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 危害及防治措施
《现代农村科技 》 2015
摘要:烂铃是棉花结铃期到吐絮阶段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主要棉区常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烂铃率10%~20%,阴雨连绵的年份烂铃率30%以上,甚至更高。如2003年,棉花烂铃病大暴发,有些地区发病株率达到100%,烂铃率50%以上,而且出现了少见的顶部3个果枝棉铃被侵染的现象。棉花烂铃主要由棉铃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红粉病和黑果病等10多种病原菌引起。棉铃疫病是河北省棉花烂铃最主要的病原,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氮肥对太行山前平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著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达到449.05,580.63 kg/hm2。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时(周年施氮量为405 kg/hm2),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320.79,408.43 kg/hm2。每个轮作周年减少氮肥用量30%~44%,连续10年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28.56%~42.34%和29.66%~44.64%。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提出太行山前平原中等肥力水平的地块,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氮肥用量应控制在400 kg/hm2以下。适宜的氮肥用量既可保证作物产量又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区 施氮量 冬小麦 夏玉米 硝态氮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烂铃棉花品种的筛选与特征特性分析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烂铃直接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了植棉的收益。不同的种植密度造成烂铃的程度不同,但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别。我们选用河北省主推品种,通过对抗烂铃相关特征特性的比较试验研究发现:冀丰1271株型松散、叶片皱折、叶量少、果枝上举,第一果枝离地高度和节位较高,结铃期晚但结铃集中,铃壳薄,吐絮快、集中,烂铃率低且高稳产,是较为理想的高稳产、抗烂铃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家庄地区冬小麦适播期时空变化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变暖改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这个目的,本文利用石家庄地区9个气象站1963—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积温为495~570℃·d)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家庄地区山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后延了3~4 d,山前平原区后延了5~7 d;在近50 a的时间序列里,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突变过程,突变发生年出现在1995年左右,在2006年左右适播期后延趋势显著增强;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自北向南相差3~4 d。山区部分的冬小麦适播期随气候变暖的变化不明显,近50 a的变化趋势为-0.1~0.4 d·10a-1;山前平原变化趋势较大,增加趋势为0.4~1.3 d·10a-1。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石家庄 山区 山前平原区 冬小麦 气候变暖 适播期 冬前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粮棉轮作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
《山东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选用生产上主推的8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粮棉轮作种植模式下,调查其生育时期、果穗性状和产量性状,以筛选适宜该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结果显示,先玉688生育期较长,株高、穗位高适中,抗倒伏性能好,穗粒数与穗粒重突出,产量达到12 439 kg/hm2,是该种植模式的优选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生物膜形成和根际定殖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棉花根系分泌物对生防枯草芽胞杆菌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比较了菌株NCD-2在不同棉花品种(冀棉11、中棉所41、中植棉2号、鲁棉29和海岛棉Pima90)根际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NCD-2在Pima90的根际定殖能力最强,播种35 d后在根际的群体数量达到7.63×105CFU·g-1根重;而在中植棉2号的根际定殖能力最弱,播种35 d后根际菌株NCD-2的群体数量为6.51×104CFU·g-1根重。通过再循环水培系统收集根系分泌物的方法获得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测定了其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岛棉Pima90的根系分泌物对该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强,而中植棉2号的根系分泌物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影响最弱。进一步分析了棉花根系分泌物中6种糖分和13种氨基酸对菌株NCD-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葡聚糖和脯氨酸显著促进了该菌株的生物膜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霜霉菌对仿生杀菌剂缬霉威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抗性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采集尚未使用过缬霉威的105个葡萄霜霉菌株,建立其对缬霉威的敏感基线。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4~0.60μg·mL~(-1),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这105株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均表现敏感。取其中10株敏感菌的孢子囊经紫外线(UV)诱导,获得4个缬霉威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6.8×10~(-7)。将这1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在叶片上进行缬霉威药剂驯化处理获得7个抗性突变体。11个抗性突变体的EC_(50)值为4.37~14.11μg·mL~(-1),抗性水平17.4~71.6。在未用药处理的健康葡萄叶片上继代培养10代后,这11个抗性突变体抗性水平保持在17.1~71.0。其中药剂驯化获得的7个抗性突变体和1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均表现稳定遗传。但是,其余3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抗性水平明显下降。与各亲本菌株进行比较,11个抗性突变体的潜育期、侵染率、病斑扩展速度和产孢能力都有显著不同。其中2个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和3个紫外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体表现潜育期变长,2个药剂驯化抗性突变体和1个紫外诱导抗性突变体表现侵染率下降。表明在一些情况下葡萄霜霉菌抗性突变体的潜伏期和侵染率会发生改变。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体产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与抗性突变与否无关。缬霉威与嘧菌醋、甲霜灵、烯酰吗啉和霜脲氰之间无交互抗药性。推测: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为中到高等抗性风险,今后应定期对葡萄霜霉菌对缬霉威的抗性发生动态进行监测。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缬霉威 抗性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抗性风险 交互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