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为探寻花生水肥一体化模式下适宜的浇水时期,本试验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在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持续监测了0~50 cm耕层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苗期浇水的临界值是20 cm耕层田间持水量降低到40%,浇水的间隔期为30天左右;2开花下针期浇水的临界值是30~40 cm耕层田间持水量降低到40%,浇水的间隔期为20天左右;3结荚期浇水临界值以0~30 cm耕层持水量降低到30%、30~40 cm耕层持水量低于35%为宜;4饱果成熟期30~40 cm耕层的持水量降低到30%左右时开始浇水施肥,浇水间隔期20天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表型性状与主要育种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提高棉花育种效率,以24个棉铃大小不一、铃型各异的转Bt基因常规棉品种(系)为试材,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测定了其子叶性状、棉铃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性状、纤维品质性状、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熟性性状7类性状的24项指标值,并分析了品种间的指标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品种间表型性状(9个)中,子叶性状、棉铃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株高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育种性状(15个)中,抗病性、熟性性状以及产量性状中的皮棉产量、单铃重和衣分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中的单株铃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纤维品质性状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并利用SPSS软件,对表型性状与主要育种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9个表型性状中,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有株高,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相关的性状有子叶长、子叶宽、铃长、铃宽、铃柄长和株高;与枯萎病显著相关的性状有铃长、单株果枝数和株高,与黄萎病显著相关的性状有株高;与熟性显著相关的性状有子叶长、子叶宽、铃宽、铃柄长和株高;与纤维品质显著相关的性状有铃长、铃柄长和株高。陆地棉表型性状与主要育种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表型性状对陆地棉主要育种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是可行、有效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的全基因组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 PKS、St3HNR、St4HNR、St SCD、St LAC1、St LAC2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和基因结构,分析黑色素合成途径中6个合成酶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从分生孢子萌发至穿透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表达模式,明确6个基因与病菌发育和致病的关系。【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Blastp相似性搜索,鉴定6个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定位,解析在基因组中的串联分布情况;收集玉米大斑病菌从分生孢子萌发到侵染的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菌体材料,提取总RNA,以β-tubulin作为内参基因,根据黑色素合成6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对比病菌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组数据库中,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 PKS、St3HNR分别位于scaffold_12的正链和负链上,St4HNR、St LAC2位于scaffold_11的负链上,St SCD位于scaffold_1正链上,St LAC1位于scaffold_7正链上,且St PKS和St3HNR在基因组中串联分布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分生孢子诱导萌发到穿透过程的5个时期中呈上调-下调-上调或上调-下调-上调-下调两种模式;分生孢子时期,St LAC2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菌丝生长时期,St3HNR、St SCD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结论】玉米大斑病菌6个黑色素合成酶基因中St PKS和St3HNR在基因组中位置邻近,串联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从分生孢子萌发至侵染的5个时期均有表达,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基因的表达模式相似,说明6个基因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菌丝生长时期St3HNR和St SCD发挥的作用更明显,分生孢子时期St LAC2更活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蚜小蜂及配套措施联合控制技术对温室粉虱的防治效果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明确丽蚜小蜂应用技术中一些配套措施的作用,在越冬番茄温室内,进行了丽蚜小蜂及配套措施联合使用控制温室粉虱效果的试验。以传统农药防治为对照(CK),研究了3项措施联合使用技术(释放丽蚜小蜂+温室安装防虫网+适时清除底部老叶)、未装防虫网(释放丽蚜小蜂+适时清除底部老叶)、未清除底部老叶(释放丽蚜小蜂+温室安装防虫网)对温室粉虱成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联合使用的温室11月~翌年6月粉虱数量持续低于2头/株,未装防虫网的温室(释放丽蚜小蜂+适时清除底部老叶)3月下旬~6月中旬粉虱数量从0.90头/株增加至11.99头/株,未及时清除底部老叶的温室(释放丽蚜小蜂+温室安装防虫网)2月底~4月中旬粉虱数量从0.25头/株迅速增长至8.93头/株,农药防治的温室(CK)自3月以后粉虱数量持续在3~5头/株。3项措施联合使用对温室粉虱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农药防治。释放丽蚜小蜂、安装防虫网和适时清除底部老叶3项措施联合控制技术,能够较好地防治越冬番茄温室粉虱,且控制效果可持续作物整个生长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农业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现代农村科技 》 2015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五是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以经济繁荣、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立足点。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1)大豆纯合系筛选及生理分析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转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 NHX1)大豆纯合株系并验证其盐胁迫条件下生理反应,对转Al NHX1基因T3代材料进行了PCR筛选和RT-PCR鉴定,并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纯合系植株耐盐性、K+/Na+比值、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经PCR和RT-PCR鉴定,野生型植株没有出现目的条带,而转基因株系有相应的目的条带,表明Al NHX1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正常转录。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各株系成活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地上部干重和根部干重较野生型显著增加,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5)。此外,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幼苗能维持根和叶中较高的K+/Na+比值,同时伴随着植株体内MDA和H2O2含量的下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酶(POD)的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外源Al NHX1基因在大豆高代材料中超表达,提高了转基因大豆耐盐能力,可为进一步培育适应盐渍化土壤环境下生长的大豆新品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 大豆(Giycine max L.) 钠氢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1) 转基因植株 耐盐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曲周县小麦草害情况及成因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了解曲周县麦田春季杂草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制定科学的草害防治措施,2014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曲周县10个乡(镇)麦田春季杂草的发生种类和密度;采用农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部分麦田杂草严重发生的成因;还结合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管理措施(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春草秋治)对麦田杂草发生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曲周县麦田杂草种类主要有播娘蒿、荠菜、麦瓶草、节节麦和麦家公5种;基于不同杂草在各乡(镇)的发生密度,认为播娘蒿、荠菜、麦瓶草、节节麦、麦家公的防治区域重点分别在曲周镇和槐桥乡,槐桥乡和依庄乡,南里岳乡,南里岳乡和曲周镇,槐桥乡;不合理增加秸秆还田量和增施有机肥均会增加播娘蒿的发生密度,而采用春草秋治技术会显著降低播娘蒿、荠菜和节节麦的发生密度。在曲周县及其所在的华北平原,应加强春草秋治技术的应用,并合理调节有机肥和还田秸秆的使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防除春玉米田阔叶杂草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为了明确二氯吡啶酸对春玉米田阔叶杂草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在春玉米四至五叶期,杂草三至四叶期的适宜用药量为202.50~236.25 g/hm~2,该剂量下对春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刺儿菜的鲜重防效理想,药后30 d的鲜重防效为95.2%~100.0%,对苣荬菜、草地风毛菊、藜的鲜重防效随用药剂量的增加防效明显提高,鲜重防效分别为79.5%~100.0%、73.2%~95.2%、72.6%~85.4%,且对玉米安全。
关键词: 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粉剂 春玉米 阔叶杂草 防效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