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渣和玉米秸秆混合发酵产蛋白质饲料研究
《中国饲料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马铃薯渣和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多菌种(康宁木霉121、绿色木霉、康宁木霉11、木霉167)单一或分别与假丝醇母混合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结果表明,康宁木霉121、绿色木霉、康宁木霉11、木霉167均能显著提高发酵物中粗蛋白质和纯蛋白质含量,其中绿色木霉发酵产蛋白质效果最好,粗蛋白质、纯蛋白质含量分别比未加菌种的对照组提高31.49%、45.87%;各菌株分别与酵母混合发酵后粗蛋白质、纯蛋白质增加效果更好.绿色木霉与酵母混合发酵可使粗蛋白质、纯蛋白质分别提高35.64%、75.36%.
关键词: 马铃薯渣 固态发酵 蛋白质饲料 粗蛋白质含量 纯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研究了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覆膜均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垄沟内秸秆翻耕还田折合产量最高,为8 034.09 kg/hm2,较无秸秆还田处理增产1642.04kg/hm2,增产率25.69%;其次为垄沟内秸秆翻耕还田后覆土10 cm处理,折合产量7 767.05 kg/hm2,较无秸秆还田处理增产21.51%。秸秆还田处理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中上层(20~60 cm)、中下层(60~100cm)、下层(100~200 cm)含水量均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向日葵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及其相关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改良的7个细胞质不育系和6个优良分枝性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置42个杂交组合,对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组合间差异极显著。叶片数、子仁含油率和子仁率的遗传变异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引起;株高、盘径和生育期遗传变异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效应主导;单株产量和千粒重遗传变异由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LQ194A、LQ252A、Y109、R9706R、F15-1是优质、高产、多抗亲本。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总配合力(TCA)效应分析结果筛选出LQ218×9706R、LQ28×Y109、LQ28×9706R、LQ178×Y109、LQ218×F15-1R、LQ28×F15-1R和LQ28×Y112等综合性状较好、遗传特点鲜明的优势组合;不育系对盘径和千粒重性状F1形成过程起主要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子仁率和单株产量分别表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接近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免耕轮作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与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2006年,在甘肃河西走廊金昌市永昌县,采用小麦─玉米免耕轮作种植模式,研究了轮作免耕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免耕对土壤的有机碳、无机碳、活性有机碳均没有明显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明显增加,说明土壤耕作制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只有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反映出来,而土壤微生物量对耕作措施的反应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以显示出来。种植不同作物,免耕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影响不同。就小麦而言,免耕高留茬明显增加了土壤碳库指数。免耕秸秆覆盖+播前耙地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高留茬和免耕秸秆覆盖减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就玉米而言,土壤的碳库指数没有明显变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留茬增加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免耕秸秆覆盖+播前耙地降低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农艺性状的15个胡麻品种抗旱性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5个品种的胡麻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灌溉和自然降水栽培条件下,测定成熟期不同品种胡麻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应用相关性分析、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评价不同品种胡麻的农艺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供试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胡麻的农艺性状在灌溉和自然降水栽培条件下表现差异较大,2个处理间除有效分枝数差异t测验不显著外,其他性状间差异t测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陇亚8号’为对照品种,采用抗旱指数法对15个品种参试胡麻(包括‘陇亚8号’)的抗旱能力进行评价,其中有2个品种胡麻抗旱能力为好,4个品种胡麻为较好,6个品种胡麻为中等,其余3个品种胡麻为较差和差的评价级别.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选育具有较强抗旱性兼顾高产胡麻新品种时,重点应以提高单株产量、千粒质量为主,兼顾选择单株果实数多、株高略高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灌区麦类作物套(复)种绿肥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甘肃灌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中部的兰州、白银等18个县(区)[1],灌区有较大面积的冬(春)小麦、啤酒大麦等麦类作物,2009年麦类作物播种面积为97.3万hm2[2~3]。近年来由于种植小麦的效益较低,农民压粮扩经、压夏扩秋以提高收益,导致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下降,对甘肃省粮食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4],加之生产中只注重无机肥料的施用,造成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地果园地表覆盖方式对苹果光合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陇东旱塬地区苹果园的土壤耕作模式,以20年生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苹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并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清耕(F4)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为双峰型,地膜覆盖(F1)、麦草覆盖(F2)和覆砂(F3)为单峰型;其中覆草净光合速率最高,10∶00达到峰值,并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P<0.01)。净光合速率(Pn)与大气相对湿度(R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温(Ta)、叶温(Tl)呈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Tr)则与Ta与Tl呈显著正相关。覆草后光补偿点(LCP)显著降低,光饱和点(LSP)显著提高,表明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宽;并且Pnmax显著高于CK,CO2补偿点显著低于F1、F3和F4。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覆膜果园的收入与产投比均较高。可见,陇东旱地果园覆草和覆膜均可显著提高富士苹果叶片光合作用,增强光能与CO2的利用能力,有利于干物质形成,增加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1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1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1996年以品系L9712-2(92-29-81×93-1-204)为母本,远杂22为父本组配杂交,从其杂交组合中经系统定向选育而成的马铃薯品种。晚熟,生育期124d(天)左右。薯块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深浅中等,薯皮微网纹,薯形评价较好。薯块含干物质23.7%,淀粉18.68%,粗蛋白3.16%,VC144.2mg·kg-1,还原糖0.162%。较对照陇薯5号抗晚疫病,田间对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每667m2产量1350kg左右,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