震信号的影响,缩短了与被探测目标的距离,降低了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海水的吸收衰减,并且能够克服海面拖曳地震勘探中多次波、气泡效应的影响,所以其具有很高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以及高信噪比特点,将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以及海洋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深拖地震 纵向分辨率 横向分辨率 高分辨率 天然气水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